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危機及化解

時間:2022-07-27 07:58:28

導語:道德信仰危機及化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信仰危機及化解

一、道德信仰危機的表現

所謂信仰,是指人們基于對理想與現實之間張力的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對社會規范、個人理想的篤信與崇敬,并促使人們設定人生目標及付諸行動的情感動力。由此看來,作為目標的理想是信仰產生的前提,作為動力的情感是維系信仰發展的保障,作為方式的評價則發揮著堅定信仰的作用。而道德信仰在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評價這三個方面都出現了危機,具體表現為道德理想缺失、道德情感麻木、道德評價失真。(一)道德理想缺失。道德理想是人們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并有可能實現的、對自身和未來道德社會發展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作為一種目標,在道德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正是基于個體對某一道德理想的堅持,道德信仰才有其發生的前提。在針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按照重要程度對個人理想的種類進行排序,居于前四的依次為:生活理想占比42.93%、職業理想占比23.52%、道德理想占比17.56%、政治理想占比14.14%?!皬恼{查結果看,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競爭下,學生的個人理想更多的是‘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更趨向于務實和生活化,他們追求美好生活、渴望成功,這樣使得處于理性層面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追求在無形中淡化(均在20%以下),特別是對社會、國家、集體、輿論等正面積極倡導的崇高理想更是涉及不多?!盵1]基于上述結論,我們發現就道德理想而言,其所占的比重雖然不是最低的,但處境依然堪憂?!案Q一斑而知全豹”,由學校推及社會,情況大抵也是如此。當代社會的整體道德理想態勢每況愈下,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一種無所適從的消極的處世和生活狀態,表現為心靈空虛、精神迷茫,無目的、無追求,當下的網絡流行詞“佛系”就是道德理想缺失現象在當下社會的典型反映。(二)道德情感麻木。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估量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處境時所產生的內心情緒體驗,是人們基于一定的道德認識、出于滿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生發的情感”[2]。道德情感為道德信仰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倘若沒有道德情感的投入作為維系的紐帶,道德信仰便難以為繼。2011年10月13日發生在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掀起了軒然大波,2歲女童小悅悅在過馬路時不慎被一輛面包車撞倒并兩度碾壓,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了18個路人,但都對此選擇漠視,最后在一名拾荒阿姨的幫助下,小悅悅被送往了醫院??上У氖?,八天后,年幼的小悅悅終因傷勢過重而離世。這一消息經媒體曝光以后,在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人們對此次事件發表了不同看法,有對司機的譴責,也有對18個冷漠路人的譴責。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這種理應出于本能的同情與憐憫的道德情感卻在現代社會慢慢地被消磨?!靶倫偸录鄙婕暗牟粌H僅局限于法律層面,更多的則是道德層面的探討,是對人性的拷問,對良知的譴責,揭露了當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全社會都在關注、追問和思考‘道德冷漠’問題”[3]。除此之外,社會上還涌現了各種觸及道德底線的無德行為和缺德事件,可見,人們的道德情感早已經陷入麻木與冷漠的狀態。(三)道德評價失真。“道德評價,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依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為標準,對他人或自身的道德行為和品質作出善與惡的價值判斷,以達到揚善抑惡的目的。”[4]個體所持有的道德信仰在與這種行為的相互作用下,會逐漸內化于心并在人們的道德實踐中表現出來,以堅定原有的道德信仰。隨著自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上涌現了大批的“鍵盤俠”,這一群體依靠自身并不成熟的思維不計后果地妄加評論,給當事人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精神傷害。今年4月發生在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的惡意砍殺學生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社會群體的廣泛聲討,在評論區,有部分網友惡意使用并轉載他人的照片,聲稱是犯罪嫌疑人照片,來博取他人的眼球,混淆他人的判斷,這種行為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還應得到法律的懲罰?!度嗣袢請蟆吩瓦@一普遍存在的網絡亂象發表評論:“不假思索的‘鍵盤俠’未必可愛?!盵5]文章中指出:他們在對某些突發性的社會事件進行評價時總是不結合具體的實際,而是只憑自己的猜想,這將會引起巨大的輿論壓力與民眾恐慌,不利于社會的穩定,滋生了某些不安定的因素,威脅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吧畹某WR告訴我們,個體在道德行為中所受到的外界評價如果與自身既有的道德意識相偏離,那么這種行為就可能在外界評價的壓力下實現自我否定,個體道德行為的主體價值也就難以得到確認?!盵6]

