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觀念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5:34: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觀念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思考
摘要:目前,由于部分高校在思想上對勞動教育重視不夠、西方錯誤社會思潮和封建落后思想對勞動觀念的侵蝕以及高校勞動教育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主客觀因素的疊加影響,高校勞動教育仍然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認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因此,需要從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正確引導高校勞動教育的前進方向、建立健全高校勞動教育制度體系等方面著力,開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新局面。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困境;應對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要求和總體目標,提倡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強化對實施勞動教育的保障能力和組織領導。顯然,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亟待進一步研究。
一、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主要面臨著認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第一,認知困境。一是將勞動教育狹義化、簡單化理解。一部分人將勞動教育狹義地等同于勞動課、課外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忽略了勞動觀念、勞動價值取向、勞動精神的培養。另一部分人則是把勞動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勞動文化、勞動技能的學習,定義為對學生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品質和基本的勞動技能,弱化和忽視了體力勞動。二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曲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指出,人是勞動的產物,正是勞動才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人;人類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形成離不開人的辛勤勞動;全部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人的勞動,它是促進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高校一部分人沒有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本質屬性,造成認知錯位。第二,取向困境。一是勞動教育被邊緣化。在高校現有課程體系中,沒有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分配學分。高校在勞動教育上存在著課程缺失的現象,而在課程之外,高校師生輕視勞動,回避“臟活”“累活”的現象比較普遍。二是勞動教育被功利化。對一些回報率較高的勞動教育,如經費充足的實踐教育項目、關乎績效考評的勞動教育活動等,往往吸引高校師生趨之若鶩。這些表現,從本質上凸顯了一種非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對勞動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取向選擇上的缺位。第三,制度困境。從現有的高校勞動教育制度來看,高校勞動教育管理制度體系、教師人才隊伍培養制度體系、勞動教育課程育人制度體系面臨著不完善不健全的困境,影響了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2.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困境的歸因分析。第一,對高校勞動教育重視不夠。部分高校領導者、教師和大學生在思想上輕視勞動教育,這是造成勞動教育認知錯位的重要原因。第二,西方錯誤社會思潮和封建落后勞動觀念的雙重影響。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受到西方錯誤社會思潮和殘余的封建落后勞動觀念的雙重影響。在西方錯誤社會思潮和封建落后勞動觀念的雙重沖擊下,既給勞動教育的認知和取向造成嚴重的干擾,也給當前高校大力推進勞動教育,營造禮敬勞動、愛好勞動、重視勞動、認真勞動的氛圍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第三,高校勞動教育制度建設中的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是實事求是的大敵,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形式主義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制度建設的干擾與破壞卻是不容小覷的。
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困境的應對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
(一)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的基本要求
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要求不論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只要是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都是值得提倡的,都應該得到肯定。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障。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念下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持三個代表推行的先進生產力的要求,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作用
1.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確立是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一觀念的確立為全社會尊重勞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保障。2.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保障了社會群體之間的開放和平等,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流動體制,推動了和諧社會的發展。不同類型的勞動之間,制度性的障礙被消除了。
(三)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三個原則
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對勞動教育的影響
[摘要]受西方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蔓延、大眾傳媒過度宣傳等方面的影響,當代青年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呈現出超前負債性消費、虛榮符號性消費、盲目從眾性消費等異化現象,導致部分青年學生對勞動的認識產生偏差,主要表現為勞動觀念淡化、勞動精神弱化、勞動能力退化、勞動價值取向異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需要營造良好社會大環境、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正面導向作用、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樹立科學消費理念和理財觀等,各個層面協同努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幫助青年學生厘清消費與勞動的關系,自覺矯正消費異化,促進勞動教育成效。
[關鍵詞]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勞動教育;矯正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把勞動教育擺在了關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戰略地位上[1]。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智能手機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讓消費行為變得更加暢通無阻,無所不在,促使青年學生日漸成為消費群體的新生力量和主力軍。然而,在西方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蔓延、大眾傳媒過度宣傳等方面的沖擊下,當代青年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非理性消費等不良現象頻發,消費異化的傾向日趨嚴重,缺乏正確的消費觀,未能正確厘清消費與勞動的關系[2],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勞動教育開展的有效性。因此,關注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問題,尋求解決之策也變得刻不容緩。
一、青年學生消費異化的現實表現
