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10:33: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宗教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遺產保護綜述

1調研概況

1.1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調查

1.1.1地理位置五通廟,位于南寧市新陽雅里村永和大橋東側江北大道北面。新陽雅里村隸屬南寧市西鄉塘區新陽街道,成立于1980年,分為上坡、中坡、下坡三部分,村委辦公地點位于北際路13—1號。轄區總人口2691人,其中,常住人口1395人,流動人口1296人。

1.1.2文化意義五通廟位于五通廟渡旁,因渡而生。古時,五通廟渡是南寧邕江邊上一個水上交通的重要渡口,過往的客商從此渡口經過,通往南北做生意;而生活在邕江邊上的水上人家則“靠江吃江”,成為南寧渡江短程貨運、客運和橫渡的主力,他們在邕江兩岸開設了五通廟渡、縣門渡、府門渡、老口渡等近百對渡口,日夜擺渡,服務于兩岸的物流、人流。因此,彼時五通廟渡的繁盛促成了五通廟的香火鼎盛,而五通廟則保佑了水上往來的船只和生薏人家的平安。一個地方的寺廟文化是一個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構成部分。時至今日,五通廟仍香火旺盛,許多老南寧人和經商人士十分信奉,是南寧人節日拜神的重要去處之一,每到農歷初、十五,五通廟的往來香客眾多,場面壯觀頗為壯觀。

1.2構成要素調查

1.2.1管理維護五通廟管理現狀不佳,保存的歷史資料很少。一方面,從五通廟的歷史由來看,五通廟多為民間所建,一直都沒有得到正規廟宇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歸屬和收益權屬的問題,五通廟現由當地的人(水上船民和雅里村的村民)集資重修,政府并沒有出資進行修建管理,所以廟宇外觀不佳。

查看全文

宗教、科學、文化反思錄

(一)

什么是文化?從本質上說,人類雖是自然的產物,但文化卻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與自然相對的非自然體系,是自然的人化,是人類超脫動物性的一切活動的產品。文化發展的動因來源于人類的精神,文化產品乃是人類心靈智慧之光的外在形式。

文化本身的范圍不易界定,拋開政治、經濟的層面不說,人們習慣上至少將宗教、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倫理學(包括民俗學)作為基本的文化要素,它們都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在這五大要素中,科學和哲學是人類對真理的追求,是人類理性思維的花朵,倫理學是人類對善的追求,文學藝術則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此四者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但這些認識尚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而都是有限的相對知識。只有宗教,特別是從各種具體的宗教中抽象出來的元宗教精神,則是超越時空界限的“全”,是人類心靈的完整狀態,是超越人類理性的非理性體驗,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全的無限境界,是人類對絕對的宇宙本源的悟解。

近代學者有以美學(文學藝術)或德育(倫理學)代替宗教的想法,這是行不通的,文化的宗教、哲學、科學、美學、倫理學五大要素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母體,是人類一切精神創造活動的資源,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倫理都是由宗教派生出來的,并以宗教信念為支柱才能發展。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和道學都隱含著元宗教精神,這可從老子《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中表現出來?!兜赖陆洝分v“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尊道貴德,不棄人,不棄物;使人求以得,有罪得免;常善救人,以百姓心為心;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對道要敬畏,如冬涉川,若畏四鄰,儼兮若客,這類元宗教精神體現了宗教家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墩撜Z》也講“祭神如神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敬天而不敢欺;吉月必朝服;迅雷烈風必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嘆鳳鳥不至,見獲麟而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足見儒學亦敬天而畏天命,懷有誠惶誠恐的元宗教精神和信仰情懷。

查看全文

旅游業與宗教文化關系

宗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并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現代旅游是一種大規模的各種文化的交流,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對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已越來越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所以,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開發宗教文化資源,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旅游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繼承、傳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

一、宗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吸引游客,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朝圣、做彌撤和燒香拜佛、考察研究為主要內容,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都會轉化為旅游動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伊斯蘭教克爾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穌圣墓教堂、伊斯蘭教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所羅門圣毆)、伯利恒(猶太教古以色列大衛王的故鄉、傳說中耶穌降生之所)、意大利羅馬、梵蒂岡(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國際旅游業發達的地方。

