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問題分析

時間:2022-07-27 08:13:16

導語: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問題分析

〔摘要〕道德價值的個性對其自身與社會所具有的意義和道德行為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定向作用。道德的價值選擇與確立有兩個重要的面向———現實性和應當性,其存在的維度是社會共同道德價值和個人內心道德價值的統一。當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存在個人道德價值偏離社會道德價值的問題,未能在道德的價值選擇上將道德的“現實”與“應當”很好地統一起來,存在較為鮮明的功利主義傾向以及道德失范的行為。立足時代需求,分析現實問題,當前大學生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引領,加強大學生主流道德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道德價值體系的搭建、規范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行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社會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在校大學生,其道德行為選擇和道德價值取舍出現功利化傾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立德樹人的宗旨,將道德的現實性與道德的超越性充分地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形成科學的道德價值體系。

一、道德的內涵與作用

道德是指人們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是否具有道德意義的標準,即人們判定客觀事物對個體的重要性的潛在信念,它對人的思想、觀念、行為、言語和判斷等諸多方面起著“定向”的作用。道德的內涵與價值面向最核心的表現在兩個方面:現實性和應當性。(一)道德的內涵。道德,就其字面意思而言,“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是締造世間萬有的終極力量;“德”則是順“道”而為的行為選擇和立身處世方式。“道”與“德”的內在關聯在于:“道”載世間萬有,“德”顯道法變化;“道”無言無形無蹤影,只能通過人之靈性而感悟,而“德”是能言有形有跡象,是“道”之體現,是人之心行和悟“道”后的行為選擇與價值取向。將二者聯在一起,我們平常言之道德,是判斷一個人所表現出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在群體的意義上是指一定群體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體和群體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價值判斷取舍的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是現實性與應當性的有機融合。道德的現實性就是道德的可能性。沒有永恒的道德,任何道德都具有歷史性,道德的歷史性就是指道德的現實性。道德是人之行為標準,人必須立足于一定的現實環境而生存。道德的對象是存在于現實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道德是一定社會條件之下對現實反映,受現實物質條件的制約。道德的現實性是道德得以存在的基礎,否定道德的基礎性,道德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道德的主要內容是通過一些準則來規范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協調他們的利益,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對于歷史各個時期,都有與之發展相對應的道德準則。當前我國道德準則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現實,道德建設應該立足于這樣一個背景,只有在這樣的現實需求下,道德建設才有可能,也才能切近生活、貼近實際,也才能解決當前大學生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離開現實性而講“應當”,道德就會成為偽善,甚至成為宗教信條,它們都不是道德。立足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道德的建設才會可能、可行。道德的應當性就是道德的超越性。道德不但要講可能,還要講應當,只講可能性,不講超越性,就沒有道德;只講超越性,不講可能性,就不是道德。道德是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道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道德準則的強化教育,還要追求道德理想的實現而超越現實的功利。道德的應當性是人們在精神層次的需求,它是人們自身不斷追求的精神境界、精神價值,人們對自己的要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欲滿足的基礎之上,還要訴諸于內心人格的完整與道德的修養,道德應當性的實現也是立足于道德現實性,大學生道德教育一定是立足于現實但必須志存高遠而超越于現實的羈絆,實現對現實功利的超越。超越個人局限,走向社會大我,沒有超越的道德無法引領人們進入美好的追求。(二)道德價值對道德行為的作用。道德價值對道德行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社會整體道德價值對主流道德行為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體現在個人的道德價值判斷對其自身道德行為選擇的影響。人生活的一切內容都是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二者之間的有機統一,人的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會受到社會整體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的約束?!霸谏鐣嵺`中的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是制約道德選擇標準確立的決定性因素?!保?]目前,大學生在道德行為選擇上受到社會整體道德價值的影響。但在社會的變化和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其道德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的態勢,呈現出多元的道德價值標準,影響了大學生道德行為的選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體制中孵化出不同的道德選擇,比如在功利性的道德價值引導下,大學生的道德行為當然僅僅圍繞自己的切身利益;在現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大學生的行為選擇應當在立足于國家、社會和個人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自己行為選擇的導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端正自己的道德行為規范。