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控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23:01: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栽培控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栽培控制

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論文

摘要:介紹了保護地甜椒抗疫病的為害癥狀及發病規律,并提出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以有效控制疫病發生。

關鍵詞:保護地;甜椒疫??;發病規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護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該病一旦發生,發展很快,幾天內可使成片或整個溫室大棚植株枯死,損失慘重。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發現,利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可有效控制疫病發生,并且辣椒產量高、效益好。但在已發病的情況下,必須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冶。

1為害癥狀

甜椒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疫病,尤以現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發病,莖、葉、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莖部受害,近地表莖基部和分枝交界處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擴展環繞莖1圈,病部表皮腐爛,容易剝除,僅病部維管束變褐,病健分界明顯,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極易落葉,直至光桿。葉上病斑圓形,邊緣黃綠色,中央暗綠色水漬狀,氣候干燥時,病葉似茶葉。果實多從蒂部或果縫開始發病,初生暗綠色水漬狀斑,病部迅速變褐軟腐,有時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表面產生稀疏白色霉層,氣候干燥時,病果干縮不易脫落。

2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保護地甜椒栽培控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地;甜椒疫病;發病規律;栽培控制

論文摘要介紹了保護地甜椒抗疫病的為害癥狀及發病規律,并提出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以有效控制疫病發生。

疫病是甜椒保護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該病一旦發生,發展很快,幾天內可使成片或整個溫室大棚植株枯死,損失慘重。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發現,利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可有效控制疫病發生,并且辣椒產量高、效益好。但在已發病的情況下,必須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冶。

1為害癥狀

甜椒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疫病,尤以現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發病,莖、葉、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莖部受害,近地表莖基部和分枝交界處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擴展環繞莖1圈,病部表皮腐爛,容易剝除,僅病部維管束變褐,病健分界明顯,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極易落葉,直至光桿。葉上病斑圓形,邊緣黃綠色,中央暗綠色水漬狀,氣候干燥時,病葉似茶葉。果實多從蒂部或果縫開始發病,初生暗綠色水漬狀斑,病部迅速變褐軟腐,有時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表面產生稀疏白色霉層,氣候干燥時,病果干縮不易脫落。

2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保護地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地;甜椒疫??;發病規律;栽培控制

論文摘要介紹了保護地甜椒抗疫病的為害癥狀及發病規律,并提出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以有效控制疫病發生。

疫病是甜椒保護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該病一旦發生,發展很快,幾天內可使成片或整個溫室大棚植株枯死,損失慘重。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發現,利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可有效控制疫病發生,并且辣椒產量高、效益好。但在已發病的情況下,必須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冶。

1為害癥狀

甜椒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疫病,尤以現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發病,莖、葉、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莖部受害,近地表莖基部和分枝交界處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擴展環繞莖1圈,病部表皮腐爛,容易剝除,僅病部維管束變褐,病健分界明顯,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極易落葉,直至光桿。葉上病斑圓形,邊緣黃綠色,中央暗綠色水漬狀,氣候干燥時,病葉似茶葉。果實多從蒂部或果縫開始發病,初生暗綠色水漬狀斑,病部迅速變褐軟腐,有時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表面產生稀疏白色霉層,氣候干燥時,病果干縮不易脫落。

2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保護地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論文

摘要:介紹了保護地甜椒抗疫病的為害癥狀及發病規律,并提出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以有效控制疫病發生。

關鍵詞:保護地;甜椒疫??;發病規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護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該病一旦發生,發展很快,幾天內可使成片或整個溫室大棚植株枯死,損失慘重。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發現,利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可有效控制疫病發生,并且辣椒產量高、效益好。但在已發病的情況下,必須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冶。