中國宗教種類齊全,既有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來宗教影響而產生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蓮教等。僅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各種宗教名勝古跡就有150多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與宗教有關的名勝古跡共有3000多處。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吸引了海內外信徒、專家學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對中國有著深刻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佛教教規、禮儀和宗派,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歷史之久是中外馳名的。1987年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就有142座。豐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異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臺山的宏偉建筑與九華山的民舍構造就各具一格;同為雕塑,山西云岡的石雕和天水麥積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藝術技巧。如果進一步分析的話,則會發現佛教的三大建筑都會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區而顯示出不同的風采。

再以被奉為道教崇拜的神--媽祖為例,每逢媽祖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廟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以臺灣最為突出,總要抬著媽祖像回來探親、進香還愿。

當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別的差異,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傳招徠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據宗教文化的特點,豐富旅游商品,增收創匯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如出售各種宗教紀念品,佛教的木魚、進香袋、數珠、雕像,提供齋飯;道教的“八仙過?!?、“福祿壽三星”畫幅、介紹宗教名勝古跡的書籍。以佛教勝地普陀山為例,其針對游客的類型、特點,結合本地的實際,出售各種各樣反映普陀山風貌的圖像和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佛像,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宗教節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一些宗教節日,由于符合人們心理要求,不僅是信徒的節日,也成了民間流行的節日。基督教的圣誕節、復活節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節(潑水節)、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頗具魅力。

查看全文

深究宗教文化旅游價值

1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

1.1宗教與文化相互促進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著源遠流長的密切關系。從教徒們為了朝圣拜祭而離開常住地前往宗教名勝所進行的簡單的前夕游歷活動,到今天旅游者為了觀賞宗教山川、領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圍以及學術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進行的各種綜合性旅游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宗教文化已經成為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旅游價值,特色的旅游產品,開拓了新的旅游市場,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和游客,帶動了宗教旅游景區的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旅游作為人類的一種文明和文化行為,到現在的一種經濟行為,是與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旅游的本質其實是各種文化的交流。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游覽、朝圣和學術考察交流,這些不僅利于宗教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還為修復和重建寺內景觀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而良好的寺內景觀和旅游基礎設施的支持,又會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從而形成良性發展的循環。因而,宗教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同時,旅游業在宗教名勝古跡的修復,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這就使宗教與旅游結緣,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動了宗教的發展。宗教與旅游具有雙向促進和依賴作用。

1.2旅游對宗教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發展旅游業的初期,人們往往只看到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沒有進行綜合效益的評估,隨著大眾旅游的進一步盛行,人們逐漸發現,旅游業的過度發展正嚴重破壞著旅游業賴以生存的環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我們看到:宗教旅游為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對宗教文化遺跡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游客的增多,帶來對景區的一些人為破壞和環境污染;游人到處亂寫亂畫,文化古跡遭游客踐踏破壞;有的地方沒有合理的規劃,無序的建設賓館和商鋪,嚴重影響了宗教莊嚴的氛圍;更嚴重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的問題,宗教景觀都在名山勝水之間,環境清幽,而現在宗教旅游景區游客可以說是人滿為患,文物古跡、建筑和花草樹木人為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正經受著嚴重的威脅。保持景區的可持續發展,防止和消除這些不利的東西,是我們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當代宗教和順文化探索

