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學習“三個代表”

時間:2022-10-11 02:30:00

導語: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學習“三個代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學習“三個代表”

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是對黨的先進性所作的全新的概括。其中,關于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科學論斷,是對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針的進一步深化。認真學習領會這一科學論斷,對于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推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堅持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在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極其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形成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現民族危機?!爸袊蚝翁幦ァ背蔀楫敃r時代的主題。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可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的的前進,共計70多年中,中國人始終沒有找到可以抗御帝國主義的思想武器。舊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中國人從西方學來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思想武器也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是俄國十月革命喚醒了中國人,經過“五四”運動的推動,中國人學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注:《選集》第四卷,1514頁。)從這時起,中華民族擁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人類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文化,因而“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注:《選集》第四卷,第1516頁。)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則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而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也因此宣告完結。

隨后的歷史發展表明,為了順應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作為近代中國先進文化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兩個相關的歷史課題:一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供科學的思想理論武器;二是以此為指導,正確處理文化發展中的“古今中西”關系,推進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眾所周知,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掀起思想解放運動,這是“五四”運動的歷史功績,而其不足,則是思想界的形式主義。這種形式主義向右發展,形成種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向“左”發展,則形成后來在黨內出現的教條主義。但不論右的或是“左”的思想,其共同點都是不懂得用馬克思主義去認識中國革命的實際,從而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和道路,確定實現中國革命目標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以為代表的黨內馬克思主義者為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就是廢止洋八股,反對教條主義,“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注:《選集》第三卷,第844頁。)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性的飛躍,創立了思想。思想的產生,既為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針,又是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最大成果。

在處理古今中西關系問題上,堅持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和歷史唯物論相統一的觀點,在吸收五四以來文化論爭的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辯證綜合創新的文化觀。這種文化觀要求全面歷史地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對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遺產,應予以承繼,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于外國一切進步文化要大膽吸收,并在中國的基礎上吸取其長處,“交配起來,有機地結合”,“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注:《著作選讀》下冊,第753頁。)做到洋為中用。

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注:《文集》第五卷,第345頁。)這是我們黨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得出的歷史性的結論。

5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屢遭挫折。與此相聯系,中國文化的發展也開始偏離正確的航向。這一方面是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未能及時實行當代中國文化范式的根本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范式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文化范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設上實行一系列“左”的方針,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拒斥一切外來文化,十年“”中、一伙更是實行文化專制主義。這就大大削弱了中國文化的先進性。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糾正了的錯誤,開啟了包括文化在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撥正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先進文化在當代的最大成果。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成為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根據“三個面向”的要求,要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首先必須實行當代中國文化范式的根本轉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根據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毅然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軌道上,真正實現當代中國文化范式的根本轉變。正是這一根本轉變標志著中國先進文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其次,應當確立馬克思主義為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在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今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再次,對優秀傳統文化,要積極弘揚;對外來文化的“精華”,要大膽吸收。前者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后者則是通過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精神條件。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順應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繼承、發展了、鄧小平的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從而保證我們能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創造和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其巨大的優越性和感染力,展現在世界面前。

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重要在于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

為了使黨能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他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就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個新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上述的思想,并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容。還在1991年7月,就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保ㄗⅲ骸对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24頁。)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他更是在黨的歷史上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薄岸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則是這個基本綱領在文化方面的具體內容。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此:

1、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間或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同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兩種相互聯系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兩個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精神文明發展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經濟建設搞好了,生產力發達了,社會給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加充實的物質基礎。但又不能因此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精神文明有它的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明就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而物質條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實踐表明,兩個文明緊密相聯,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始終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是實現我們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基礎。同時,我們又必須始終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的建設。這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保證。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之,我們必須全面地把握兩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系,遵循精神文明自身的發展規律,自覺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2、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對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文化建設中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決定的。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斗爭方法和活動方式。”中國共產黨就是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就是為什么當初我們黨能從當時的300余個政黨中脫穎而出,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后終于奪取革命的勝利。我們黨正是在近79年的歷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因而保證了中國文化的先進性,并且使自己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堅決反對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當今世界由于出現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而導致思想多元化,那就不應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一種糊涂和極其有害的觀點。誠然,思想多元化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決不能因此得出指導思想多元化的結論。應當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首先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在“五四”前后傳入的各種西學中所以能獨領風騷,成為先進知識分子的自覺選擇并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導力量,不僅在于它滿足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需要,而且也是近代中國文化沖突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不僅沒有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而且恰恰是為中國的舊文化向新文化轉變提供了契機,指明了方向。其次,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是新型的文化,它批判繼承了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又體現時代的精神,其先進性正是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上。馬克思主義不但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且指明了人類精神領域的發展規律,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果,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和“偉大的認識工具”,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不論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外來文化,都不能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相反,都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予以批判吸收,科學把握,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作出的正確結論。中國共產黨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戰無不勝的銳利的思想武器,因而始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在即將步入新世紀的時候,要更好地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要以發展的觀點去對待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100多年,世界幾經滄桑,其變化之大,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作為馬克思主義本質特征之一的實踐性,要求它必須面向現實。我們必須在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同時,對社會實踐的發展作出新的概括,對時代提出的各種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并在這個過程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保持勃勃生機,始終具有時代氣息而永葆青春活力。在當今中國,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同樣,堅持鄧小平理論,還必須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這是歷史對作為中國先進文化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時代要求。

