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10:16: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宗教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代宗教觀研究論文
【摘要】與西方傳統宗教具有外在超越性不同,普世意義上的中國古代宗教則具有內在超越性。但這種超越的內在性并非之于心靈的內在,而是之于身體的內在。這不僅表現為中國古代宗教性發端于身體的神圣性以及該身體所內蘊的神人對話機制;表現為中國古代“感生崇拜”的宗教將“神人交感”還原為徹底身體性的“男女交感”,實現了遠古原始神話向古代文明宗教的轉變;而且還表現為中國古代宗教基于對作為感生過程的“時”的神圣性的發現,為每一個人指示出了步入人生的內在超越的現實可行的途徑。中國古代宗教觀的身體性的發現,可以為諸多的人類及中國的文化現象提供有力的解釋。
【關鍵詞】中國古代宗教觀神圣的身體感生崇拜男女交感時的神圣性
神圣的身體
“死而民畏其神”。按對于宗教本質的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理解,宗教始于人類對其生命有限、個體死亡的自覺的體驗,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對這種生命有限、個體死亡的超越的愿念。故宗教崇拜對象始終是與無限永恒即自在永在這一世界的終極性存在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終極性的存在,惟其無上規定故謂之“帝”,惟其不可詰致故謂之“神”。
因此,生命所面對的共同的處身情景、共同的“大哉問”,意味著宗教追求乃不囿于民族和地域的疆界而成為人類的普世性的追求:不僅西方民族命中注定衣被著耶和華的光輝,而且中華民族亦同樣如《詩經》所云,“上帝是依”、“靡神不宗”而以所謂“神州”的子民自詡。然而,盡管如此,在對宗教的把握方式上,不同的民族卻同歸而殊途。而這種皈依途徑的不同,實際上系于對“身體”的取舍和理解上的巨大的差異性。
如果說西方的宗教基于一種“祛身體化”,而這種“祛身體化”又基于對身體的一種自然主義的理解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基于一種對身體的無上的尊崇,而這種對身體的無上的尊崇則又基于對身體的一種現象學的理解。
藝術與宗教觀覽
宗教與藝術,是人類社會兩種古老的意識形態。至于誰先誰后,誰派生誰,眾說不一。而學者們的考證證明,二者談不上誰產生誰,誰比誰老。從宗教史上看,人類社會并不是從一開始便有宗教的,整個猿人階段并沒有宗教,宗教史上稱為“前宗教時代”,因為那時的原始人思維低下,語音簡單,渾渾噩噩,沒有能力思考自己與自然界關系的問題。同樣,那時候的原始人也沒有藝術,也可以叫“前藝術時代”,因為當時人們的頭腦達不到審美的水平,他們似乎也靈巧不到能進行藝術創作。
人類在古人階段才發展到產生宗教的觀念與進行宗教崇拜的階段?,F今所發現的歐洲尼安德特人和中國山頂洞人的遺骨按一定方式排列,而且伴有隨葬品的遺跡表明,他們有了靈魂不死的宗教觀念。而為死人放進那些磨制光滑、有刻紋的石器、石珠和穿孔獸牙以及用紅色赭石描繪的道道橫條、絲絲斑點,既反映了原始人對“另一個世界”的想法,同時也是他們創作的原始藝術品。請看:原始宗教觀念需要用崇拜的方式(例如尸體的有規則擺放和放進死者的生前用品)進行表現,而為著宗教崇拜的實用需要所制作的“作品”卻同時又成了有創造性的藝術品。宗教觀念通過含有藝術創作在其中的崇拜儀式去反映;而單純作為審美而存在的藝術品在當時還不能存在。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宗教與藝術就是這樣一種同時出現,緊密聯系的關系,黑格爾說的好:“較早階段的宗教是一種藝術及其感性表現的宗教?!?/p>
但是宗教和藝術并不是劃等號的。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一面(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又有不同的一面(反映形式各異),而互相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宗教在人類歷史上,曾長時間地占據過思想領域里的統治地位,因而藝術的創作世界觀、指導思想、創作契機和藝術內容就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巨大影響。同時,宗教作為凌駕一切之上的意識形態,它的普及和發展,也必須靠藝術這種最直接、最動人、最吸引人心的世俗形式。宗教的神學之光與藝術的審美創作一旦結合起來,便在人類文明史和藝術史上留下許多稀世珍寶,即宗教藝術。同時,還必須看到宗教與藝術有相互促進的一面,也有相互抑制的一面。某些宗教教條的禁忌,束縛了藝術的自由創作;而各種世俗藝術及無神論思想的藝術創作,自然也對宗教的發展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影響。
宗教與藝術的關系簡要地說到此。下面,著重談談宗教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了哪些重要的積極作用。
先看看基督教對西方藝術的巨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早在古希臘,人們對宗教就開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動來解釋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愛利亞學派的克塞諾芬尼提出“人創造宗教說”,在西方宗教學說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神。從克塞諾芬尼到費爾巴哈,歷代無神論者在堅持“人創造宗教說”的基本觀點的同時,又分別從人的社會活動、思想活動、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等方面對宗教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離開了人的活動,用天命神啟之類的觀點是根本無法揭示宗教的本質和根源的。但是在怎樣看待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思想活動等問題上,他們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例如,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戰斗無神論以犀利的筆鋒對宗教作了無情的淋漓盡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環,但他們把宗教產生的根源簡單地歸結為傻瓜遇上騙子。費爾巴哈雖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把宗教歸結于世俗基礎,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是理性、心、意志等,他們歸根到底都是用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意識,是在意識之內而不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宗教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①因此,宗教的本質必須“到宗教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現存物質世界中去尋找”,②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的現實物質基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本質和起源,歸根到底應當從宗教的物質基礎中去尋找;研究宗教的歷史發展,就應當考察宗教每一發展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用現實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去說明宗教的變遷。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摘要: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文章對學術界的某些觀點作了辨析,指出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內涵外延辨析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早在古希臘,人們對宗教就開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動來解釋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愛利亞學派的克塞諾芬尼提出“人創造宗教說”,在西方宗教學說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神。從克塞諾芬尼到費爾巴哈,歷代無神論者在堅持“人創造宗教說”的基本觀點的同時,又分別從人的社會活動、思想活動、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等方面對宗教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離開了人的活動,用天命神啟之類的觀點是根本無法揭示宗教的本質和根源的。但是在怎樣看待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思想活動等問題上,他們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例如,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戰斗無神論以犀利的筆鋒對宗教作了無情的淋漓盡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環,但他們把宗教產生的根源簡單地歸結為傻瓜遇上騙子。