1為害癥狀

甜椒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疫病,尤以現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發病,莖、葉、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莖部受害,近地表莖基部和分枝交界處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擴展環繞莖1圈,病部表皮腐爛,容易剝除,僅病部維管束變褐,病健分界明顯,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極易落葉,直至光桿。葉上病斑圓形,邊緣黃綠色,中央暗綠色水漬狀,氣候干燥時,病葉似茶葉。果實多從蒂部或果縫開始發病,初生暗綠色水漬狀斑,病部迅速變褐軟腐,有時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表面產生稀疏白色霉層,氣候干燥時,病果干縮不易脫落。

2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豇豆質量安全控制及高產栽培技術

摘要:豇豆是人們喜愛的重要蔬菜品種之一,需求量高,效益比較穩定,在我國種植規模較大,對蔬菜市場的供應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豇豆的質量安全問題是近年來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豇豆的質量安全主要是不合理使用農藥造成的農藥殘留超標,還包括重金屬超標及產后處理過程中二次污染等問題。因此,采用先進栽培技術,加強全程質量安全控制,使豇豆質量符合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已成為豇豆生產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從豇豆的產地選擇和環境保護、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處理、生產廢棄物的處理、生產檔案等方面介紹了豇豆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及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豇豆;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栽培技術

1產地選擇和環境保護

產地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5010)的要求,基地周圍無化工污染源,空氣狀況良好,遠離公路干線,禁止向產地傾倒生活垃圾、污水和工業“三廢”等。應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3~4年內未種植過豆類蔬菜的地塊。施藥防治病蟲草害時要優先選用懸浮劑、微囊懸浮劑、水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水分散粒劑和可溶性粒劑等環境友好型劑型,及時回收處理田間廢農膜、農藥空瓶、空袋、包裝等,防止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施藥后及時清洗所用器具,并將器具及所剩余藥液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刂苓叜a業結構發生變化,有可能對生產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時,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2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選用長勢強、分枝性弱、熟性早、抗逆性強,優質、豐產,對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種。選擇有光澤、無蟲傷、無霉爛、飽滿的種子。播種前曬種1~2d,以提高發芽勢和發芽整齊度。

查看全文

透析葡萄設施栽培環境調控技術的應用推廣

摘要:在葡萄設施栽培中,環境調控對葡萄設施栽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溫度、濕度、光照、氣體等方面闡述了葡萄設施栽培環境調控技術,以期為葡萄設施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葡萄;設施栽培;環境調控

葡萄設施栽培,是利用設施創造適宜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在不適季節或不利條件下的一種現代果樹保護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樹之一,以露地栽培為多。生產中存在易受氣候影響、病害多、品質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問題,嚴重限制了葡萄生產的發展。葡萄設施栽培可緩解上述問題,且可拓寬栽培葡萄品種的選擇范圍、提高葡萄品質、調節果實生育期,從而增加經濟收益。因此,近年來葡萄設施栽培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在設施中,與葡萄生長相關的溫度、濕度、光照、氣體要進行人為控制。因此,控制的適宜與否,是設施栽培中的關鍵。

1溫度調控

一是休眠期溫度的調控。設施葡萄7.2℃以下需要經過1000~1200h才能通過自然休眠,翌年結果才有保障。因此,設施栽培葡萄必須先滿足其低溫需求后再進行生產。實際生產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蓋草簾,關閉通風口;夜間將草簾揭開,并打開通風口,使溫室內溫度在7.2℃以下、-10℃以上。這樣既增加了低溫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凍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結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開花后至漿果采收期溫度的調控。萌芽至開花前,最低溫度在5~6℃,最高溫度在28℃。正常情況下白天應保持在20℃左右,夜間10~15℃。如果此期內溫度過高,升溫過快,花器官分化發育太快而發生畸形變態,花器官發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開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間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間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過20℃。當外界最低氣溫穩定通過10℃時,即可除去薄膜覆蓋,使之變為露地。著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間16~18℃,或更低些,這樣有利于漿果著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濕度調控

