音樂藝術中的新民樂思潮研究

時間:2022-12-30 05:39:00

導語:音樂藝術中的新民樂思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藝術中的新民樂思潮研究

內容摘要:從中外音樂發展的歷程來看,音樂文化始終貫穿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發展主線,當今方興未艾的中國新民樂思潮亦是如此。新民樂思潮促使我們要運用21世紀新的思維方式,從美學的高度、心理學的深度、社會學的廣度,對其進行客觀辯證的審視與扶持,運用科學態度加以完善。音樂藝術只有擁有廣闊的生活空間,才能真正植根于廣大民眾的沃土之中,才能生生不息地萌發出藝術新芽。

關鍵詞:新民樂思潮思維方式創新

在當今音樂舞臺上,新民樂思潮如急風暴雨來的如此迅猛,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客觀、全面、理性地對待新民樂思潮,筆者以為應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分析與評價。縱觀人類文化史中的音樂藝術發展軌跡,從創作動機、表演形式和音樂美學內涵上看,都始終貫穿著一條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音樂發展主線。

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曾出現過三次重大的“新音樂”時期。第一次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新藝術”,諸如“蘭地諾終止式”和“裝飾的三和弦”等,這種音樂面貌完全有別于中世紀的“古藝術”,可謂是西方人文主義時期的人性復蘇和理性覺醒的成果;第二次“新音樂”是17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和巴洛克器樂形式,諸如奏鳴曲、協奏曲、組曲和序曲等,它們的風格又明顯有別于文藝復興時的新藝術潮流;第三次是20世紀打破傳統調性體系的“新音樂”,諸如序列主義音樂、微分音主義音樂、未來主義音樂,具體音樂和電子音樂等,這是真正獨立意義上的“新音樂”,是工業革命與科技進步伴隨藝術觀念轉型的產物。西方音樂史中這三次“新音樂”的變革與發展,均時隔300年左右,這似乎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歷史上某一時段點上的“新”在時代車輪的滾動中,在歷史長河的波濤中均會隨著時間的前移而成為“舊”或“古”,經過歲月浪花的嚴峻沖刷,當時優秀的新音樂內容轉變為“傳統音樂”積淀的一部分,這是歷史的自然邏輯規律。歷史進程中的時代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音樂家,然而,也正是由于優秀音樂家們的不甘心臣服于傳統常規思維模式并力圖銳意革新而激發出的新成果,才匯集成為一個新的音樂思潮,才有可能對當時的時代產生強大的藝術推動力。

在中國音樂的藝術發展歷程中,新的音樂形式與內容也同樣出現了豐富多彩、絢麗迷人的景象。盛唐時代的燕樂、大曲、法曲、坐部伎等音樂文化景觀,猶如她的經濟一樣繁榮,曾受到全世界關注。在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京劇,今天也已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國粹。20世紀初以宣傳科學精神、呼喚富國強兵的“學堂樂歌”,可謂中國的新式歌曲,曾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共鳴。20世紀30年代以“國立音?!睘橹行牡膶I音樂家借鑒西洋作曲技法,吸取民族音調創作的一批藝術歌曲,今天也已成為中國聲樂教學比賽曲目中的經典。在40年代年的延安“魯藝”文化運動中,綜合民間歌劇和西洋歌劇形式,創造出的民族新歌劇,是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進代表。琵琶傳統名曲《夕陽簫鼓》,在20世紀初,被上海大同樂會改編為民樂合奏,出現了古曲新編的再創造表演,啟迪了音樂人的創新意識,這一切可稱為現代“新民樂”的啟蒙運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樂曲的創作與表演實踐,是中國民族管弦樂步入交響性音樂的標志。作為當代中國音樂的創作實踐引發了民族管弦樂器法和配器法教材的新作問世,出現了大學音樂專業的民族管弦樂法作曲課教學,更可貴的是,由此又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民樂發展方向和價值觀的再度審視與學術爭鳴。彭修文的現代民族管弦樂隊,“喚起了大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意義絕不僅限于音樂事業本身”。近年來,中華樂壇出現了一些中小型室內樂團,諸如女子十二樂坊、北京的“五朵金花”等,都展示了中華民樂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她們的藝術創造與表演,使傳統音樂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讓現代音樂聽眾“從熟悉的樂聲中聽出了陌生,從陌生中得到了審美感悟”。“民族音樂不是一味的傳統,更不是墨守成規,雖然不會割斷本國的歷史文化,但作為一個永久性的東西,也會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向前發展”。