二、道德信仰危機的原因

道德信仰危機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即急功近利的道德環境、權輕責重的道德規范、趨利避害的道德主體。(一)急功近利的道德環境。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明確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長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盵7]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使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道德環境,在這一不良環境的影響下,人們往往推崇利益至上,追求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把道德放在身后,道德理想更是無從說起。因此,在面對某些道德現象時,人們不會再以客觀公正的道德標準作為衡量尺度,取而代之的則是以個人的利益作為唯一的標桿,“于是,世俗取代了理想,功利取代了道德。從某個角度說,這股世俗化、功利化的大潮迅速泛濫為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是目前道德危機的一個根源”[8]。(二)權責失衡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對于道德主體來說,應是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相統一的價值體系,但在目前的道德生活中,二者卻呈現出不對等的趨勢,人們更多的是強調義務和責任,過度地講奉獻,而忽視了基本的權利訴求,即正當的回報。而當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機制長期處于不對等的狀態,抑或社會中大多數人都講奉獻而得不到回報,那么,無疑此時的社會是一個不公正的社會,是一個道德奉獻與回報機制嚴重失衡的社會。做了善事的人沒有得到褒獎反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做了惡事的人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卻可以繼續為所欲為,這很容易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同時,這種不對等的道德規范極易挫傷人們的道德情感,這就使得道德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感召力,導致人們對道德信仰逐漸喪失了信心。(三)趨利避害的道德主體。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治理方式,“其有效性的獲得依靠社會成員在道德認知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道德認同感與責任感,而這種感性認同與理性認知均訴諸于道德主體意識的建構和完善”[9],在傳統社會中,基于物質生活的匱乏和精神生活的貧乏,其亟須道德觀念來規約人們的欲求以確保社會的長期發展,同時人們擁有大量的自主時間可以進行自我反省,對道德的需求極其強烈,道德信仰根植人心。但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精神生活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在道德生活中也出現了多元的價值選擇。在進行價值選擇時,由于受到外部環境等諸要素的影響,人們的主體意識會逐漸喪失其理性成分而使主體沉迷于物欲之中,使得人們對道德的需求急劇減少,道德逐漸失去其應有的社會規范作用而淪為個人的主觀選擇。這造成人們愈加物質化與功利化,每個人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盡可能地規避危害自己利益的行為,這使得道德評價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道德規約力,而趨向一種利益關系。同時,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奉獻,意味著要有所擔當,要為別人付出,但當人們都趨利避害的時候,道德信仰就會難以形成。

三、道德信仰危機的化解

道德信仰作為主體在道德的意識層面的體現,其重塑路徑最終應回歸主體自身,筆者認為應通過樹立道德理想、培育道德情感、強化道德評價的方式來實現道德人格的發展與道德社會的進步,而道德教育作為落實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其在這三者中都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一)樹立堅定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以目標的形式在道德信仰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樹立道德理想是開展道德信仰危機重塑的前提工作?!袄硐胄拍钍侨藗儗ξ磥淼南蛲妥非螅且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舞斗志、振奮精神。”[10]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提出“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11],所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有其必要性及現實性。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因其特有的開放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征,被社會各層群體所廣泛接受與使用,并且已經成為大眾學習、工作與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新媒體不僅僅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更為重要的價值則在于它具有塑造思想觀念的教育功能?;诖?,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使網絡平臺成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的第二課堂,擴大受眾的普及面;要依托互聯網的功能,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載體,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臺,實現受眾間的良性互動。通過這些具體的方式實現道德理想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宣傳與教育,促進主體道德理想的樹立,以此規避由于急功近利的外部道德環境而帶來的不良影響,達到重塑道德信仰的目的。(二)培育強烈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道德信仰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是道德信仰得以建構的精神紐帶。但在現實的道德生活中,很多人雖然在理智層面上了解道德規范的重要作用,但在情感層面上對道德予以排斥,而道德情感作為主體實施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其必須要借助于教育的引導與激發才能實現其特定的功能,基于此,進行道德教育是培育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徑。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一方面,應增加道德情感教育的比重,充實情感教育的內容,豐富情感教育的形式,如進行道德情境模擬法、道德案例分析法等,以此來充分提高受教育者的參與度;另一方面,要將道德情感教育與道德實踐二者充分結合,道德實踐是道德情感的來源,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實踐的內在驅動力。因此,應積極引導受教育者參與道德實踐,獲得飽滿的情感體驗,并加深其對道德的理解,用以激發其學習和實踐道德的興趣。這樣,在道德情感的推動下,利益不再是道德主體衡量道德行為的標準,取而代之的則是基本的道德感,這會促進道德生活的正向發展,并加快推進道德信仰的重塑工作。所以,“我們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鼓勵他們積極投身于道德生活的實踐,不斷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達到提高他們道德素質的目的”[12]。(三)完善科學的道德評價。前面說過,在現實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評價出現了一些偏差,即道德評價中存在著權利與義務間不對等的關系。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道德評價體系,這一體系要始終以主流的價值觀為導向,以具體的評價原則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提供正確的道德選擇標準,對道德上明確禁止的行為和大力提倡的行為進行嚴格的區分,并合理區分不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和超道德行為,明確道德評價的正面價值導向。其次,道德評價中人們過多地強調責任與義務,而忽視了基本的道德權利,造成道德評價的不公正,因此,需要設計出賞罰分明的層級道德獎懲機制,對于超道德行為應給予稱贊,同時進行必要的物質的或精神的補償或獎勵,處于超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兩者之間的道德行為,理應得到應有的肯定。所以,必須要在奉獻與回報之間建立一種良性的獎懲機制,使盡義務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實現道德權利的基本訴求,而沒有履行義務的人則要受到一定的懲罰。最后,道德評價還需要發揮道德教育的引導性作用,實行有層次、有重點的道德教育,“不應過度拔高道德的標準,以超道德代替道德,道德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應是教育人們遵守基本道德規范,不違背普通道德義務的要求”[13],在這一評價基礎上,塑造人們因達不到基本的道德規范而理應具有的羞恥感,同時,社會對于超道德的行為應予以高度的褒獎,不對超道德行為作具體的規定,而是讓人們形成“能達到這種崇高會更好”的觀念。道德信仰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會帶來無窮的意義與價值,我們的社會也需要一種科學的道德信仰來指導我們在道德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近年來,由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發展,當代社會出現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機現象,而解決危機的出路只有一條,即重塑道德信仰。因此,若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危機,就必須進行道德信仰的重塑工作。

作者:黃小燕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