查看全文

野生齒瓣石斛引種馴化栽培技術研究

摘要:齒瓣石斛作為一類藥用價值較高的植物品種,將野生齒瓣石斛進行引種馴化栽培,對于商業化種植活動的推廣有著積極意義。文章基于齒瓣石斛生物學特性,對于引種栽培地處理、植物繁殖處理、栽培模式選擇、生長過程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進行整理,其目的在于積累相應的引種馴化栽培經驗,為規?;a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引種馴化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生長質量;生物學特征;種植規模

齒瓣石斛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國的云南、廣西和貴州等省及緬甸、越南、老撾和泰國等國。云南省年平均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大、平均海拔較高,適用于栽培野生齒瓣石斛的引種和馴化。通過整理云南地區成功引種馴化栽培野生齒瓣石斛的經驗,對于進一步擴大齒瓣石斛種植規模,增加當地農戶經濟收入有著積極作用。

1齒瓣石斛生物學特性分析

齒瓣石斛為多年生附生草本,多懸垂附生于樹上,也可生長于半陰半陽的巖石上。莖叢生,多節,呈圓柱形,細長,長短不一,最長的可以達到170cm,秋冬收獲季節,除去葉鞘膜可見莖的表面多為紫色;葉互生,質地薄,長3~11cm,寬0.6~4.0cm,卵狀披針形,葉鞘灰白色,膜質,抱莖,冬天落葉,葉鞘仍然附著在當年生的嫩莖上??偁罨ㄐ騻壬?,具1~2朵花,萼片和花瓣白色,先端帶紫色;萼片長約2.5cm,花瓣卵形,與萼片等長而較寬,先端尖,邊緣具短流蘇;唇瓣近圓形,基部具短爪,兩側具紫色條紋,邊緣具流蘇;唇瓣兩側各有一個黃色斑塊,密布短毛。蒴果,長約3~5cm,具棱,種子呈粉末狀。因此俗稱紫皮石斛或紫皮蘭。多生長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里,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

2云南野生齒瓣石斛引種馴化栽培技術

查看全文

探究桃樹結果期管理技術特點

摘要:介紹了大棚桃樹果期管理技術,包括:溫度、濕度與光照控制,肥水管理,疏花疏果,修剪,套袋等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棚桃樹;果期;管理技術

桃以鮮食為主,不耐貯藏,季節性差價大;而且樹體相對較小,結果早、產量高,是最具設施栽培價值的樹種之一。大棚設施栽培與露地栽培相比具有光照弱、溫度適宜、濕度大、水肥充足、土壤肥沃等環境特點,桃的設施栽培剛剛起步,對栽植密度、品種選擇、整形修剪和土壤管理等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管理體系和技術規范。這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正在隨著設施栽培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和提高。栽培中往往造成桃樹落果、色澤淡、果味淡、易裂果(尤其是早熟品種更為突出)等現象。為進一步提高大棚栽培桃樹的果實品質,增加桃樹大棚栽培的經濟效益,現將大棚桃樹的果期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一、溫度、濕度與光照控制

幼果期是桃樹對溫度最敏感的時期,適宜溫度是:前期白天20~22℃,夜間在5℃以上;后期白天為22~25℃,夜間10℃左右,其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為宜。硬核期的最高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不要超過28℃,最低不要低于10℃,日平均溫度以15℃左右為宜,棚內溫度超過25℃,應立即打開通風孔和揭開底腳棚膜通風降溫??諝庀鄬穸瓤刂圃?0%~60%為宜。根據多年的設施栽培經驗,要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益的目的,必須采用增光措施,使棚內光照強度增加,改善樹體對光照的需求條件。除選用優質材料和采用透光率高的塑料薄膜外,還要采取下列措施:掛反光幕;樹下鋪反光膜;延長光照時間,縮短覆蓋草苫時間;經常清掃棚膜;適當灌水,降低濕度。

二、肥水管理

查看全文

地區月季栽培與養護技術研究

摘要:西北地區月季的栽培與養護技術,應根據區域實際條件以及月季化的品種、生態特征、生長習性等合理進行技術方案制定,滿足其生長所需條件,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使之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在這一過程中,肥料使用可以為其提供養分,強化其生長效果,且肥料在滿足其正常需求下,使用越多,效果越強。所以,在肥料使用方面應做到適量、適時、適度。