本文作者:潘宏紋鄧路遙工作單位:廣西社會主義學院

宗教和順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三種文化的復合體,其中“和內外,順古今”是宗教和順文化的主要精神旨歸。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從產生之初就與整個人類社會發生互動與影響。從政教關系角度來說,宗教和順文化體現了在政教分離前提下,國教并重,愛國與愛教的統一;從社會功能角度來說,宗教和順文化體現為反觀于內、求諸于外時都能夠達到一種理想有序狀態及其倫理道德資源對于社會公序良俗的構建;從文化視角看,宗教和順文化體現為一種凝聚力與向心力。(一)宗教和順文化是一種愛國文化歷史上,宗教間的戰爭或宗教迫害往往成為國家、民族災難的開始。從中東局勢和蘇聯解體來看,宗教因素是影響現代世界區域政治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由宗教間的仇恨或分歧導致的國家分裂、政教滅亡的情況客觀存在。因此,宗教間的和諧團結是一個國家發展統一的前提。所謂“和”,即與己和,與他和?!昂汀钡淖罡呔辰缇褪桥c祖國和衷共濟、生死相契的愛國之心、赤子情懷。愛國主義是我國各大宗教秉承的優秀傳統?!安灰绹?,法事難立”,我國宗教將自身命運與國家興衰視為唇齒相依的關系。宗教和順文化是我國宗教處理政教關系、教教關系,愛國護邦的重要表現。雖然我國各大宗教教理教義不同,但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卻殊途同歸,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在民族危亡的重大歷史時刻,五大宗教往往能夠深明民族大義,精誠團結,一致對外??谷諔馉帟r期,伊斯蘭教代表人士提出了“爭國不爭教,保國即保教,愛國即愛身”的抗戰主張,號召全國的穆斯林兄弟放下信仰的狹隘,與其他擁有不同信仰的同胞并肩作戰,擊退日寇,捍衛中華民族領土與主權的統一,涌現出以馬本齋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愛國民族英雄。佛教界則一貫主張把上報國恩放在教義的首位,“救國即是學佛,學佛必須救國”,認為“無國就無法衛道”,[3]佛教經典中還有《仁王護國經》、《報國土恩經》等愛國典籍。當時,中國佛教會會長敬安禪師也說“我雖學佛未忘世,國仇未報老僧羞”,表達了佛門弟子抗日救國、抵御日寇的愛國決心。(二)宗教和順文化是一種秩序構建“和順”的目標是各宗教在反觀于內、求諸于外時都能夠達到一種理想有序狀態。宗教和順文化從目標上來說,是為了達到一種良好關系的維護與保持,強調了宗教自身、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國家及宗教間的一種秩序構建。一是教內關系和順,各大宗教能夠做到組織團結,信眾和睦。二是教與教關系和順,我國各大宗教地位平等,歷史上沒有產生一教獨大的特權宗教或國教,相應地減少了宗教間的利益、權力紛爭,五教同輝成為宗教和順格局的直接寫照。三是宗教與國家特別是國家政權的關系和順。政教關系反映了宗教與國家的親疏遠近。歷史上,政教關系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張力。尤其是在政教合一、神權高于王權的時刻,這種張力表現得更為明顯。從中世紀的神權至上到近代政教分離原則的確立,西方的基督教興衰史集中反映了這種張力的存在。我國的政教關系始于商周,從先秦開始,秦始皇的“天人之分”原則確立和“人定勝天”思想的形成,使中國的政教關系從政權創建之初就形成了政教分離、皇權高于神權的例制。大一統的封建政權以絕對的力量優勢凌駕于宗教的權威和神圣之上,所以我國宗教從立教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從屬文化的角色,自身主動作出調整和改變,積極尋找與傳統主流文化的契合點,從大局出發,以國家利益為重,妥善處理了政教關系。四是宗教與社會關系和順,這主要體現了宗教倫理的價值所在。宗教普遍具有止惡揚善、濟苦扶弱、精進節制、奉獻利他等豐富的倫理文化資源。從社會功用看,宗教慈同和愛等超越性倫理是對忠信節義等世俗倫理的有益補充,對人心秩序、社會秩序的構建起到撫慰、疏導的作用。近代佛教領袖太虛曾提出“宗佛法以建信基”、“用老莊以解世紛”、“宗孔孟以全人德”[4]的理念,強調的就是佛道和順倫理在構建社會秩序中的獨特價值。(三)宗教和順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從約瑟•耐提出文化軟實力理論以來,文化的力量與價值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盵5]從國家文化強國戰略來看,文化雖然不是直接生產力,但由文化所生發出來的民族凝聚力卻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力源。從文化視角來看,宗教和順文化代表的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它是我國宗教界對民族、國家的一種文化認同,是其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中體現。宗教狂熱、宗教極端和宗教分裂勢力一直是宗教界內部不和諧的因素,也是影響我國和諧政教關系、破壞我國穩定團結的消極力量。在此情境下,宗教和順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引領,積極教育引導信教群眾愛國愛教、與黨同心,發揮了凝心聚力、團結信眾、爭取民心的作用。伊斯蘭教主張的寬恕、誠實、公正、團結、以禮待人,基督教強調的“愛人如己”、“愛人是最大的法則”,佛教倡導的眾生平等、自覺覺他、諸善奉行、諸惡莫做、樂善好施、敬老愛幼、懲惡揚善,道教追求的寧靜、淡泊、寬忍、重生等這些人文精神都是宗教和順文化的精華,通過合理利用和積極弘揚,能夠轉化為信教群眾對國家的認同。

