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復習教案
時間:2022-03-31 02:00:00
導語:詩歌鑒賞復習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案一:讀懂詩歌要注意方法
1、分清題材類別
①送別詩一般是按照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懷古詩主題不外乎有兩大類,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來借古諷今;一類是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渴望建立功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
③邊塞詩大都以描寫邊塞景色或戰爭為主題,或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或者揭露戰爭的殘酷性非正義性以反對戰爭呼喚和平,或思念親人,或抒發報國無門的感慨。
④思鄉詩往往和戰爭聯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厭倦戰爭,渴望安寧的平靜生活。
⑤詠物言志詩通過對物的獨特觀察和描寫,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詩通過描寫景物,抒發自己的憂愁哀思或遠大理想以及對人生獨特的體驗和認識。游仙詩也屬于這個范疇。
⑦閨怨詩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哲理詩意境深遠,啟迪心扉,為人們所傳誦、稱引。
⑨山水田園詩
⑩即事感懷詩
2、重視詩歌標題3、推敲關鍵詞句4、做到知人論世5、利用詩后注解6、注意詩中典故7、理順顛倒句序8、懂得基本常識
學案二: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三種:詩中的人物形象、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詩中的景象或物象)
一、規范答題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義。
二、常見人物形象舉隅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痹娙瞬⒉粌H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
8.愛恨情長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三、意象和意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代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現人的主觀情感??陀^事物形象,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體的。
“意”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指作者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耙饩场本褪菍⒆髡叩乃枷敫星楹蜕顖D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境是空靈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礎。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
四、分析意境型題目的解題方法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景)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情)
五、常見意象舉隅:月菊梅蓮蘭松梧桐杜鵑鷓鴣寒蟬鴻雁柳燕孤燈船夕陽猿闌禾黍竹沙鷗西風霜露云玉珍珠梅子鴛鴦丁香紅豆紅葉孤雁
學案三:鑒賞詩歌的語言
一、詩歌語言題一般出題方式:1.結合全詩,看精練詞語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煉字賞析)。
2結合全詩,看詩句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名句賞析)。
3.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或語言特色)(詩歌語言整體賞析)。
二、煉字——推敲字詞詩眼響字領字
動詞:一般動詞1、陶潛:悠然見南山2.張先《天仙子》:云破月來花弄影
活用動詞1、春風又綠江南岸2、風老鶯雛,雨肥梅子
形容詞副詞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2、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數詞: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數)枝開。2、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擬聲詞: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1、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回答煉字型題的思考步驟:(1)尋找并鑒賞詩句中精練的詞語,鑒賞精練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等(2)如何進行語言表述(步驟):第一、把這個詞放在句中作具體解釋。第二、看這個字或者詞有沒有構成語法現象,有沒有用到什么修辭手法以及其他的表達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術語,如精練傳神、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等。第三、回答它這樣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三、名句賞析題回答步驟:①該句本身的意思以及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該句在全詩中所起的作用。
四、語言風格作家的風格流派與語言特點
豪放婉約雋永樸素自然雄渾悲壯雄健高峻委婉含蓄婉約纏綿慷慨悲涼沉郁頓挫、激憤悲慨明快簡潔、明白曉暢清新飄逸、豪邁灑脫閑適恬淡、清幽空寂豪放悲慨俊爽明快豪邁曠達、雄健奔放清新平淡絢麗明快自然
精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司空圖《詩品》)
含蓄——不著—字,盡得風流(王國維《人間詞話》)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1)敘: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析: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評: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資料一、部分著名詩詞作家的語言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約屈原—雄渾悲壯
李煜、劉禹錫———雋永(意味深長,引人入勝)陶淵明、謝眺、謝靈運——樸素自然
王安石—雄健高峻李商隱—委婉含蓄李清照—婉約纏綿
陸游——慷慨悲涼杜甫——沉郁頓挫、激憤悲慨白居易——明快簡潔、明白曉暢
李白——清新飄逸、豪邁灑脫王維——閑適恬淡、清幽空寂辛棄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蘇軾——豪邁曠達、雄健奔放
資料二、詩歌語言風格最常用詞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的詩比較清新,如王維、孟浩然。
(2)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4)明快:其特點是直接、明朗、輕快,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的詞。
(6)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學案四: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古典詩歌表達技巧:主要包括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二、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能夠把景物、事物、思想、情感等內容準確表現出來的手法叫表現手法.它包括修辭手法、描法和抒情手法、其他常用手法。
1、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①比喻、比擬(擬人擬物):描繪事物生動、形象、鮮明。增強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議論中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易于理解,接受。
②借代: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③夸張:引起豐富的聯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便于抒發強烈的感情。
④雙關: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生動活潑,含蓄曲折地表達微妙的神態和情思。
常見修辭格表達效果
⑤對偶:音節整齊勻稱,節奏鮮明,有結構美和音樂美。
⑥排比: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⑦對比:使事物特征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⑧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
⑨用典:使語言精煉,內容豐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
⑩還有反復、通感、設問、反問、互文,賦比興
2、描法及特點:白描—渲染—烘托,正面—側面,實寫—虛寫,動景—靜景,近景—遠景,對寫—對比,點—面,細節,色彩變化
白描:純用線條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方法。
渲染:正面著意描寫。
烘托:對所描寫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寫周圍的人物、環境,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從本質上講,烘托屬于側面描寫。烘托又叫襯托,可分為正襯和反襯。
動靜: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
對寫:明明要說自己,卻從對方寫起。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稱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4、其他常用手法:聯想、想象、象征、鋪陳、比興、抑揚、伏筆、照應、寓褒于貶、明褒實貶、以樂景寫哀情、借形象說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以小見大、卒章顯志、起承轉合、借古諷今(喻今、傷今)、借題發揮
三、表達技巧題答題步驟:
1、指出運用的表現手法;2、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運用該手法的作用。
例:對本詩頸聯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做簡要分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本詩頸聯運用夸張手法。(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具體運用)表達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作用)
四、練習
1、閱讀下邊這首宋詞,回答后邊的問題:
如夢令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這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寫的是什么事物?抒發的是什么感情?
