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評價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17:40: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質量評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甘草質量評價論文
1產地評價
中藥中地道藥材概念的形成主要與產地、質量相關。在缺乏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古代,產地評價是甘草質量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許多古代醫籍論述了甘草的產地,有些明確指出何處出產甘草為優。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甘草“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考為今甘肅河西一帶)”,說明南北朝時所用甘草以甘肅所產抱罕草為優。明朝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中稱甘草“以山西隆慶州者最勝”。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是甘草主產、豐產的故鄉。伊克昭盟杭錦旗甘草的開發與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東漢(公元25~220年)以來傳統認為地道優質甘草產地。據《綏遠通志稿》記載:“綏西蒙地自古為產草之名區。今仍以杭錦旗境所產為多,附近貧農賴采甘草為業者逾萬。每年包頭聚銷可一百五六十萬,多至二百萬斤,綏產藥材最多而甘草外銷之數為第一”。
2基源評價
不同品種甘草質量有別,利用基源的不同可對甘草質量進行一定程度的評價?!吨袊幍洹?005版認定的甘草藥材原植物有3種,即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俗稱烏拉爾甘草)、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莖[1]。其中以烏拉爾甘草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民間也有采用其他品種作藥用,如云南常用黃甘草入藥。現代許多科學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種屬甘草某些成分含量的差異。林壽全等[2]對中國甘草屬6種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測定后發現,以烏拉爾甘草含量最高,其次為光果甘草,再就是脹果甘草和黃甘草,粗毛甘草含量最低。
3性狀評價
3.1古代性狀評價古代從性狀上對甘草優劣有一定的論述,性狀評價是古代用于甘草質量評價最重要的手段?!侗静萁浖ⅰ份d:“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钟凶细什?,細而實,乏時亦可用”?!秷D經本草》道:“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侗静菥V目》云:“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
濕地生態質量評價分析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人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其中濕地生態系統的惡化已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祁連山地濕地位于青海省,其作為西北內陸腹地較為重要的濕地系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著促進作用,因此通過開展祁連山地濕地資源調查和濕地生態質量評價能夠全面的分析當前濕地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濕地的保護與治理,從而不斷提高祁連山地濕地的生態質量。
【關鍵詞】祁連山;濕地生態;質量評價
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人類重要的資本環境之一,在其整個環境中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的生產力,直接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的安全。對其進行質量評價能夠為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統一完整、及時準確的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生態環境質量是用來評價生態環境優劣程度的指標,在評價過程中需要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特定時間以及特定空間的環境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并以此來反映出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能夠為濕地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以便進一步提高相關部門的濕地生態環境管理水平。
2研究概況
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探討
手術室患者以危重癥者居多,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幾率高,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較高。有研究指出,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到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本文于本院建立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期間的護理人員中,隨機選取21例作為觀察組,闡述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并對構建效果進行了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建立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期間的護理人員21名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例、女20例,年齡20~45歲,平均(31.11±0.58)歲,文化程度:中專5例、大專10例、本科及以上6例;同時選取2016年11月前本院未建立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期間的護理人員21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例、女19例,年齡21 ̄46歲,平均(31.20±1.00)歲,文化程度:中專4例、大專10例、本科及以上7例。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到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控制過程中。