費爾巴哈雖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把宗教歸結于世俗基礎,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是理性、心、意志等,他們歸根到底都是用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意識,是在意識之內而不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宗教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①因此,宗教的本質必須“到宗教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現存物質世界中去尋找”,②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的現實物質基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本質和起源,歸根到底應當從宗教的物質基礎中去尋找;研究宗教的歷史發展,就應當考察宗教每一發展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用現實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去說明宗教的變遷。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是同步的。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早在古希臘,人們對宗教就開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動來解釋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愛利亞學派的克塞諾芬尼提出“人創造宗教說”,在西方宗教學說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神。從克塞諾芬尼到費爾巴哈,歷代無神論者在堅持“人創造宗教說”的基本觀點的同時,又分別從人的社會活動、思想活動、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等方面對宗教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離開了人的活動,用天命神啟之類的觀點是根本無法揭示宗教的本質和根源的。但是在怎樣看待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思想活動等問題上,他們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例如,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戰斗無神論以犀利的筆鋒對宗教作了無情的淋漓盡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環,但他們把宗教產生的根源簡單地歸結為傻瓜遇上騙子。費爾巴哈雖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把宗教歸結于世俗基礎,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是理性、心、意志等,他們歸根到底都是用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意識,是在意識之內而不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宗教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①因此,宗教的本質必須“到宗教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現存物質世界中去尋找”,②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的現實物質基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本質和起源,歸根到底應當從宗教的物質基礎中去尋找;研究宗教的歷史發展,就應當考察宗教每一發展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用現實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去說明宗教的變遷。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摘要: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文章對學術界的某些觀點作了辨析,指出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內涵外延辨析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
宗教觀點和基本政策
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一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感情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宗教觀念的最初產生,反映了在生產力水平極低配的情況下,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神秘感。進到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深刻的社會根源,就在于人們受這種社會的盲目的異己力量的支配而無法擺脫,在于勞動者對于剝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難的恐懼和絕望,在于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為麻醉和控制群眾的重要精神手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但是,由于人們意識的發展總是落后于社會存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習慣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消除;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還需要長久的奮斗過程;由于某些嚴重的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種種困苦,還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擺脫;由于還存在著一定范圍的階級斗爭和復雜的國際環境,因而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一部分人中的影響,也就不可避免地還會長期存在。在人類歷史上,宗教終究是要消亡的,但是只有經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長期發展,在一切客觀條件具備的時候,才會自然消亡。對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問題的長期性,全黨同志務必要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那種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文化的一定程度的發展,宗教就會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那種認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可以一舉消滅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離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是完全錯誤和非常有害的。
二
我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在我國,佛教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則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之后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信教的群眾,伊斯蘭教在解放初約有八百多萬人,現在約有一千多萬人(主要是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人口的增加);天主教在解放初約有二百七十萬人,現在約有三百多萬人;基督教在解放初約有七十萬人,現在約有三百萬人;佛教(包括喇嘛教)在藏、蒙、傣等少數民族中幾乎還是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漢族中現在也還不一定的影響。當然,在我國總人口中,特別是在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中,信鬼神的人不少,而真正信教的人所占的比重是不大的;同解放初期相比,現在信教群眾的絕對人數雖然有所增加,而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則又進一步有所降低。但是必須充分地估計到,宗教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舊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總的說來,我國各種宗教都曾經被統治階級控制和利用,起過重大的消極作用。國內封建地主階級、領主階級以及反動軍閥和官僚資產階級,主要是控制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領導權;后來的外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勢力,則主要是控制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會。解放以后,經過社會經濟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國宗教的狀況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宗教問題上的矛盾已經主要是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但是宗教問題仍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有一定的群眾性,在許多地方同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還受到某些階級斗爭和國際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宗教問題上能否處理得當,對于國家安定和民族團結,對于發展國際效和抵制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委,對宗教問題,一定要采取如列寧所指出的“特別慎重”、“十分嚴謹”和“周密考慮”的態度。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張皇失措,是不對的;忽視實際問題的存在和復雜性,掉以輕心,聽之任之,也是不對的。