3、要把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而在“四有”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在當前,就是樹立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問題在于,共同理想的形成,一方面有賴于改革和建設自身的成就,通過活生生的事實進行生動的、有說服力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要圍繞上述根本目標,在人民群眾中加強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不渝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干部和群眾,讓他們逐步認識和掌握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把理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別是像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和人口眾多的民族,如果沒有科學理論的武裝和對各種新知識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騰飛,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前途”,這是“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注:《人民日報》,1994年7月1日。)而學習理論,著重就是學習鄧小平理論。這是因為,作為思想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我們黨把鄧小平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這是我們黨進行新的歷史創造的科學總結,是我們民族振興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4、要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建設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地以自己民族文化為基礎,并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優秀的歷史傳統。其主要內容大致有:第一,獨立自主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求生存、圖發展的一種志氣,一種自信心,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正是靠這種精神,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正是靠這種精神,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找到了中華民族自由解放之路。今天,我們在實行對外開放的同時,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并把這種精神代代相傳,百折不撓地把我們的偉大民族振興起來。第二,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特別是近百年的艱苦抗爭,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在今天,這種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集中體現在為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上。第三,求實開拓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尊重事實和真理,反對迷信與盲從;就是不斷開拓創新,反對因循守舊;就是堅持實踐檢驗,反對以權威和資格作為評判標準。今天,弘揚這種精神,就是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讓科學不斷地在新的實踐事實和新的理論創造的推動下向前發展,就是面對各種挑戰,始終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第四,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成了激勵世代中國人民變革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要求個人自我價值服從于社會價值,必要時,犧牲個人價值去實現社會價值。需要指出的是,要使文化傳統的思想資源為現實生活服務,并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經過一番改造制作的工夫,即對傳統文化中一些命題、思想觀點進行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給予現代詮釋。這是當前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國文化的先進性不僅在于它高揚了高昂的民族精神,還因為它顯示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今天,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使社會主義文化,在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同時,深刻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并且把時代內容和民族形式緊密結合起來。我們堅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將以更加光彩奪目的成果展現在世界的舞臺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5、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大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中國文化的先進性還充分表現在其開放性上。我們黨歷來強調學習、借鑒一切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為了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緊緊抓住時代的主題,更是強調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精神條件。今天,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中國文化的發展,更不可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p>

只要我們在大膽學習和借鑒外國一切好東西的同時,堅決抵制一切腐朽東西的侵蝕,真正做到中西結合,洋為中用,就一定能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者,也是確保中國文化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領導者。黨的歷史表明,為了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1、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這是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一貫思想。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強調應當像領導手里拿槍的軍隊那樣領導好有文化的軍隊,只有在文武兩條戰線都充當好盟長的資格,我們才有可能戰勝敵人。建國以后,他根據黨面臨的革命和建設的新任務,更是重視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到,都十分強調黨對文化思想戰線的領導。指出只要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可以搞上去。指出,“我們說要講政治、講大局,就包括重視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注:《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368頁。)“應當明確,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責任主要在這個地區和部門的黨組織”。(注:《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367頁。)各級黨委要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要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緊緊抓在手里,經常研究,提出要求,加強督促檢查,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做好新時期的文化工作,就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要認真研究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在精神需求方面發生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滿意。還要廣泛運用日益發展的大眾傳媒和各種文化場所,開展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寓教于樂,在參與中接受教育??傊?,我們的文化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為此,必須切實加強文化戰線上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充分發揮廣大共產黨員文化工作者的先鋒模范作用,使他們真正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

2、必須尊重文化工作的特點和文化發展的規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研究思想文化領域的情況,掌握這一領域的特點和工作規律,及時分析社會動向、群眾情緒,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文化政策,增強工作的指導性、主動性和針對性,不斷提高文化建設工作的水平。

知識分子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繼承者和傳播者,作為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作為美好精神產品的重要生產者,是文化建設的一支骨干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不斷增進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理解和團結,尊重他們的創造性的勞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在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同時,要切實重視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這支隊伍的政治業務水平,“努力培養一批全面掌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貫中西、聯系實際的理論家,一批堅持正確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眾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一批熟悉方針政策、社會責任感強、精通業務知識的出版家,一批緊跟時代步伐、熱愛祖國和人民、藝術水平精湛的作家、藝術家”。(注:《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403頁。)只要這樣做了,我們的文化事業就大有希望。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這就提出了與中國國情相符合的、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伴的文化市場建設的客觀要求。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眾所周知,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在世界上最長,但文化市場發展的資歷卻比較淺。這就要求我們在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發展文化市場方面的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加以創新,從而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市場運作管理體制。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多出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加緊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化工作法規體系,為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要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指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反腐敗斗爭結合起來。”(注:《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377頁。)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執掌政權,黨的全部活動都是為了保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果不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不注意克服脫離群眾的現象,聽任腐敗現象蔓延,那就會喪失人心,就會大大削弱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一定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這對推進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我們堅信,只要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黨就一定能在跨世紀的征途上,更高地舉起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牢牢把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動權,永遠充當中國先進文化的忠實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