方法如下:(1)體系建立方法:醫院可根據《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及國家衛生部門的相應法律法規,結合本院的手術室護理現狀,建立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將環境質量、護理安全質量、消毒隔離質量、溝通質量、護理文件管理質量,共同納入到質量評價體系當中。分別計算其權重,得到最終的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2)質量評價方法:手術室可根據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當中各因子的權重,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價??梢砸?個月為一階段,采用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要求其為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判斷本院手術室護理質量是否達標。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情況。1.4療效判定標準。采用調查問卷法評分,總分100分。環境質量、護理安全質量、消毒隔離質量、溝通質量、護理文件管理質量各20分。得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情況,見表1。
3討論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論文
1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進展
1.1國外研究進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基于單項污染的技術治理已難以有效阻止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從20世紀40年代起,許多國家的學者在環境質量評價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等領域開展了諸多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后,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始應用到環境科學領域。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以荷蘭、捷克、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和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等都很重視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查和評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景觀生態的設計、規劃和管理,例如荷蘭實行的景觀對策計劃、德國對農村景觀空間結構發展變化的研究、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的土地生態分類調查、美國對新澤西州海岸平原松林景觀和對西部山地花旗松景觀的研究等??偟膩碇v,國外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起步早,手段先進,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定量化特征比較明顯。
1.2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城市環境污染現狀調查評價和工程建設項目影響評價。之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領域逐步由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發展到水體、農田、旅游等諸多領域,研究內容及研究深度則由單要素評價向區域環境的綜合評價過渡,由污染環境評價發展到自然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或整體環境評價,逐步涉及到土地可持續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等,進而到縣域尺度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從總體上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多是全國性、大區域的定性描述,依然處于初始探索階段,表現為環境問題的簡單羅列,或者環境問題沒有考慮區域分異規律。
2云南省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
外部質量評價論文
一、德國職業教育外部質量評價
(一)評價綜述
德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其職業教育外部質量評價按照類別,大致分為外部評價、質量分析和學校審查三類。其中6成以上州使用外部評價,“質量分析”和“學校審查”方法是在外部評價的基礎上分別強調學校質量現狀的分析以及學?,F場巡查,其本質與外部評價相同。外部質量評價是德國職業教育質量的保障和工具,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被列入各州教育法中。外部質量評價的優勢在于:協助職業院校全面地評價其工作績效,認識其優劣,明確改善需求,陳述具體建議并形成評價報告,并由學校與學校督導達成目標協議。
(二)評價特點
1.評價目標的導向性
外部質量評價立足于職業學校的自身發展,由其他學校的領導(被稱為“凈友”)組成評價團隊,基于尊重、欣賞、支持學校長遠發展的目的,辯證地審視學校,分析辦學條件,對其工作的過程進行評價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而非對人進行評論或控制。評價目標的這種導向性使得學校愿意赤誠相見,袒露自身的缺點和困難,積極接受外部質量評價。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論文2篇
第一篇
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原則