三
大學生宗教信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摘要:本文主要從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從宗教信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切入,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與大學生信仰宗教有關的問題,并最終找到高校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是一個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宗教升溫”現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和挑戰,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并作出應對[1]。在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
一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一)復雜的社會環境
當代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下,許多大學生在感覺不到希望的時候往往開始找尋精神寄托。其中有一些大學生在自己的前途不是很明朗并處于迷茫時,便通過選擇神靈來指引自己的道路,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信仰宗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手段也是多樣化的,思想活躍的青年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宗教潛移默化的影響。
社會主義的宗教論意義
《紅旗文稿》2003年第一期作為特稿,發表了葉小文同志的《社會主義的宗教論》這一重要文章。該文集中反映了國家宗教事務局黨組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為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在全面系統學習和研究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特別是反復學習和領會同志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理論成果。這是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深入的一個表現,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共產黨不僅一貫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而且高度重視宗教理論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隨著宗教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黨和國家的宗教理論、政策不斷豐富和發展。1982年的中共中央19號文件,在撥亂反正的歷史條件下,全面闡明了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特別是近十三年,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內外的新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又有了重大創新,主要反映在2001年12月同志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長篇講話和《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書之中,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規律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科學認識,在理論上已經基本成熟。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提出了對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如何從內在的邏輯上進行梳理,如何用一個恰當的概念或判斷加以概括,進行理論政策體系的建構問題,對這項工作,黨和國家實際上已經在著手進行。1993年11月,同志提出了做好宗教工作著名的“三句話”;1994年7月,李瑞環同志在與新形勢下民族、宗教問題研討班學員座談時,將黨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概括為八點,還特別就“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要求中央統戰部等有關部門認真加以研究。2001年初,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李瑞環同志又進一步將上述八點內容充實為十點,這十點作為黨中央的認識又反映到2002年初中央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的文件之中;黨的十六大報告又四次提宗教問題,并將今后國家宗教的工作方針政策概括為“四句話”。
《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在理論上的價值就在于以十分簡潔的論斷概括了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由此凸現了我們黨的宗教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大創新,確定了其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大體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以同志的講話精神,對完整體現黨的宗教理論政策的十點內容加以充實和完善。(見《紅旗文稿》2003年第1期第18頁)。第二,簡明地揭示了十點內容的邏輯關系;立論的基礎是宗教問題最重要的“三性”(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特殊的復雜性),根據“三性”確立了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四句話”),由此樹立起“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基本架構。“三性”和“四句話”的對應關系是,根本是長期性著眼于宗教的規律,因此基本方針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總論性質;關鍵是群眾性,要求在宗教工作中必須堅持執政為民,因此基本方針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實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這一基本權利,以體現“三個代表”的本質。特殊的復雜性在于強調上述工作是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進行的,因此基本方針就在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以保證宗教活動的合法進行和健康發展。理論觀點和工作方針有機結合,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必須指導實踐才有生命力。“社會主義的宗教論”是國家宗教局的領導立足于進一步作好宗教工作提出來的,立意十分明確。因此,它必然具有不同于學術界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該問題研究的特點。它不僅在理論上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指導實際工作,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它從宗教工作的實際出發,要求各級宗教工作部門的干部在全面深刻把握黨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的前提下,重點抓住宗教問題的“三性”,深入落實做好宗教工作的“四句話”,理論、政策、法制、工作重點、工作方法以及實現目標都十分簡潔、明確,便于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掌握、貫徹。“長期貫徹‘四句話’,全面深入抓落實”,已成為宗教工作戰線廣大干部的共識,必將推動宗教工作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