所謂消費異化,是指“人們為了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3],通常表現為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多地表現為喪失了消費理性,扭曲了價值追求,把消費與幸福、滿足等同起來,消費不再僅僅為了滿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為了實現自身所謂的社會價值。他們憑借著靈活多樣的支付方式和高效快捷的現代物流,沉迷于光怪陸離的消費怪圈無法自拔,陶醉于異化消費帶來的身份認同或心理慰藉迷失本真,這些現象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超前負債性消費
初中班主任如何加強學生勞動教育
摘要: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被確立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今初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低下,一些學生不愛勞動,輕視勞動成果,甚至有部分學生不會勞動、自理能力較差。基于目前學生的現狀,學校應該加強勞動教育,由班主任教師引導,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本文試就初中班主任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勞動教育;加強策略
引言
勤勞刻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勞動都逐漸被機械代替。機械化、人工智能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但也讓人們變得有些懶惰。目前的初中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由于父母長輩的溺愛和學校勞動教育的乏力,使得許多學生的勞動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有的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诖?,作為班主任教師,應該切實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
一、初中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勞動教育不受重視,學生對勞動認識不足。如今,一些學校開設了勞動教育課,初中生雖然知道一些勞動的知識,但也僅限于從書本當中獲得了解,真正掌握勞動技能、能夠進行勞動的學生少之又少。大多學生認為勞動課是可有可無的科目,有的將勞動課的時間用來寫作業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去。有的學校對于勞動課程也僅僅落實在課表上,勞動課師資缺乏,為追求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勞動課大多被擠占,勞動教育名存實亡。一些家長對于學生參加勞動也存有抵觸心理,認為學生在學校應該是讀書學知識,勞動不應該是學生在學校應該做的事情。由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學生輕視勞動,甚至鄙視勞動、厭惡勞動。(二)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勞動教育方法單一。在家庭生活中,由于一些家長的溺愛和對學生參與勞動抱有錯誤的看法,所以一般家務活或與體力相關的勞動都由父母包辦,學生只是偶爾在父母沒有時間的時候才會做一些家務勞動。就算在一些家境貧寒的家庭中,也只讓學生參加部分勞動,但并沒有進行勞動教育,學生只能憑借自己的本能與理解來進行勞動。而在學校生活中,勞動教育形式化現象十分突出,只是講一些勞動的大道理,對于勞動技能的教育內容甚少。由于學生安全的壓力,許多學校只讓學生從事一些做清潔等簡單勞動,不能組織開展校外勞動、志愿服務等勞動實踐活動,致使學生沒有勞動鍛煉的機會,難以從實踐中獲得勞動的技能。
體育課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教學向學生講授體育教學的目的意義,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以故事、演講形式,講述革命家、偉人們的體育鍛煉事跡;簡要地介紹我國燦爛的體育文化,中國健兒為祖國榮譽奮勇拼搏的動人故事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教育學生要珍惜美好時光,遵循自然規律,積極科學地鍛煉與養護身體,使自己具備健壯的體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將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
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球類、田徑、游戲等教材,蘊含著豐富的集體主義教育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的道理。具體實踐中,多讓學生參與游戲、競賽的設計,讓學生為勝利獻計獻策,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組織者、參與者和鼓動者。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較好地學會自尊自愛、誠實公正、寬厚待人等良好品質,培養主人翁意識、團隊認同感、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讓兒童更多地在活動中去嘗試成功與失敗,可使兒童的意志品質得以強化,會使他們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難挑戰。教師應充分運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過身體鍛煉來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如身體鍛煉中提高心肺功能的練習,當學生跑完規定的距離時,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離,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勇于接受挑戰、吃苦耐勞的精神;支撐跳躍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長起跳的距離,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桿時從頂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養學生勇敢、果斷、自信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有時還可為他們創造一種能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不拘泥于動作規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動,反復去嘗試成功或失敗的滋味。當學生成功時,教師應給予鼓勵的話語,投去贊賞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難的目標,讓他們面對新的挑戰。
四、對學生進行愛勞動、愛護公物觀念教育。我們面對的兒童,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勞動觀念、愛護公物觀念相對薄弱。體育教學主要以操場為課堂,每節課都有大量的場地器材準備工作,這是上好課的最基本的物質準備,也是向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培養勞動觀念、愛護公物教育的有利時機。通過讓學生輕拿輕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養學生愛護公物意識,通過號召學生自覺參加搬運器材,規劃場地,灑水掃地,自己動手,親身參與,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主動為大家服務的精神。措施上要建立體育課布置場地器材的輪流制度,方法上要經常開展評比、表揚,教給各種技能方法,使學生愛勞動、勤勞動、會勞動。
小學養成教育與勞動計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和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保持未成年人法》、《勞動法》等文件精神。教育學生做“四有”新人,“五愛”公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增強勞動觀念,發揚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無微不至地呵護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茁壯成長。
二、實施措施
1、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嚴格要求。
2、班主任及課任教師齊抓共管,多渠道宣傳學生的養成教育。紅領巾監督崗成員監督管理,并對每班進行周末評定,選出優秀班級。學校年終考核把班級與班主任及課任教師掛溝。
3、在升降旗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課堂上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
勞動課對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論文
【摘要】勞動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練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應該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勤勞儉樸、節約利廢的優良品質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學生更深遠的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德育勞動融入