1.穩定性與拓展性相結合。人才培養過程在一定的時期是相對穩定的,質量評價體系相應也需要是穩定的,然而人才培養過程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變化,因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必須具有可拓展性,可以隨著人才培養過程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和完善。2.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做到真實、準確、客觀,必須對人才培養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系統化的評價,突出重點,評價人員構成需要具備權威性和代表性,信息采集需要做到真實和客觀。同時,評價指標的選擇、評價人員的認定和信息采集過程需要具有可行性,盡量做到化繁為簡。3.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定量評價,主要是將收集的數據運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和分析,揭示人才培養相關指標之間的關系,具有科學性和可比對性,然而人才培養過程的部分評價指標很難量化,需對這些指標進行定性評價。定性評價通過深度訪談、座談會、文案研究等方法獲得資料,揭示規律和趨勢。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各有特點,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需要將定性和定量兩類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互為補充。4.多元性原則。不同的評價人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觀察視角不盡相同,因此在評價中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既有用人單位評價,又有學校評價,既有學生評價,又有第三方調查公司的評價,綜合多元主體的評價結果,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度。
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價。2004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標志著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工作的展開,評估內容包括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特色與創新項目7項一級指標和15項二級指標。200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標志著“第二輪評估”工作啟動,評估內容包括領導作用、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特色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社會評價7項一級指標和22項二級指標。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價是對整個院校整體情況的評價,涉及院校的教育目標、辦學條件和管理過程,評價內容包括條件評價、目標評價和成果評價等方面,評價結果反映了一所高職院校整體狀態和水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價的實施及其結果的公布,可以起到規范和導向的作用,有利于社會對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的監督,有助于促進高職教育質量的提升。2.專業建設評價。一方面,是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規模、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職業資格標準與職業準入、生涯狀況等。另一方面,專業是基本教學單位或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專業建設應根據學校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專業辦學理念、特色、師資隊伍、教育基礎設施、實習實訓基地等。3.課程建設評價。課程評價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中最基礎、最常用的評價。在課程建設評價方面,國家教育部也作出了引導性的評價體系,主要是十一期間教育部開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制定了《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及內涵》,在2010年版《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及內涵》中,評審標準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條件、教學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7項一級指標,每項一級指標又有若干二級指標和若干主要觀測點,形成了完整的指標體系,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引導了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建設方向。2012年開始,教育部開展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制定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評審指標體系》,這是高職職業課程評價的最高標準,該評審標準包括課程設計、持續更新與共享、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建設環境等5項一級指標,每項一級指標又有若干二級指標和若干主要觀測點。這套指標體系適應了新需求,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引導著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三、分析與討論
中職語文教學質量評價芻議
摘要: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是指引學校教學工作開展,學生學習的關鍵所在。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新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出爐,基于新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學校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本文首先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現存的問題進行簡單闡述,然后就在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條件下,如何改革中職語文教學提幾點看法。