道德價值對于道德行為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當個人道德價值比較穩固時,對自身道德行為會更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如果道德主體的道德價值比較清晰與明朗,其對道德主體的影響將更加直接與高效,因為這時的道德主體不需要時間去思考,自己的道德價值就像指揮棒一樣激發起相應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價值較高的主體,他們在此影響下的道德行為就趨于合理性,符合當今國家、社會的認可;道德價值較低的主體,在個人道德價值影響下的道德行為就趨于無序性,道德實踐活動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偏差,對國家、社會尤其是自身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2]。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高校成為各種信息的集散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目前大部分大學生的道德價值是積極向上的,符合主流道德價值的要求,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對當前各種價值觀念缺乏準確判斷,在道德價值判斷與取舍上,個人道德價值偏離社會共同的道德價值追求,個人主義和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道德價值的偏差也導致了道德行為的失范。(一)個人道德價值偏離社會共同的道德價值追求。大學生是具備較高思想覺悟的一個社會群體,但他們的道德素養和政治認同卻參差不齊,造成當前現狀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自身道德自律的問題,還由于當前高校道德價值教育的缺失與偏差。具體表現在當前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過多強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重智輕德現象較為突出,教育方式和手段粗糙簡單,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學生自身的道德價值養成上,缺乏必要可行的道德養成環境和教學內容。其次,當前高校安排的道德價值理論課程多為直接的理論灌輸,內容死板單一,脫離時代背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性,無法調動大學生踐行道德價值的激情與動力。當代大學生深受網絡的影響,西方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使其將自身的道德價值界定為在校獲得高榮譽、畢業尋得好工作,把工資待遇、物質水平、社會地位等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最終目標,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大學生可以為了一己之私枉顧社會共同的道德價值。(二)個人道德價值功利性傾向明顯。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形式逐漸向市場經濟形式過渡,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普遍出現了“道德價值空洞”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人們要么無所適從,要么急功近利,具體表現為人們道德價值的功利性,促使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轉變為了“利想”,他們的前途轉變為了“錢途”,我們一直倡導與憧憬的未來美好生活也因此而失去了感召力[3]。大學期間作為大學生道德價值形成的重要階段,社會大環境也呈現出自由、開放、多變的特點,同時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在乎自身的發展,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習性,他們對于為了集體犧牲個人利益的行為無法理解,片面認為只有個人的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追求效率、注重利益的價值取向越來越明顯,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加上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道德價值上呈現明顯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與當前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三)道德價值偏差引發的道德失范行為。大學生道德價值的偏差引發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行為,首先表現為無故曠課,狹義上的曠課僅僅是指學生在規定的上課時間內,沒有履行正常的請假手續,未經學校老師允許而不去教室聽課的行為,廣義上的曠課還包括,學生按時到達教室,卻在上課期間做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比如上課期間玩手機、打游戲,與同學交頭接耳,擾亂課堂秩序。有部分同學認為沒有曠過課的大學生生活是不完整的,甚至把曠課當做一種習以為常的事情,一切都跟隨自己的心情而定,至于期末考試只要順利通過就知足。其次是考試作弊,考試是檢驗大學生一個學期學習成果的重要表現,近年來,順利通過考試成為部分大學生學習的唯一動力,平時不重視課程學習,到最后考試時只能另辟蹊徑,就是作弊,考試作弊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同度偏高,甚至有部分大學生將作弊當成一種能力,并以此來與同學攀比。最后是學術抄襲,學術抄襲是指部分大學生通過復制粘貼的方式竊取別人的學術成果,來充當自己課程作業以及畢業論文的現象。學術的抄襲已經成為課程作業與論文中刺眼的“風景線”,部分大學生對學術抄襲已經司空見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擾亂了大學校園純凈的學術氛圍。與此同時,大學生的交友觀不端正、消費觀超前以及誠信缺失等等,都在告誡我們要端正大學生道德價值認知,引導大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符合國家發展以及社會需要的人才要求。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大學生科學的道德價值體系