2、閱讀下邊這首宋詞,回答后邊的問題:
三江小渡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么?
(2)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邊這首唐詩,回答后邊的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學案五: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一、了解古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①憂國傷時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
2、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賣炭翁》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岳陽樓》
②建功報國1、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2、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3、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4、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③思鄉懷人1、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2、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p>
3、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4、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④生活雜感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2、昔盛今衰、懷古傷今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3、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4、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5、仕途失意、懷才不遇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⑤長亭送別1、依依不舍、別恨離愁,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2、情深意長、相知相思,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二、“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題的思考步驟
1、初步讀懂感知詩歌。2、整體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3、準確概括,具體分析,逐點表述。
注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都是為表情達意服務的。因此分析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也離不開對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分析理解。關于如何讀懂詩歌在學案一已做了提示和指導。不同題材的詩歌在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上也不盡相同。
三、不同題材的詩歌鑒賞方法略談
(一)[寫景抒情詩鑒賞]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2、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3、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例1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①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詠物言志詩的鑒賞]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2、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例2詠柳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通過對柳樹的描摹,寫出了;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們必無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
(三)[思鄉懷人詩鑒賞]①了解常見思想情感: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親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征人思鄉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②分析人們思鄉緣由: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游不歸、漂泊在外、貶官異地、雁歸故鄉、逢年過節。③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觸景傷情如“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感時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托物傳情如月、雁、笛、柳。因夢寄情如“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例3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
⑶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四)[邊塞征戰詩的鑒賞]邊塞詩的內容大體有: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豪情;將士久戍的鄉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么,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
例4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詩前后兩聯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五)[詠史懷古詩鑒賞]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鑒賞:①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這些史事有時在詩后作了注解,因此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注解。②要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③領悟感情。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④分析寫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例5臺城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首句寫;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三、四句寫。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六)[即事感懷詩鑒賞]①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這類詩用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所以鑒賞這類作品,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詩人抒發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的感情和采用的筆法也不一樣。②賞析“事”與“懷”的結合。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③體味詩人所抒之“懷”的深摯感人。特別是思鄉、念親、懷友、離別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絕不矯情造作。
例6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一首抒懷詩。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字里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這“喜”的背后,蘊藏著深沉的“憂”:。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彼此之凄涼,俱在其中。
(七)[山水田園詩的鑒賞]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鑒賞山水田園詩常用到的術語:①思想內容——熱愛自然、向往自由、歸隱、閑適淡泊、悠然自得②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③語言特點——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練
(八)[送別詩的鑒賞]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例7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問題:這首詩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
(九)[哲理詩的鑒賞]第一要注意形與神。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登鸛鵲樓》在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同時,又要蘊含著深刻哲理。第二要注意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鋤禾》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第三要注意理與趣。理與趣的關系,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征關系的一種特殊表現。優秀的哲理詩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藝術趣味性。因此,我們應在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藝術趣味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如杜甫《望岳》最后一聯詩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頂峰以后,俯視眾多的山峰都會顯得矮小。反映了詩人那種雄偉的氣魄、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開闊的胸襟和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與氣概。至今仍向人們闡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表現了不斷進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例8理解下面每首詩各自所蘊含的哲理
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②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朱熹)
③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
④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葉紹翁)
(十)[閨怨詩的鑒賞]閨怨詩有兩類,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9春詞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這首詩寫春日宮女的愁悶。前兩句寫宮女。后兩句寫宮女
課堂練習:下列詩詞中均有“愁”,請分析每一首詩中“愁”的具體內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長相思》)
2、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
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5、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掠朴凭獑?,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安石)
6、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7、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8、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9、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10、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飄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杜甫)
- 上一篇: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語文教案
- 下一篇:文言文閱讀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