弘揚宗教和順文化既是興國興教的現實之需,也是符合文化發展特別是先進文化發展規律的必然。宗教和順文化是處理宗教與社會關系、積極推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有效途徑。發揚宗教思想中的和順文化,有助于提升宗教自身的文化品位,改善宗教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一)弘揚宗教和順文化,符合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創新能力,只有在不斷創新和升華中,一種文化形態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與活力。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需要保持其文化的時代性與創新性,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否則,必然受到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就像歐陽竟無所說的,宗教如果“不方便善巧,則必將滯于一隅”。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歷史上眾多的民族宗教、部落宗教之所以最終消亡,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文化沒有做到及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進而被后來的先進文化所替代?;浇?、伊斯蘭教、佛教之所以能夠從民族宗教、地域宗教中脫穎而出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在于它們保持文化嬗變,能夠適應不同歷史時空?!盎浇淌恰m應時勢的宗教’,即基督教能不斷自我更新,以適應變化著的時代的要求,這是宗教發展的帶有普遍性的規律?!盵6]宗教和順文化的提出,是我國宗教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又一次理論升華與創新。歷代以來,我國宗教界十分重視自身文化創新與思想建設,通過自身的調適,積極地與主流文化融通對話。唐代佛教界在傳統山林佛教的基礎上提出了“農禪并重”的思想,把參禪悟道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近現代再次提出了佛教“學術化”的主張,倡導加強佛學思想研究,闡釋佛法精義,提升佛教的文化品位。當前“人間佛教”建設凸顯了佛教契理契機的入世性,說明佛教并非完全出世、蹈空,出離世間,而是具有務實救世的實際作用。此外,基督教的“神學建設”、伊斯蘭教的新“臥爾茲”解經活動,都是現代宗教在當前社會大發展、思想大變革時期所作出的文化回應。宗教之所以千年不朽,沒有像社會學家預設的那樣,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宗教會在世界“趨魅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主要還在于宗教內部所進行的思想創新與文化突破。宗教和順文化是我國宗教在新的歷史時期,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作的一種積極努力,也是宗教順應時勢的一種文化姿態。(二)弘揚宗教和順文化,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要求宗教和順文化的主旨在于“和而不同”前提下的求同存異,息爭而謂之和,同歸同向而謂之順。宗教和順文化的意義在于協調相異事物間的關系、縮小兩者分歧、尋求最多的契合點。弘揚宗教和順文化,是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要求,也是妥善解決制約宗教發展的消極因素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從“三教合一”到“五教并存”,再到“相適應”,我國宗教發展始終與現實國情緊密結合。宗教作為一種堅持有神論的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存在本質的區別,“宗教與社會主義是一道政治難題”[7],合理解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既是理論問題,也是現實問題。在以唯物主義無神論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國度,宗教如何求同存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積極增強宗教的社會適應力是我國宗教面臨的時代課題。當前,我國宗教界內部矛盾繁雜,存在諸多不和諧因素,沖突與對抗普遍存在。例如,有的宗教組織內部戒律松弛,自律不嚴;宗教管理機構權責不分,人員分歧大、合作難;邪教、地下教會、家庭教會等非法組織活動擾亂秩序、誤導信眾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制約著宗教與我國社會的關系。宗教和順文化的提出,有助于宗教間消除分歧、化解矛盾,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增進理解,從而把矛盾斗爭的離心力轉化為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力。(三)弘揚宗教和順文化應注意的兩個問題弘揚宗教和順文化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宗教文化是糟粕與精華并存,在弘揚宗教和順文化中要做到合理揚棄、理性取舍,避免盲目的宗教崇拜或宗教狂熱。二是堅持差異性與統一性的并舉。宗教和順文化重在止爭求和,同向存異,在此過程中不能忽視各大宗教的文化差異性,不能一味地強調同而不尊重異,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查看全文

