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保險創新發展模式探究
時間:2022-11-13 10:55:32
導語:我國農業保險創新發展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新業態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相較于傳統小農經營模式,農業新業態背景下的農業發展模式具備規模化和集約化等特征,對保險保障水平提高、保險公司理賠服務增強、場景化保險產品創新等方面需求迫切。本文通過分析農業新業態下幾種農業生產模式,發現我國農業保險在服務新業態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并據此從產品設計、保險服務、政策補貼等方面提出了推進農業保險創新發展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農業新業態;農業保險;創新;攻堅脫貧
一、引言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9年10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頒布《關于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第六條提出要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同年12月,為加快農村數字化建設,中央多部委聯合頒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要抓住機遇,加快農村數字農業技術推廣及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推廣基于農業新業態的保險業務模式,創新保險產品,優化服務模式。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消費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指出要以農業新業態為扶貧突破口,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消費扶貧力度,提倡利用互聯網優化產銷網絡;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訂單農業,提升產品質量;支持在有條件的“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絕大部分是“低保費、低保額、低保障”的政策性成本類保險,雖不斷有農業保險險種創新,但規模不大,影響范圍較小。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保險經營主體創新發展以農業新業態為基礎的保障更全、服務更好的農業保險,對保險助力“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農業新業態的概念、現狀構成
農業新業態是指傳統農業業態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產業創新與融合,特別是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產生的農業新型產業形態。2019年1-11月,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5229億元,同比增長19%;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556億元,同比增長26.6%。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農業新業態有服務型、創新型、社會化和工廠化等多種形式。其中,發展較好的具體形式有:訂單(眾籌)農業、定制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和智慧農業五大類。訂單(眾籌)農業是指由消費者眾籌資金,農戶根據訂單決定生產,等到農作物成熟后,直接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種模式,這又被稱作“從田間到舌尖”的“由銷量決定產量”模式,發展極為迅速。定制農業是指農業生產根據區域性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選種、生產。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預計2020年,休閑農業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接待人次將超過33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創意農業是指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是指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App或PC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生產更具有“智慧”。據預測,到2020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4.3%。
三、新業態背景下農業保險的需求變化
農業保險與農業新業態有著天然的耦合性,兩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農業新業態的多元化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的方向。近年來定制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云農場等新業態新模式逐漸發展,鄉村分享經濟興起,“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加速推進,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農產品交易總額的占比逐漸提升。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連年升高。新產業新業態的迅速壯大,為我國農業保險的產品創新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基于互聯網衍生的新業態與科技有著天然的耦合性,兩者的結合將會顛覆傳統的農業保險。(一)農業新業態經營主體需要農業保險更加全面的風險保障能力。新業態下迅速成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推我國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農業新業態下保險經營者需具有保障范圍廣且保障水平高的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一方面,在農業新業態下經營的各種商業模式中,生產經營的直接物化成本占比較低,其他成本占比較大。例如《行動方案》中鼓勵新型農業主體在貧困地區開展訂單農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提高貧困地區農戶收入水平;同時依托互聯網等擴展產銷渠道。因此,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生產設備等固定成本、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導致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和建廠融資成本等方面,當前市場農業保險產品并不能滿足經營主體的多樣化保障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成果附加值更高,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入基本全部來自生產經營成果,具有預期收益增高、風險損失擴大的風險,對保險保障深度具有更高要求。因此只有保障范圍廣保障水平高的保險產品才能降低其生產生活受外來風險的影響,在風險發生后迅速恢復正常生產。(二)農業新業態對場景化的創新型農業保險需求迫切。農業新業態的生產經營基本是產銷一體化模式,其生產經營主體通過整合產業鏈來獲得高額的收益,因此面臨著較多場景下的風險,單一的收入保險無法保障其需求。