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轉移人口道德建設探討
時間:2022-03-27 11:29:17
導語:農村轉移人口道德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高農民市民化道德素質是城鎮化進程中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應自上而下,由里到外的逐步推進。從加快道德建設制度化、優化道德教育環境、重視文化建設、提高轉移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全道德建設法律支持系統幾個方面創新農村轉移人口道德融入的實踐載體,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道德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農村轉移人口;道德建設途徑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實現由農村人口向城市市民的轉變,這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心態,以及行為規范的轉變,應確立一種與現代都市生活相適應的市民意識。如何正確引導農村人口群體向城市市民的順利轉變,已成為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著力解決的新課題。
1加快社會文明道德建設步伐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離不開嚴明的規章制度?!惫仓刃蚴巧鐣拿鞒潭鹊闹匾獦酥荆瑐€體的道德言行是一個群體文明素養的體現。目前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轉移人口的法制意識比較淡薄,法律知識欠缺,需要在道德養成中,充分發揮法律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在他們中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法制觀念,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使遵法、守法成為常態化,自覺約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加快道德制度化、法制化主要是對農村轉移人口道德行為的外在調控。第一,建立全方位監管制度。完善監管體制就是對道德建設逐步實行科學化、系統化管理,對各種道德規范行為進行有力的獎懲,努力營造人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規范的外在環境。第二,加強多層面的社會監督。廣泛調動各界力量,把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大眾監督結合起來,對社會上道德品質和行為高尚的人予以重獎,樹立典范、弘揚正氣;同時,對那些不道德者加大力度進行懲罰,做到有法必依。第三,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公民的后顧之憂,充分體現城市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和健全公民社會保障制度,是幫助公民適應城鎮社會的重要手段。在子女入學、城鎮就業方面消除歧視,逐步達到與老城鎮居民相等的保障水準。此外,在社會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幫助他們從心理上認同自己的身份,并在城市享有體現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公共服務,過上體面的生活。
2優化農村轉移人口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
2.1建立社會、學校、家庭道德教育網絡。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與滲透。但不同階段受影響的側重點不同,12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受家庭環境影響較為明顯。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對外界接觸得越多,受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影響就比較突出。外部環境又是復雜而多變的,所以需要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德育網絡。一方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在個體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體驗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學校與社會相聯系建立社會教育網,為個體道德實踐打造平臺;家庭也可與社會相聯系,創立互動合作的文明社區。家庭、社會和學校齊抓共管,日益形成一個相互作用不斷協調的網絡體,促進農村轉移人口道德建設。2.2營造良好的城市文明環境。人類創造了城市的文明環境,而城市的文明環境又促進了城市人文明素質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建設良好的城市文化環境有助于公民道德建設,一方面當人們的素質還達不到社會要求,通過強制與教化,使他律的制度規范內化為公民自律的意識與行為,可以有效地控制現實的違法亂紀現象;另一方面,在規范文化環境影響下,人們自覺將他律轉化為責任與義務,進而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文明素養。
3加強文化建設
3.1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當前,文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發動機”。文化繁榮可以帶動金融、貿易、旅游、運輸的極大發展,也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一些城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先后建立圖書館、博物館和科技館等設施;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文化服務,開展豐富的群眾文化生活,繁榮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等。3.2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是道德傳統之源。大力弘揚優秀道德傳統,要把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勇敢、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信條根植于心。同時,文化是根本,尤其是當地特色文化更需要潤色、加強和傳承下去,比如舉辦不同層次和規模的文藝匯演、民俗藝術節、文化藝術節。調動群眾文化創造活力,挖掘培養鄉土文化藝人,支持發展民間藝術,夯實群眾文化繁榮的根基。3.3提升城鄉居民道德文化素質。積極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居民樹立“自立、自助、勤勉、合作”觀念;通過社區開展“新市民、新生活、新家園”教育實踐活動,使居民文明素質在實踐中逐步提升;為居民開展系列文化講座,普及文化知識、掌握基本的文明禮儀,由內而外地提升城鄉群眾的文化修養。并且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構建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3.4建立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機制一是各級政府要把公共文化產品、公益性文化活動等服務項目納入經常性支出預算,保證文化建設經費的正常投入;二是吸引各類企事業單位參與城鎮化文化建設服務,成立公益基金會,并給于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廣泛募集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鼓勵更多的文化捐贈;三是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借助天時地利人和開發旅游業、文化休閑業、鄉村都市等。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增加了經濟增長,還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修養。
4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科學文化素質
4.1加強基礎知識學習。目前新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很多人只有初中、甚至小學程度的知識水平,嚴重影響了市民化進程。對此,社會相關部門和教育機構應積極謀劃,利用自身的資源為他們創造繼續學習的環境,給他們補課,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根據市民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分類別地進行,對那些勤學好問、積極進取的市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滿足其對知識的渴望和提高文化層次的需求。4.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工程是加快新型城鎮化最有效的途徑。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受到自身素質的制約,只能選擇技術含量低、工資報酬低的職業。這種現象造成了大多數人還處于低水平、低層次、不穩定的狀態,難以適應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當務之急就是對他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我國從事批發、零售、建筑、加工制造業等一線產業工人大部門來自農村,提高這一行業的專業技能才能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利用城鎮當地資源發展主導產業,既發展中小城鎮的產業,又減輕了大城市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發展服務行業,吸收大量的人員就業。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服務業是最快捷、最廣泛的渠道,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只要他們能夠在城市充分就業,就有了經濟基礎,使他們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圍繞各行業特點和要求,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實施各類專業培訓工程,科學整合科技教育資源,組織編寫培訓教材,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開展相應的培訓;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網絡進行遠程教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4.3加強職業道德培訓。在日常生活和專業訓練中自覺培養職業道德,增強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并且通過實踐培養職業情感,將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轉化為造福人民、貢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5健全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系統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公民道德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公民道德建設必須與法制建設相結合。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更加需要法制建設的支持和保障,要求每個公民具有法治意識和必備的法律知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一方面,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的法律制度,以法律形式確認和強化公民道德建設的地位和要求,把一些社會道德規范納入到法律規則體系中,給道德建設以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為公民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在全社會形成鼓勵良好的道德行為、傳播道德正能量的社會風尚。同時,還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使公民樹立法律觀念,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勇于同不道德行為作斗爭,不斷改善社會秩序,促進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文軍.農民市民化: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2]劉磊.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的傳統超越與角色轉型[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3).
[3]王道勇,鄖彥輝.新農村建設與城郊農民市民化[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9,(2).
作者:盧琰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學生處
- 上一篇:公職人員道德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
- 下一篇:微生物教學思想道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