美國電影宗教文化研討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和映像。好萊塢之所以能在世界電影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同美國自身“文化熔爐”的特性是不無關系的。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內容豐富多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倫理、道德、藝術、歷史等等,幾乎無一例外地躋身于電影的故事與形式之中,幾乎涵蓋了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電影逐漸成為從不同角度解讀美國社會文化的上佳文本。宗教是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電影中也少不了對宗教相關內容的關注及呈現?!白诮屉娪啊保╮eligiousfilm)是美國社會宗教文化特征的生動表現。

一、美國社會的宗教現狀及特征

美國是整個西方社會中宗教性最強的國家。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依其根深蒂固的信仰和價值觀行事,并非受經濟和心理因素驅動”①,美國有別于其他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民眾對組織性宗教團體的承諾。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早期移居北美的絕大多數是在英國不堪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主要定居在新英格蘭地區。這些基督新教徒(TheProtestants)把北美大陸視為自己的宗教避難所,是自由之信仰、勤勞以致富的“世外桃源”。17世紀末,在洛克的“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思想的影響之下,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們首先打響了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并最終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叫陆蹋≒rotestantism)也由此確立了其作為美國本土主義宗教牢固的基礎性地位。19世紀的兩次移民潮給美國帶來大量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多元文化及宗教,形成美國社會宗教多元化的局面。這些隨移民而來的“外來宗教”中對美國社會及民眾影響較大的是天主教和猶太教?!岸稹币院?,大批天主教徒步入美國中產階級行列,并逐漸融入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中。然而,基于美國是由基督新教徒所建立這樣一個強大的事實,天主教徒在美國可謂是命運多舛。早期新教移民中的很多人對于歐洲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和宗教迫害都無比痛恨。因此,他們反抗教會專制,要摒棄天主教繁瑣的宗教儀式并尋求一種能和上帝直接對話的新教模式,并把這種愿望和主張當成了美國這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對本土主義基督新教的偏袒在國家政治生態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在美國自建國以來的四十四任總統之中,除約翰•肯尼迪一人是天主教徒外,其他均是基督新教徒。天主教徒被排擠于核心利益圈之外,穆斯林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若想踏足其中更是無從談起。但是,隨著近年來不斷涌入美國的信奉天主教的拉美移民數量的增加,美國國內天主教徒的數量也逐漸超過基督新教徒,其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狀況也得到改善。2008年,奧巴馬總統的當選被認為是美國社會在種族觀點問題上的大轉變,傳統宗教觀念也向前邁了一大步,比如現任副總統喬•拜登就是天主教徒。