例如,《行動方案》鼓勵為貧困地區搭建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平臺,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平臺建設。新的銷售平臺和渠道為生產經營者帶來流量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場景化的風險。農業新業態下基于農產品電商模式的各類生產經營者在建設環節對土地流轉保險、融資信用保證保險,在生產環節對綠色產品質量保證險,在農產品銷售環節對線上訂單取消保險、農產品網絡交易安全保險和農產品運輸保險等產品有新的需求。(三)農業新業態對保險服務的科技應用需求更大。一方面,受歷史因素影響,我國農業發展模式主要以小農經營為主,保險公司也是根據此類發展模式來設計產品和提供服務。分散化、規模小的小農經營方式對保險服務的要求較低,基層農業保險服務應用科技因素較少,“勞動密集型”服務方式基本能滿足傳統農戶對保險承保理賠的服務要求。而農業新業態下規模化經營的生產經營主體有較大的生產規模和經營面積,無論是投保前的承保、核保,還是投保后的查勘、理賠等事項,都對服務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查勘定損技術基本能滿足小農保險的服務需要,但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大規模災害下對定損及時性和精確性的要求,同時在投保和理賠的時效性、個性化方面也對保險服務有更高的要求[1]。另一方面,農業新業態下生產經營者受教育年限較長,整體素質較高,對農業保險服務的科技應用接受度更高。特別是針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農業保險服務團隊基礎建設基本為零,更應該加強科技應用[2]。在投保時利用移動互聯網設備,完成線上投保、遠程視頻驗標;在查勘及定損時,利用遠程視頻、微信遙感查勘定損等技術完成自動賠付。利用先進的農業科技賦能“三區三州”等地區的農業保險工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的保險服務,為決勝攻堅扶貧提供切實的保險服務。
四、新業態背景下農業保險提供服務能力的不足
農業保險的創新為我國農業新業態提供了風險保障,促進了新業態的健康發展。2019年農業保險市場規模近700億元,未來幾年農險保費增長有望保持在20%左右,風險保障提升至3.6萬億元,服務農戶數量達1.8億戶。但政策性農業保險占農險整體占比較高,商業化程度低,保險產品形式較單一,但發展空間巨大[3]?!蛾P于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第六條提出“增品”,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風險需求的保險產品,為農業新業態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五、新業態下農業保險發展新路徑
(一)創新農業保險產品,為農業新業態提供全面的保障。我國農險產品主要是傳統的政策性保險,同質性較強,而新型創新性業務的保費規模較小。但隨著農業新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越來越明確,對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未來我國農險產品開發應根據新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的需求加大研發力度,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附加險、再保和大災保險等在內的新業態多元化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加大基于新業態的農旅保險、訂單(眾籌)農業一攬子保險和生鮮運輸涉農保險等新產品創新和推廣力度,滿足新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確保新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的收入穩定,為農業新業態提供全面的保障。特別是要加快“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為扶貧企業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新業態參與企業小而分散,經營效率低,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統,又兼具小微企業的特征[4]。保險公司應強化險種創新整合力度,跨部門合作,敢于打破傳統險種界限,主動吸納其他險種的優勢。(二)科技賦能新險種,提升農業保險的服務能力。隨著農業新業態的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保險公司的承保、理賠等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保險公司應創新運用新農業技術賦能農業保險,優化農業保險的承保、理賠程序,為農業新王安鵬,王翌光,丁少群:農業新業態下我國農業保險創新發展模式的探究——助力決勝攻堅脫貧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加強保險機構在查勘定損時操作的規范性,縮短理賠時間,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水平和效率。第二,積極探索保險機構與其他農業服務主體的合作機制,推動多方合作,做好承保理賠工作,提高投保和賠付時效。最后,積極推進農業保險信息化建設,利用App或小程序等工具對投保農戶做信息識別,沉淀投保農戶信息,方便投保與理賠服務。(三)強化新業態下政策設計,優化財政補貼重點。一要強化財政補貼投入保障。要深入分析新業態多元化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點需求,優化調整支出結構,扎實做好財政資金保障。二要加大新業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要進一步深化推進新業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積極指導市縣用好新業態涉農資金,統籌用于脫貧攻堅等重點涉農領域,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根據農戶不同層次的風險保障需求和支付能力,給予不同的保費補貼。對于小農戶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免除保費的補貼方式,對新業態下各生產經營主體的多樣化保障需求采取部分補貼的方式。三要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監管。要加強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積極開展財政支持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及時整改糾偏,提升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丁少群,樊夏朵.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障需求的農業保險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保險理論與實踐,2018(10):76-93.
[2]庹國柱.新科技在農險中介中的應用尚待認可[N].中國保險報,2019-03-25(003).
[3]張峭,王克,李越,王月琴.我國農業保險風險保障:現狀、問題和建議[J].保險研究,2019(10):3-18.
[4]孟楓平,江洋.涉農小微企業眾籌融資風險及其防范研究:基于案例比較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02):1-5;108.
作者:王安鵬 王翌光 丁少群 單位:1.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 3.西南財經大學
- 上一篇:醫保法制監管體系構建分析
- 下一篇:縣域特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