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質量評價論文
時間:2022-01-26 05:37:00
導語:甘草質量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產地評價
中藥中地道藥材概念的形成主要與產地、質量相關。在缺乏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古代,產地評價是甘草質量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許多古代醫籍論述了甘草的產地,有些明確指出何處出產甘草為優。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甘草“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考為今甘肅河西一帶)”,說明南北朝時所用甘草以甘肅所產抱罕草為優。明朝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中稱甘草“以山西隆慶州者最勝”。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是甘草主產、豐產的故鄉。伊克昭盟杭錦旗甘草的開發與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東漢(公元25~220年)以來傳統認為地道優質甘草產地。據《綏遠通志稿》記載:“綏西蒙地自古為產草之名區。今仍以杭錦旗境所產為多,附近貧農賴采甘草為業者逾萬。每年包頭聚銷可一百五六十萬,多至二百萬斤,綏產藥材最多而甘草外銷之數為第一”。
2基源評價
不同品種甘草質量有別,利用基源的不同可對甘草質量進行一定程度的評價。《中國藥典》2005版認定的甘草藥材原植物有3種,即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俗稱烏拉爾甘草)、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莖[1]。其中以烏拉爾甘草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民間也有采用其他品種作藥用,如云南常用黃甘草入藥。現代許多科學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種屬甘草某些成分含量的差異。林壽全等[2]對中國甘草屬6種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測定后發現,以烏拉爾甘草含量最高,其次為光果甘草,再就是脹果甘草和黃甘草,粗毛甘草含量最低。
3性狀評價
3.1古代性狀評價古代從性狀上對甘草優劣有一定的論述,性狀評價是古代用于甘草質量評價最重要的手段。《本草經集注》載:“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钟凶细什荩毝鴮?,乏時亦可用”?!秷D經本草》道:“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本草綱目》云:“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
3.2現代商品等級甘草的藥材甘草的商品規格主要以性狀判斷。商品規格、品名,各地略有不同。如寧夏分出口、內銷兩大類。出口品有分為紅粉、白粉兩種,等級有特、甲、乙、丙、丁、大小節子、疙瘩頭、毛條。內銷品分大、一、二、三等和毛條、大小節子、疙瘩頭7個等級。國家醫藥管理局和衛生部曾制定甘草的藥材規格標準,甘草分為西草、東草兩個品別,西草5個規格,8個等級,東草2個規格,4個等級。西草分大草、條草、毛草草節、疙瘩草。其中條草分一等、二等、三等;草節分一等、二等;疙瘩草,統貨,干貨。如條草一等的性狀特征描述為:干貨。呈圓柱形,單株順直,表面紅棕色、棕紅色或灰棕色,皮細緊,有縱紋。斬去頭尾,切面整齊。質堅實、體重、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長25~50cm,頂端直徑1.5cm以上,間有黑心,無須根、雜質、蟲蛀霉變。例如:東草分條草和毛草,其中條草又分一、二、三等。如毛草的性狀描述為:統貨,干貨。呈圓柱形彎曲小草,去凈殘莖,間有疙瘩頭。表面紫紅色或灰褐色。質松體輕,斷面黃白色。味甜。不分長短,蘆下直徑0.5cm以上。無雜質、蟲蛀、霉變。
4形態組織學方法