關鍵詞: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職;語文教學;改革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1.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質量較差。學生方面,主要存在學習興趣不高從而導致學習質量不高的問題。一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本身語文基礎不扎實,沒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對中職語文的學習就提不起興趣,加上在語文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一直得不到解決,就更沒有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語文學習的動力。中職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在觀念上一直認為到中職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獲得證書然后為工作做準備,所以對語文的學習就不加以重視。2.老師語文教學熱情不高,教學方式需要完善。老師方面主要是存在教學熱情不高,在教學方式上也比較陳舊的問題。一方面,中職學校的老師在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上還是比較薄弱的,對語文以及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到位,沒有主動去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語文教學技能,責任意識和教學意識沒有跟隨教學改革的步伐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中職學校對老師的管理和要求不嚴等導致老師對教學產生厭倦心理,無法真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中。正是因為部分老師的教學熱情缺失導致部分老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一直拘泥于陳舊的教學模式中,對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置之不理。
二、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路徑
1.突出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中職類學校的語文教學主要有三個目標:提高科學素養、傳授專業技能、培養終身發展的能力。在這三個目標實現中首先要了解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基礎底子、學習的能力情況以及興趣方向等。考慮到中職類學校的學生在以前接受教育的時候,沒有打好基礎,語文成績較差,所以在實現這三個目標的時候應該突出基礎知識的教學,包括培養學生的愛國、敬業等情感以及讓學生學會基礎閱讀、基礎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基本能力。但是在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背景下,中職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要提高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視。對學生學業質量的評價不只是學習成果,還要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等進行考核,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很重要。比如在上寫作課的時候,要教學生如何寫書信,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應該是老師先教理論方法,然后讓學生寫作,最后老師點評學生的寫作結果。但是在新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學生進行書信寫作的過程才是關鍵,老師需要關注并及時引導學生在寫作時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有沒有遺漏哪個步驟,在重要的地方進行了怎樣的處理等。2.創新教學觀念,提高老師教學的積極性。學校和老師的教學觀念一定要突破原有教育觀念的束縛。首先,應該要形成這樣的意識: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有著特殊性,因為其培養目標和對象的不同所以要做特殊對待,但是作為國家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學生的素質也關系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著未來社會的方向,所以職業技術學校的語文教育依舊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其次,在這種意識下,要提高老師的責任心??紤]到各地區的經濟文化情況不同,上級部門和領導應該要著力于縮小地區差異,對部分偏遠地區的教育重視起來,加大資金、技術和人力上的投入。3.增加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內容。學校的教學材料要跟隨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而不斷創新。在教學內容上,過去的語文課文可能已經不適應當代的要求了,有些內容明顯缺乏時代感,有的甚至還在理論方面有偏差,所以教學的內容必須要使用最新版教材。另外,教學形式上要突破原來的重閱讀、輕說寫模式,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實用性人才,所以學校應該致力于培養能夠“出口成章”“落筆成文”的高質量人才。當然,老師的教輔用書,學生的課外輔導用書,閱讀學習資源也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得到一定的豐富。4.提高老師的綜合素質,創新教學方式。在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下,老師方面除了要創新觀念,還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老師的指導管理,比如定期對老師進行專業能力上的、教學上的培訓,比如開展教學研討會對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等。另一方面,要求老師保持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要不斷地自我學習和提升,還要提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在應用文便條的寫作中,老師可以采取任務型法、案例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寫作,并創設一些生活場景讓學生把語文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生活化。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更注重引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5.專業教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最后,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下,中職語文要開辟一條語文職業化的新道路,因此專業教學要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語文最終是為專業服務的,專業教學中包含著語文教學。比如,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穿插一些專業技能的補充,學校的實用性寫作課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比如在專業教學時,讓學生做一份專業研究報告,學生在查閱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以及文字編撰的過程中語文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分析