二、宗教與電影的融合

去教堂或會堂并不是美國人接觸宗教、獲取宗教知識的唯一途徑,對于許多美國人來說,不管他們是不是教徒,無論他們信仰哪種宗教,他們知道的“所有關于宗教的事情都是源于電影”②。許多早期的電影制作人和基督教教士、牧師等神職人員都認為,基于《圣經》內容的影片能夠將“娛樂”和“宗教信仰”這兩個原本毫無關系的概念相融合。一部拍攝正規、內容嚴肅的宗教題材影片,既能起到教化的作用,還能給人們啟迪。通過電影來“影響人們的人生態度、宗教信仰和行為方式”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以《圣經》故事為藍本的歷史片、愛情片以及探險片大量涌現。影片中的情節和人物成為后來許多人心目中認定的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史實再現,影片中的對白取代《圣經》中的文字成為人們通用的“宗教語言”?;陔娪氨茸诮涛谋竞蛡鹘y的傳教更為直觀、易懂的特性,宗教電影逐漸成為教會認可的“極具教化作用的窮人的圣經”;與此同時,電影也成為學者們探究美國社會宗教文化的上佳渠道:電影向人們展示當前的社會價值所在,并告訴人們如何去改變。學者們宣稱,若想知道美國人信仰什么,就去電影院看看正在上映什么。盡管對宗教電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滿,各宗教團體還是會通過電影來傳述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并自行創作了數量可觀的影片。早在1918年,天主教藝術協會(CatholicArtAssociation)就制作了一部表現勞工階層天主教徒的電影《罪人》(TheTransgressors)。20世紀50年代,基督教電影委員會(ProtestantFilmCommission)資助了一個系列短片的拍攝和制作,目的是通過這些短片來提出有關道德及宗教的問題。從票房的角度而言,這些影片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值一提,然而卻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徒們對于自身及其周圍世界的看法,社會文化價值堪稱典范。

三、美國宗教電影的特點

查看全文

陶瓷藝術蘊藏的宗教文化

“藝術”中“宗教”的問題,實際上是“宗教”在“藝術”中的比例問題。宗教與藝術之所以相互融合,恰恰是藝術的神秘性所致,往往宗教先利用藝術為之服務,藝術逐成了宣揚宗教的工具。原始人把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星象的變化認為是神靈的作用,便尋求各種途徑與神靈對話,因而產生了巫術,史學家們認為它是原始宗教和藝術共同的雛形。遠古人類在心驚膽戰地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做巫術活動,創造了很多的神靈符號,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巖畫,如:陰山巖畫、花山巖畫、賀蘭山巖畫等。隨著心理需求的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比重開始大于對宗教的膜拜,最終發展成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從而擺脫了宗教的束縛,也擯棄了宗教意識,成為宣揚人自身生命態度的載體,再到后來“人文主義”的復活,藝術最終從對上天的關注轉向了對人的關注,人的世界取代了神的世界,藝術從宗教中脫離出來。宗教藝術成為了獨特的藝術。

一、傳統陶瓷中的儒教文化

中國傳統陶瓷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儒教文化深深的烙印。儒家思想貫穿于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已滲透進國人的骨子里,對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審美觀、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教的基本教義是:敬天、奉祖、孝親、忠信、仁義、崇禮、性善。儒教最根本的思想是禮和樂。中國傳統陶瓷中的日用瓷中有很多反映儒教文化的器皿與陳設品,我們可以看到儒教文化中的吉祥、和合、中庸等思想。如丹鳳朝陽(鳳凰、太陽)、龍鳳呈祥(龍鳳紋)、六合同春(鹿、鶴、梅花)、多壽多福(蝙蝠、桃子)等祥瑞題材??鬃犹岢觥叭省钡膶W說,儒家思想往往以玉比喻人的許多美德,孔子曾論玉說:“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宋代的龍泉青瓷達到了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頂峰,是巧奪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龍泉窯的類玉青瓷是儒教文化思想的一個典型代表。所以類玉瓷器一直以來都深受古人的尊崇。

二、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的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對于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比較大的影響,道教崇尚“天人合一”,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人們崇尚自然、追求寧靜、超然物外。中國豐富的傳統陶瓷藝術中蘊含有大量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陶瓷發展的不同階段皆有所體現。

首先,在意蘊上,宋代的陶瓷藝術深受其影響。宋瓷改唐三彩的富麗華美之風,追求一種淡泊、平淡的風格,簡潔優美,很少有繁縟的裝飾,主要以單色釉為主,這充分體現了宋代陶瓷沉靜雅素的美學品質。宋代人喜歡賞玩最具“天人合一”境界的宋汝瓷。以道家之“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理念為指引,以“五色使人目盲”等思想為評判的標準。

查看全文

宗教文化旅游營銷策略論文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發達,宗教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泉州市宗教旅游的市場定位與目標選擇以及營銷策略來闡述泉州宗教旅游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泉州;宗教旅游;營銷策略