關鍵詞:西北地區;月季;栽培;養護

月季栽培和養護工作的開展對于月季生長具有重要影響,在具體操作時,應合理選擇并有效實施,將其與生長環境結合在一起,強化實際效果[1]。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加強對月季生長狀態的監督,對于其所處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成分等實時檢測,基于檢測結果進行生長環境改善。

1生態特征與習性

1.1生態特征

月季屬于半常綠灌木,在科屬方面被劃分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被稱為“花中皇后”,常見的有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豐花月季、微型月季、地被月季、樹狀月季等。在外表方面,具有與鉤形狀相似的表刺,小葉為3.0~5.0片,在形狀方面表現為廣卵至卵狀批針模式,長度為2.5~6.0cm,先端部為尖狀,邊緣位置存在鋸齒,兩面無毛,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澤,在葉柄與葉軸位置,皮表面的尖刺散亂從生,并存在一些短腺毛[2]。植株高度為1.0~2.0m。在花朵方面,表現為簇生模式,直徑為5.0cm,花朵顏色較多,包括深紅、粉紅或者為白色,具有微微的香味,果實為卵形至球形,長度為1.5~2.0cm[2]。

查看全文

小議保護地栽培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護地栽培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蔬菜周年均衡供應,保護地栽培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產設施仍是相對簡陋的,在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及出口創匯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從總體上看,我國保護地栽培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十分關鍵的十字路口,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對保護地栽培的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分析,力求為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地發展道路提供借鑒。

1.國內外保護地栽培的發展趨勢

1.1國外保護地栽培發展趨勢現在世界各國的保護地栽培發展很快,一些發達國家在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正向著完全自動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二點:1.力求操作自動化保護地栽培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為此,發達國家發明了機器人來進行作業。另外發達國家也進行了種苗特性、優質種苗的選擇方法、間苗方法等基礎技術的研究。計算機的應用還為溫室節能、施肥、經營管理提供了方便。例如園藝強國荷蘭,以先進的鮮花生產著稱于世,玻璃溫室全部由計算機操作。2.環境因素控制自動化為滿足植株生長對環境的要求,必須能夠實現對環境的控制與調節。一般而言,對環境因素的控制常采用二種方法:①單因子控制。指對溫度、濕度、光照和CO2等環境因素進行單個控制,其中主要是對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很容易影響到內部的小環境,靠人工不可能實現動態調控。②多因素綜合控制。指利用計算機對各種環境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具體作法為:將各種作物對環境因素的要求輸入計算機,當某一環境因素發生改變時,其它環境因素便會在計算機的自動調控下作出相應的改變。

1.2我國保護地栽培發展趨勢我國保護地栽培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但主要是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在推動保護地栽培的發展,沒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保護地栽培得到了迅速發展。據資料顯示,至1999年底,全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保護地栽培面積已近100萬hm2,居世界第一。但采用的生產設施仍然相對簡陋,在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及出口創匯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我國保護地栽培的發展,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自身的特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保護地發展道路。

1.發展無公害蔬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原來的吃新鮮、吃特色,到后來的吃營養,再到現在的吃健康?,F如今,人們在購買蔬菜時,更多的是關注無公害蔬菜、綠色產品。無公害化生產是指在生產、運輸、銷售、貯藏、加工過程中,有害物質不超過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因此,無公害蔬菜在符合人們消費心理的同時,也確實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無公害蔬菜將是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

2.保護地栽培將實行重點區域發展目前,我國的保護地栽培呈現遍地開花的局勢,有些地區沒有經過調查研究便盲目上馬,結果導致連年虧損,即使盈利也是少之又少,起不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目的。為此,我們必須進行適地適栽??v觀國外保護地栽培的發展,凡是保護地栽培發展較快、發展較好的國家,都是實行適地適栽的國家,這樣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保護地栽培的快速、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