一、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與現狀
針對于中藥臨床藥學來講,其是通過借鑒臨床藥學的基礎上,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一門以患者為核心,通過深入的探究中藥與中藥制劑對人體以及疾病的相互作用,確?;颊哂盟幍陌踩浴⒑侠硇?、科學性及其有效性的綜合性服務學科。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臨床藥學的蓬勃發展,受其的影響下,我國的中藥臨床藥學也開始逐步的成型與發展。伴隨著國家逐步的對中藥臨床藥學的重視,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眾多的醫學院校均重點開設了臨床中藥學學科,為社會培育出諸多的中藥臨床藥學人才。通過不斷的發展,中藥臨床藥學在如今的用藥教育、醫院處方點評、學術研究、藥學查房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國在中藥的療效評價及質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性質是極為豐富、復雜的,在中醫藥理論體系中,也沒有具體的、完善的合理的應用指導,促使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遇到諸多問題,不能實現與西藥臨床藥學同步發展,在相關的內容與體系中,也缺乏一定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因此,在以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為基礎指導下,要對中藥臨床藥學中中藥治療學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以此來不斷的進行探索與研究,探索出合適于自身的發展路徑。
二、中藥臨床藥學的特殊內容
1.臨床用法用量的多變性。針對于我國的中藥而言,一種中藥成分可以存多種功效,屬于較為復雜的藥物,其可以依據患者不同的病情癥狀,有針對性的進行藥物的用法與用量的選擇。如:桂枝這味中藥,在苓桂術甘湯中是改用作溫陽散寒的功效,而在桂枝湯中,則功效就被用于調和營衛。此外,在煎藥時,先煎、后下、另煎、包煎,同時還有中成藥的配方顆粒等,中藥用法用量的多變性均可以體現出來。一般而言,中藥的用量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的藥物在不同的醫生、不同復方、不同患者的機體狀態以及病情下,其是靈活的進行著加減量的。所以,與西藥用量的精準化相比較,對中藥的用法與用量進行精準化與統一化是非常困難的。2.合理治療方案的多樣性。針對于中藥而言,由于其的多功效、劑型選擇、復方配伍以及藥材選用等方面的一些原因,在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癥狀,在治療方案上一定要具備合理性、多樣性。因為在中藥中,許多的藥材的療效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的特征,在對處方藥材的選擇過程中,藥師一定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在后期的治療中,一定要依據復方配伍進行逐步加強。針對于我國的中醫而言,主要講究承和學術流派,由此一來,可能面臨著同一個患者的同一種病癥,所開的處方確實不同,但都是合理的處方,都可以使用。在進行配伍組方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的考慮用藥的安全性、療效以及藥材的質量等諸多原因,不同的配藥師的配伍組方也是有差異的。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方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非常的突出“同病異治”的這一獨特特點。面對著如此廣泛的治療思維,要想實現臨床中藥用藥評價的規范化難度非常的大。3.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并非完全適用于中藥質量管控。由于中藥所具備的多樣化特點,很難實現用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對中藥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以及中藥質量進行管控。雖然現代科學逐漸的對中藥的成分以及作用進行著研究與闡釋,但是面臨著眾多的中藥藥材,對已知的藥材內容只是一小部分,對指導有效成分直接應用的理論和方法也尚未成熟。針對于當前我國的中藥應用而言,還是主要以中成藥以及湯劑為主。而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在對中藥材進行管控時,很難將證實成分含量高的中藥在質量上就一定好,成分含量低的中藥在療效上就有一定低,由此說明當今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在進行中藥的質量控制和療效評估中,并不完全適用,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中藥沿著化學藥物的道路深入發展。4.西醫師開具中成藥處方的情形日益增加。在我國,非處方藥制度的發展,導致廣大的患者忠于非處方中成藥,而且現在市場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有效便捷的非處方中成藥,在當今的中藥藥學服務中,由于缺乏一些具體的制度化與規范化,現在出現了未系統接受過中醫學和中藥學相關教育的一些西藥醫師進行中藥的開具,促使臨床處方用藥極易出現藥證不符、超劑量使用、藥證不符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對臨床中藥師、西藥師進行針對性、不定期的中藥合理用藥教育培訓極為重要。
三、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設想
針對于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來講,一個科學的、合理的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質量評價體系可以規范、引導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在未來的進行良好的發展,因此,我國應該積極的對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質量評價展開研究。一般情況下,根據中藥臨床藥學的特殊性,其服務的主要內容在藥物監測、質量評價、藥學服務、用藥教育等方面來開展,如:可以在強調辨證論治在處方遣藥中的主導地位、中藥材質量的管控、關注無指征濫用補益劑等方面,以此來構建出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的特色。在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中,對中藥材、中成藥質量的監測與研究進行加強,對用法用量與療效的相關性進行深入的探討,對無指征濫用補益藥、清熱藥、活血藥的潛在風險進行時刻的關注,加強辨證論治在處方選藥中的主導地位,組方配伍以及藥物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的探究。依據患者體質評估進行科學合理的進行治療方案的制定,并可以提供傳統湯劑、中成藥、針灸、推拿、氣功等多種方式的替代治療方案,對中藥注射劑的選用與使用合理性特別的進行關注。并隨時的對患者的用藥適用性進行關注,加強對處方加減情形對于患者的適用性的分析,并不斷的開展中藥藥源性疾病的研究。對中醫中的醫學術流派和同病異治的合理性進行理解,以此來對安全范圍內不同用法用量的合理性進行關注。對患者、中醫師和西醫師進行開展用藥教育,積極推進各級藥事委員會關注中藥臨床合理用藥。以此來對臨床藥師工作職責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