形態組織學也可作為藥材質量的鑒別方法。劉寶玲等[3]對栽培甘草與野生甘草的形態組織學進行了研究,發現性狀方面栽培甘草1~2年生的表面縱紋明顯;3~5年生的表面縱紋明顯,皮緊紋細,質地堅實,粉性強;6~8年生的表面縱紋粗糙,栓皮易剝落,質地硬,纖維性略強。顯微方面栽培甘草1年生木栓層較薄;2~8年生木栓層逐漸增厚;6~8年生的栓皮易脫落。栽培甘草1~2年生的韌皮纖維束環數較少,3~8年生逐漸增多。栽培甘草1~8年生木質部所占比例無明顯區別,1~2年生導管較少,木化程度較低,3~8年生導管較多,木化程度強。粉末方面栽培甘草1年生與8年生的晶纖維極少;2年生與7年生晶纖維較少;3~6年生晶纖維較多。
5化學成分含量測定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測定方法是目前在甘草質量評價中廣泛采用的方法,根據檢測成分的種類,可分為單一成分含量測定方法與多成分含量測定方法。
5.1單一成分含量測定方法2000版及以前的《中國藥典》通常規定檢測生甘草的一種成分即甘草酸來控制甘草的質量,規定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0%,這種方法在《中國藥典》2005版發行之前被廣泛采用。如米慕真[4]對不同品種不同產地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進行了考察,發現甘草酸的含量差別非常大,從0.20%~9.61%。同一種烏拉爾甘草甘草酸含量分布在2.44%到8.47%之間。也有采用其他成分如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作為質量評價指標的。如劉金榮等[5]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作為對照品,在490nm處測定多糖含量。比較不同生長期甘草中多糖含量發現,不同生長期栽培甘草中多糖含量:1年生含量11.75,2年生含量11.07,3年生含量7.88。從而說明1年生的甘草是含甘草多糖最適宜采收的生藥。
5.2多成分含量測定方法由于單一成分在體現質量上的明顯不足,人們逐步嘗試用多種成分含量來評價甘草質量?!吨袊幍洹?005版開始規定生甘草的兩種成分含量用于質量評價與控制。規定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0%,甘草苷含量不少于1.0%。一些研究人員還從多方面進行了多成分含量用于甘草質量評價的嘗試。曾路等[6]曾運用高效液相法對國產15個產地的8種甘草中12個化合物,即甘草酸、烏拉爾甘草皂苷甲、烏拉爾甘草皂苷乙、甘草苷、異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香豆素等進行了含量測定,以化學成分為指標對國產甘草質量進行了評價。研究發現,山西臨縣和甘肅敦煌兩地烏拉爾甘草甘草酸含量相差3倍以上。郝心敏等[7]對內蒙古包頭的栽培甘草從外觀性狀、甘草酸含量、藥材灰分、元素分析、浸出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王樹瑞等[8]以甘草酸、甘草次酸、淀粉及膠質、水分等為指標對甘草栽培品進行了質量研究。王巧娥等[9]提出甘草中水溶性有效物質群的概念并建立了甘草GAP過程中的快速質量檢驗方法,為甘草藥材的快速質量檢測提供方法依據。另外《中國藥典》對甘草水分及雜質限制含量進行了限制性規定,作為有效成分含量的補充。
6指紋圖譜
近年來出現了指紋圖譜用于中藥質量評價的熱潮,也成為中藥質量評價的一種發展趨勢,甘草的指紋圖譜研究也方興未艾。王月輝等[10]建立了甘草藥材HPLC指紋圖譜,為其質量控制提供了參考。以乙醇體積分數為50%的乙醇水溶液為提取溶劑,超聲波震蕩30min,制備甘草藥材樣品溶液;采用RP-HPLC(DAD)法,色譜柱KromasilKR100-5C18,流速1.0ml/min,檢測波長254nm,用流動相為乙腈和乙酸體積分數為1%的乙酸水溶液進行梯度洗脫,對10批甘草藥材進行測定,以甘草酸為參照物,標定了27個共有峰;通過方法學驗證,精密度、穩定性、重現性實驗相對標準偏差均小于3%;并對10批藥材進行了相似度評價。段天璇等[11]篩選適當提取方法,采用C-18反相色譜柱,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脫,對不同色譜峰采用不同紫外波長檢測建立甘草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紋圖譜測定方法,并同時對其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進行測定,測定了不同產地野生甘草及同一產地不同年限和部位栽培甘草的指紋圖譜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該方法準確、穩定、可靠,可用于甘草的質量研究和控制。鄒華彬等[12]以各甘草樣品的紅外指紋圖譜為標準計算其他樣品相對于標準樣品的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并按照共有峰率的大小建立不同的序列,從而建立一種符合甘草自身特點的紅外指紋圖譜分析方法,可以對2個或多個不同品種、不同產地甘草樣品進行方便可靠的鑒別。