世界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規律表明,傳統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是伴著新形式與新內容的文化變革向前沿承發展?!靶隆本褪莿撔?,就是革新,就是改革,它是一切藝術之樹常青的根本。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非語義的情感藝術,她最擅長于表達人類的豐富情感。音樂藝術生活中的“新”,猶如人類生活中的新鮮空氣,宛若人類生存中的青山碧水和藍天白云。在中國科技、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民族音樂的創作與表演,出現了一股新民樂思潮,這顯然也體現出一定的歷史發展必然性。這股新民樂思潮來勢迅猛,不論“傳統音樂耳朵”對她持何種態度,已經激發起人們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引導其健康發展的音樂熱情。

有人說,新民樂僅僅是傳統音樂的某種翻版,只是音樂舞臺上的曇花一現,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但是翻版不是盜版,恰恰正是這種“翻版”蘊含有一定含金量的創新動因,而創新動機又正是新民樂的靈魂,是她賦予了新民樂的藝術生命。首先,新民樂在音樂表演形式上已完全打破了常規的舞臺模式。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二胡站著拉,揚琴站著彈,邊舞邊奏,青春煥發;舞臺起落移動,電腦燈光變化無窮七彩紛呈,視聽結合天衣無縫猶如引人步入仙境。

其次,在樂器的的組合上、在音樂與舞蹈的協作中、在器樂與聲樂的藝術融合中,均追求中西合璧且交相輝映的效果。二胡與薩克斯的對歌吟唱,琵琶、古箏、揚琴與電聲樂隊的繁弦高歌,人聲與器聲的剛柔并濟,在傳統思維與現念的碰撞中激發而生的奇妙組合,都展現了音樂語言所獨有的人類共通性的特質。

再次,在民族傳統音樂語匯的基礎上使用爵士語言、桑巴節奏、搖滾唱腔,在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風格的重疊分合、縱橫貫通中充分體現了現代音樂的藝術寬泛性,有力地證明了音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相對統一的有機體,而絕非是完全對立和不可交融的。

新民樂作為一種新穎而通俗的民族音樂演繹形式,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廣大青年愛樂者群體中受到熱烈歡迎,這也完全符合音樂的社會情理性。一方面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民族音樂的整體發展態勢尚不容樂觀,有人士認為是處在低迷之中;另一方面作為代表時代進步要求且又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愛樂者群體,早就一直在探求民族音樂新的發展之路。因此,新民樂思潮的興起與迅猛發展也就不足為怪了。

當然,新民樂是緊隨新世紀而誕生的,現今依然是個欲強行學步的稚童。如何在古曲新唱和現代原創中克服音樂語匯生硬堆砌、音樂表演膚淺模仿、音樂演奏過度炫技等弊端,在自身發展的理性追求中得到日臻完善,不定期需要在時間的磨礪中逐漸走向藝術的成熟。但作為新生事物所獨有的強盛藝術生命力恰是推動音樂藝術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雅典奧運會激動人心的閉幕式上,代表下屆奧運會舉辦國中國獨具民族風采的8分鐘音樂舞蹈節目表演,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新民樂充滿青春活動力的倩影,這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的中國藝術,也是中華民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能夠融為一體并行不悖的象征。

縱觀中西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不同的時期都會出現順應社會需求并超越自身文化情境的新音樂思潮,也正是這些敢于沖擊現狀的音樂弄潮者,才能率先走出困惑而攀上藝術的制高點,從而推動音樂藝術的進步。今天的中國新民樂思潮現象,既豐富了群眾藝術生活,又激活了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新思維與新追求。它必將引發音樂界諸多方面的革新與創造。

新民樂思潮在新時代的閃亮登場,為中華民樂爭取了音樂聽眾,吸引著更多的“潛在聽眾”的“未來聽眾”走進民樂去體驗民樂和認識民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樂聲,如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笛子《揚鞭催馬運糧忙》和二胡曲《喜送公糧》等樂曲。曾經培養了大批聽眾,又啟發了一些器樂愛好者走上了專業道路。沒有聽眾的音樂就沒有生命力。新民樂的“潛在聽眾”和“未來聽眾”,隨著興趣的提升和樂思的升華,就有可能成為傳統民樂的忠誠者或傳承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新民樂也將承擔著音樂教育的引導與啟蒙角色。

新民樂在新時期的新潮表演,為民樂風格的再度創造提供了更加廣闊開放的藝術空間。新民樂是對傳統民樂的發揚廣大,它富有創造性的音樂演繹,使觀眾直接領略到了同曲異奏的藝術風采,感受到不同的審美效果。20世紀的“現代民樂”是“歐化”改良的結果,在其幾十年的發展中,通過把傳統曲目整理為可供現代舞臺演出的作品,才積累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民樂曲目,如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新民樂的健康發展與日趨完善,也會培養出自身的聽眾群體,使民歌新唱和民樂新篇烙印于受眾心靈。傳統民樂、現代民樂(民族管弦樂隊和室內樂隊)與新民樂形成當代三足鼎立般的音樂文化景觀屹立于中華樂壇,必將增添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她帶著傳統音樂文化的溫馨,必將走向藝術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