口腔修復學臨床實踐質量評價研究
摘要:目前我國口腔醫學本科生口腔修復臨床實踐學習的考核指標主要還停留在完成病例數量上,缺少對學生口腔修復綜合診療能力的系統評價體系。本科生在臨床實踐中,常出現無法將書本上的知識與臨床實踐相對應、理論與臨床技能相脫節的問題,難以勝任口腔修復臨床工作。本研究從重要性、可行性和敏感性三個方面對口腔修復臨床實踐學習階段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從口腔修復本科生臨床實踐質量評價體系著手,對構建以“結果為導向”的口腔修復學本科生臨床實踐質量控制體系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口腔修復學;臨床實踐;質量控制體系;以結果為導向
隨著各項工作中人們對技能和能力要求的提高,“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形式迅速發展起來[1]。這種教育是指以學生未來可以勝任某種工作為出發點,強調其在未來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并以此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成果的評估方式。該教育形式不僅僅限于傳遞書本上的知識,而在于教授一種實踐的能力,與傳統的以知識輸入為起點的教育理念存在差異[2]。其中“結果”是指對未來工作的勝任能力,即對就業和工作至關重要的能力、知識、技能和態度。醫學教育是以培養醫學從業人員為直接目標的專業教育系統,其目的就是培養適應社會醫療衛生發展需求的合格醫療人員,職業傾向性明顯,切合“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3]??谇恍迯蛯W在口腔醫學中是一門專業性和臨床實踐性很強的學科[4],對從業者的醫學基礎知識、口腔專業知識、臨床分析和操作能力乃至人文、藝術修養都有很高要求[5]。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對醫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口腔醫學本科生口腔修復學專業課學習主要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主要的考核指標集中于試卷中[6]。本科生在口腔修復學臨床實踐中,常出現無法將書本上的知識與臨床實踐相對應、理論與臨床技能相脫節的問題[7]。目前對本科生在口腔修復學臨床實踐學習中的考核指標主要還停留在完成病例數量上,對于學生具備的口腔修復綜合診療能力尚缺少系統的評價體系,存在著“嚴進寬出”的情況,臨床實踐期間無法全方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寬出”的機制使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臨床實踐學習、畢業后從事口腔臨床工作,難以客觀評估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的目標。這就導致許多本科生畢業后在從事口腔修復專業工作時,面對稍復雜的病例即感束手無策,或作出不恰當的診療,不利于國內口腔修復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筆者對口腔修復臨床實踐學習階段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從口腔修復學本科生臨床實踐質量評價體系著手,對構建以“結果為導向”的口腔修復學本科生臨床實踐質量控制體系進行初步探索。
1對象及方法
1.1教學對象。選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2級口腔臨床醫學七年制學生(第5年)作為教學對象。教學地點位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教學綜合門診。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主要評價以下5個方面的重要性(指標的重要程度)、可行性(實際評價工作中獲得該指標的難易程度和成本代價)、敏感性(指標是否能較好地反映出學生應具備的能力):(1)口腔修復相關理論知識(具備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相關專業以及美學等理論知識);(2)口腔修復相關實踐操作基礎(具備口腔修復基本臨床操作能力);(3)基于口腔修復病例的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對口腔修復病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具備在臨床實踐中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4)人際交往能力(具備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以及與同學、老師溝通和協作的能力);(5)職業道德(具備同情心、責任心、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質)。見表1。
2結果
汽車內飾感知質量評價分析
摘要:汽車的感知質量在客戶的選購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主觀性、時效性,所以給研究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文章通過對汽車內飾感知質量多年的研究,從用戶對汽車內飾的功能需求出發,結合實際的案例,研究功能屬與感知質量的關聯性,探索汽車內飾的評價內容及評價方法,為汽車內飾感知質量的評價及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汽車內飾;感知質量;主觀評價
感知質量是指顧客對產品品質感知上的體驗,與產品的使用目的和需求相適應。感受包括:看、聽、摸、聞、感覺、主觀、情感、直覺等多方面,感知質量是產品特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汽車內飾是乘員接觸最為直接的部分,最能體現整輛車的形象以及檔次,好的內飾能讓顧客感覺到設計和制造的精細程度,給顧客以最大的愉悅感[1]。
1感知的種類
感知質量評價有別于客觀評價,純粹是以人的感知進行評價,根據人的不同生理感受可以把人的感知分為以下幾種[2]:(1)視覺(色彩、形狀、濃淡、明暗、質感)。評價造型、色彩、燈光、信號、標志,儀表視認、面漆的光亮度等。(2)聽覺(音色、高低、強弱、方向)。評價各類噪聲、異響、喇叭、蜂鳴器聲等。(3)嗅覺(氣味)。評價非金屬制品氣味、燃油泄漏的氣味等。(4)皮膚感覺(壓、痛、冷熱、癢、接觸)。評價座椅形狀、彈性、面料手感,操縱件形狀及軟硬。(5)體內感覺(肌肉、內臟、疲勞、穩定感、暈車、安全感)。評價操作力及適宜范圍,平順性,行駛穩定性,操縱穩定性,加速反應及靈敏性,制動減速特性。
2內飾感知質量評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