人類起源于勞動。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不僅創造了人類本身,而且創造了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保證了人類的延續和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要給學生參加勞動的機會,勞動是教學,是政治思想課……”值周勞動班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紀律教育、責任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每個班級每學年至少要承擔一周的勞動值周工作。
目前,學生中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有所抬頭,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視勞動素質教育是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在勞動中進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勞動過程中逐步滲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與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張相符。毫無疑問,將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入勞動教育是培養一代新人的一條重要途徑??梢?,勞動課必須滲透德育教育,作為教師,應該充分認識這種獨特而全面的功效,有意識給以強化。
一、以德育為主題,樹立健康的勞動觀
在目前重智力輕勞技的大背景下,學生心目中逐漸形成這樣的觀念: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學生力所能及的勞動也被家長代勞。這些都導致學生缺乏責任心,在學校的勞動中表現為對日常勞動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時勉強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的多,主動為班級集體做事的少。“勞動創造了人類。”試想,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勞動技能都沒掌握,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怎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呢?還談什么愛祖國、愛人民?
高中地理教學勞育滲透的意義與途徑
摘要:新時代的高中生應該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相應的勞動體驗,以及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滲透勞動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讓高中學生在具有知識性和實踐性的地理課堂和地理學習中認識勞動,正視勞動,從而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且能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最終形成尊重勞動成果的意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勞動教育;勞動觀念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边@句話詮釋了人類的歷史首先是人類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歷史,并且,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之動力。勞動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未來接班人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學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特點,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勞育素材,同時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體美勞的結合體。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充分重視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勞育滲透。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勞育滲透的意義
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勞動教育是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各學科在勞動方面的教育都較為薄弱。通常,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新時代,培養合格的勞動者是學校教育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導向,勞動教育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中亟待補齊的薄弱環節之一[2]。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時代社會的人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勞動[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許多既需要體力勞動又需要腦力勞動的新型復合勞動形態產生于新興產業中,如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新能源產業等,這些新興產業需要許多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投身其中,為新時代的偉大事業建設做出貢獻,因此重視勞動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因而,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應該有機地結合德、智、體、美、勞,使其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講高中區域地理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時,以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治理問題為例,探討解決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該地區貧困問題的方案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供該地區地貌實體模型,模擬非洲荒漠化土地,讓學生自行動手治理,啟發學生在實際的勞動生活中主動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案例既給予了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又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勞育滲透的途徑
勞動教育內涵和價值思考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勞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作用和價值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是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結果,勞動教育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勞動教育;理論來源;主要內容;價值
1勞動教育的理論來源
1.1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實踐。”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過去,人民對生活的需要較為單一,勞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豐衣足食,吃飽穿暖,不挨餓,不受凍;現在較為多元,在勞動教育方面則表現為人民的勞動觀需要更加豐富,對勞動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里,他經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七年歲月。在這七年中,為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系好了“人生第一??圩印???倳浽f過:“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獲得?!?/p>
1.2產業結構的調整
小學養成教育與勞動計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和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保持未成年人法》、《勞動法》等文件精神。教育學生做“四有”新人,“五愛”公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增強勞動觀念,發揚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無微不至地呵護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茁壯成長。
二、實施措施
1、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嚴格要求。
2、班主任及課任教師齊抓共管,多渠道宣傳學生的養成教育。紅領巾監督崗成員監督管理,并對每班進行周末評定,選出優秀班級。學校年終考核把班級與班主任及課任教師掛溝。
3、在升降旗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課堂上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