1泉州市宗教文化資源概況

泉州,位于福建東南海濱,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港口。唐、宋、元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世界各種宗教的傳教士紛至沓來,傳教于此。在這里,中西文化長期和諧相處,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積淀,使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佛教。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稱。東漢末年,中國江南地區也有了外來的僧侶譯經傳教者。后來,又有隋末皇泰年間建的安?!褒埳剿隆?,唐垂拱二年建的開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現。唐、五代時,泉州的佛教發展呈上升興旺態勢。在增修建開元寺之后,又在城東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廟在“泉州”轄區內,就有數十座。而且出現不少高僧,翻譯大量經典,佛學著作也不少。宋時,與“泉州港”的興盛相呼應的緣故,佛教發展仍呈上升態勢。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漸趨世俗化,但仍繼續發展。

泉州歷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800多座,現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規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壯觀,具有特色,許多寺院被列為各種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點。

查看全文

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

摘要:宗教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在各個領域影響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宗教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同時,對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影響也比較深遠。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F代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對宗教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宗教文化成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關鍵詞:宗教文化旅游業關系。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各種宗教從起源到現在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對世界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許多宗教信徒也加入其中,宗教信眾的進香、拜佛、朝覲活動產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同時,宗教建筑、雕塑、宗教活動等也強烈地吸引著非信眾的普通游客。在一定條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宗教文化的發展及傳播。如何處理好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

一、宗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一)宗教文化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宗教作為人類創造的社會文化形式之一,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深化了人類文化。宗教包含著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這些都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陰山山脈發現的陰山巖畫是較為古老的宗教遺存,賀蘭山巖畫也大量地記載了中國北方的原始宗教,這對游客了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有著巨大幫助?,F代寺廟中,各種宗教題材的繪畫也成為人們了解當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環節,從遠古時期的圖騰石刻,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題材的雕塑;從原始祭祀音樂到現代佛教寺廟的佛教音樂、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樂等。不同種類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法律制度不僅受本地區其他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

查看全文

旅游業宗教文化關系論文

宗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并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現代旅游是一種大規模的各種文化的交流,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對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已越來越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所以,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開發宗教文化資源,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旅游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繼承、傳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

一、宗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吸引游客,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朝圣、做彌撤和燒香拜佛、考察研究為主要內容,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都會轉化為旅游動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伊斯蘭教克爾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穌圣墓教堂、伊斯蘭教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所羅門圣毆)、伯利恒(猶太教古以色列大衛王的故鄉、傳說中耶穌降生之所)、意大利羅馬、梵蒂岡(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國際旅游業發達的地方。

中國宗教種類齊全,既有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來宗教影響而產生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蓮教等。僅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各種宗教名勝古跡就有150多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與宗教有關的名勝古跡共有3000多處。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吸引了海內外信徒、專家學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對中國有著深刻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佛教教規、禮儀和宗派,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歷史之久是中外馳名的。1987年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就有142座。豐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異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臺山的宏偉建筑與九華山的民舍構造就各具一格;同為雕塑,山西云岡的石雕和天水麥積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藝術技巧。如果進一步分析的話,則會發現佛教的三大建筑都會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區而顯示出不同的風采。

再以被奉為道教崇拜的神--媽祖為例,每逢媽祖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廟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以臺灣最為突出,總要抬著媽祖像回來探親、進香還愿。

當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別的差異,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傳招徠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據宗教文化的特點,豐富旅游商品,增收創匯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如出售各種宗教紀念品,佛教的木魚、進香袋、數珠、雕像,提供齋飯;道教的“八仙過?!?、“福祿壽三星”畫幅、介紹宗教名勝古跡的書籍。以佛教勝地普陀山為例,其針對游客的類型、特點,結合本地的實際,出售各種各樣反映普陀山風貌的圖像和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佛像,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宗教節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一些宗教節日,由于符合人們心理要求,不僅是信徒的節日,也成了民間流行的節日?;浇痰氖フQ節、復活節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節(潑水節)、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頗具魅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