7評價與展望
綜合目前出現的各種甘草質量評價方法,主要從產地、基源、性狀、形態組織學、化學成分含量、指紋圖譜等方面進行。這些方法各有特點。產地評價簡單易行,特別是甘草地道藥材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甘草的質量。但同一地區由于采收年限與季節、生長方式、加工方法、局部環境差異等均能導致甘草質量的差異?;丛u價只能保證種的真偽,但對同種藥材的優劣區分卻無能為力。性狀評價從古到今被廣泛采用,至今依然是甘草藥材流通中質量評價重要的方法。形態組織學實際上是利用藥材的微觀性狀進行質量評價。這些歷來認為較好的性狀是否一定意味著良好的藥效卻不得而知,如前所述,一等條草的性狀特征描述為:干貨。呈圓柱形,單株順直,表面紅棕色、棕紅色或灰棕色,皮細緊,有縱紋。斬去頭尾,切面整齊。質堅實、體重、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長25~50cm,頂端直徑1.5cm以上,間有黑心,無須根、雜質、蟲蛀霉變。當一等條草在晾曬過程中遭受一定程度的雨淋導致部分有效成分流失,曬干后仍可維持一等條草的性狀,但質量顯然下降了。含量測定方法是目前常用的質量控制手段,也是法定手段。本方法簡單易行,為目前甘草質量評價所常用,但一個或幾個指標性成分很難反應整體甘草的藥效。生甘草采用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作為質量檢測指標,但《中國藥典》卻沒有給出炙甘草的含量測定質量評價標準。事實上生甘草炮制后甘草酸含量會明顯降低[13]。甘草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它的每種功效究竟由何種成分發揮作用還很不清楚。指紋圖譜中很多峰對應的化學成分還不確定,指紋圖譜與甘草功效或藥理作用的關系更不清楚。甘草質量的核心在于藥效,探索藥效評價方法是甘草質量評價的一種趨勢。在目前指紋圖譜研究基礎上更多地確定指紋峰,同時研究譜效關系,建立真正能反映甘草藥效的指紋圖譜也應是甘草質量評價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9.
[2]林壽全,童玉懿.國產六種甘草資源的利用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1977,15(2):47.
[3]劉寶玲,王英華,劉曉芳.栽培甘草與野生甘草的形態組織學研究[J].中國藥事,2005,19(7):431.
[4]米慕真,張蒞峽.不同品種不同產地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考察[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5,64(3):214.
[5]劉金榮,趙文彬,江發壽,等.不同生長期栽培甘草中多糖的含量測定[J].中成藥,2005,27(6):708.
[6]曾路,樓之岑,張如意.國產甘草的質量評價[J].藥學學報,1991,26(10):788.
[7]郝心敏,王德軍,杜建喜,等.栽培甘草的質量考察[J].內蒙古中醫藥,2002,1:40.
[8]王樹瑞,劉雁清,宋愛萍,等.栽培品甘草的質量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1994,14(3):49.
[9]王巧娥,王文慎,黎先春,等.甘草GAP研究中的快速質量檢測方法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18(1):37.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質量評價方法。方法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對甘草質量評價方法作了綜述。結果甘草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產地評價、基源評價、性狀評價、形態組織學評價、化學成分含量測定、指紋圖譜等方法。這些方法各有所長,同時存在明顯不足。結論探索質量評價的藥效評價方法和建立真正能反映甘草藥效的指紋圖譜是甘草質量評價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甘草質量評價
- 上一篇:愛國衛生暨疾病防控工作會議講話
- 下一篇:科技進步考核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