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6 09:53:36

導語: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的“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精神,遵循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規律,深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創新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一、中等職業教育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內容片面,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意識。根據對部分中職學生抽樣調查數據分析表明,有48%的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了解概念不清,36%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發展前途不了解,56%的學生對自己今后的職業沒有合理的規劃。這些情況表明:學生的職業道德與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中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在“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教育上存在欠缺,中職德育內容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泛泛的教育上,與職業相關的內容相對很少。(二)德育活動注重形式,不能與學生個人發展。所需要的職業素養相聯系根據調查,中職學校的德育實踐活動大部分與普通學校的活動一樣,注重演講比賽、社團活動、知識競賽等,很少與學生未來發展的職業聯系起來。同時,由于受活動經費的限制,一些活動還流于形式,因此,活動成效不是很顯著,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意義不大。(三)德育隊伍不健全,缺乏專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大部分中職學校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師資隊伍不健全,缺乏專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而且教育水平良莠不齊。同時,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今天,很少有企業參與學校的德育教育,因此,企業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方面,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四)德育途徑單一,缺乏信息化教育環境的時代特色?,F在的中職學生大部分是“零零后”,他們生活在網絡時代,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無處不在,學生也已經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得必要的信息。而現在的中職學校雖然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應用于教學比較多,應用于德育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德育管理、德育教育資源開發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德育的實效性難以提升。

二、新型德育模式的特點

(一)德育制度科學化。普及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教師績效考核、德育學科評價和學校德育工作評估四項德育評價機制。以德育隊伍各項工作制度為基礎,以學校學生管理系列制度為手段,以學校各項物質為保障,最終形成安全的、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制度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做到制度育人,規范管理。(二)德育隊伍全員化、專業化。德育工作樹立全員參與意識,學校每位教師都應強化育人意識,自覺地承擔起育人責任,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和人格來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不斷加強教職工師德建設,建立健全師德考核制度,規范全體教師的育人行為,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團、隊組織作用,通過開展“優秀班集體”“優秀團支部”等評優評先工作,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三)德育效果最優化。學??梢砸浴昂椭C校園、綠色校園”系列大型活動為載體,開展有鮮明職業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黨團組織、學生會,有組織地開展“體育節”“藝術節”“技能節”“科技節”等活動,設計出更符合學校學生特點、受學生喜愛的活動菜單,讓學生在各類活動中開拓視野,展現才能,培養團隊協作、組織策劃及創新實踐等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同時,在校園廣播站建設的基礎上開通校園電視臺,創辦校刊等,不斷完善校園網,拓寬德育途徑。(四)德育內容特色化。以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開展養成教育。搭建以“傳承經典,啟迪智慧,健康成長,快樂國學”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平臺,讓學生領悟到國學經典中關于感恩、誠信、禮儀等方面的哲理。注重引入企業文化,深化職業道德教育。通過環境熏陶、管理接軌、聘請專家、課堂滲透、活動對接五個教育環節,加強學生實習、實訓階段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地從學生角色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從而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一方面加強心理學教師隊伍建設,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觀摩與交流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增強心理承受、適應和協調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樹立服務社會意識。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值周班制度”“學生會巡檢制度”等,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服務和監督。(五)德育組織網絡化。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學??梢灾鲃訝幦〖彝?、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實踐中探索“三結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形成“一會、二訪、三掛鉤”的校外教育新格局,與校內德育網絡相互配套,使學校、家庭、社會互相聯系,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在學校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耙粫保醇议L會;“二訪”是教師回訪和家長訪學校;“三掛鉤”是指學校與社區、派出所及當地駐軍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形成學校教育為主渠道,社會教育為依托,家庭教育為基礎的新網絡,營造全社會關心的育人氛圍。(六)德育教育深入職業生涯規劃。優秀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如何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從而完成從社會人到職業人的轉變。因此,需要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使用機制,選聘勞動模范、技術能手和企業管理骨干人員等作為學校的德育顧問,定期對學生開展職業道德、從業人員崗位要求、企業文化、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教育。同時,要開展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增強學生成為職業人的信心。

作者:劉富 單位: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教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趙秋義.職業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市場,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