“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保?]因此,重視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的問題,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我們國家、社會、民族的共同道德價值,更是我們個體道德價值的“指明燈”,為我們個體道德價值保駕護航。大學生是當今社會各類思潮爭相招引的寵兒,大學時代是道德價值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當前在校大學生出現道德價值偏差,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搭建主流道德價值的教育平臺,創新大學生道德價值實踐活動,培育校園道德新載體,完善校園制度的建設,養成正確的道德價值習慣,并能做到得之于心、施之于行。(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搭建大學生。主流道德價值的立體化教育平臺大學生道德價值的引導與發展,主要是依靠教育,教育催生了大學生道德價值的形成,而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因此,大學生道德價值的引導既要重視大學課堂理論知識的建設,又要注重課堂活動的開展。首先對于大學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要重視專業課程價值觀的教育功能,專業課程是大學養成道德價值觀的主陣地,也是端正大學生道德價值的主要渠道,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將教材知識轉變為自身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過程。然后提高大學教師的價值觀教育意識,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在傳授教材知識的過程中也有關注大學生道德價值的育人責任,因此,專業課程教師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備課以及上課過程中注重大學生道德價值引領的知識,匡正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的現象,通過言傳身教,將教材與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價值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真正地發揮課程的特色優勢,培育學生健康的道德價值觀念,課程必須要體現時代特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將教材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完善學生的精神人格,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實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次,體現時代特色延伸育人場域。德育教育不應僅僅局限在教材和課堂教育,應該走出課堂,感悟生活,擴大和延伸教育場所,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魅力和具體顯現,通過邀請專家學者來給大學生開設思想學術講座,根據學校學院特征開設校內活動。例如:師范院校應大力強化實踐活動、拓展第二課堂,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演講、討論會和技能大賽;理工院??梢蚤_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手工實驗活動;藝術院??梢蚤_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舞蹈、音樂、繪畫展覽與表演活動,同時也可以以學校團委名義舉辦辯論賽、思想沙龍、朗誦等多種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生活,構筑當代大學生主流道德價值教育的立體化操作平臺。(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新大學生道德價值實踐活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必須有正確的理論為指導,正確的思想能夠指引我們走向勝利、取得成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我們通向勝利的燈塔。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和通向成功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實踐的反復性決定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和體認同樣要經歷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大學生踐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也是大學生體驗社會生活,了解社會以及從實踐中感受道德價值的重要渠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大學生道德價值水平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育能動型道德主體,形成獨立的道德人格?!八^能動型的道德主體,是指教育對象在其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中,能自覺地擺脫單純服從的被動狀態,并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走向對道德規范的內化,變成能主動創造新的道德風尚和主動參與社會道德生活的主體?!保?]因此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按照學年為單位,開展與之相關的道德價值實踐活動,根據大學生的接受情況,考慮到大學生的特點以及專業特征制定詳細的活動規劃,每個學年要開展多少次有關道德價值的活動,分別是在學期的什么時段開展,主辦方、承辦方分別是學校哪一個部門或者哪一個院系?;顒又黝}可以根據熱點、難點或亟待解決的問題設定。例如: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活動,喚醒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活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素養;積極動員在校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每次實踐活動過后,要總結經驗,了解自身的不足,為下次的活動提供案例參考,不斷壯大校園道德價值活動的隊伍和影響力,讓廣大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魅力所在。(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發和培育校園道德環境新載體。隨著無線網絡逐漸普及以及4G網絡的發展,我國網民已經達到7.10億,大學生作為我國最大的網民群體,伴隨著“互聯網+”國家政策的支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來開發高校道德價值的新載體將會深受大學生的青睞。網絡是把雙刃劍,這就要求我們趨利避害,將網絡健康的一面與校園道德價值相結合,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首先,健康的網絡資源為大學生專業課以及道德價值理論課程的學習帶來新的動力,豐富了課程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促進大學道德教育的立體化。網絡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可以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的內涵,通過與專業知識的融合,提升課程內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時代性,將較為抽象的道德價值生動化、形象化,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在他們面前,并通過多媒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傳遞在他們的課堂上。其次,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平臺,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渠道。微博、微信以及直播平臺除了具有交友聊天的功能外,還具備開放快捷傳遞信息的渠道,深受大學生喜愛,微博等公眾平臺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要發揮微博等新載體的優勢,將大學道德價值教育通過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借助其強大的粉絲群體以及瀏覽量,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影響。(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完善校園制度建設。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不僅僅需要自律,同樣也需要他律來規范和約束自己。他律就是依靠校紀班規,尤其對于大學生道德價值偏差引發的道德失范行為。因此要完善大學生學習規章制度的建設。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校園規章制度的健全為大學生學習與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保障大學生的學習質量,營造適宜學習的純凈環境。首先,完善大學課堂考勤制度,保證課堂上課率,這是進行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的前提,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課堂必須要重視的環節,定期考核大學生對于校園規章制度的掌握情況,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校規校紀的重要性。對于無故遲到、早退、曠課的行為,包括課堂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根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具體規范,對于違背大學生道德價值的行為按照規定從嚴處罰。其次,完善大學生考試制度??荚囀菣z驗大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的學習成果,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的表現與指標。目前一部分學生出現考試作弊、學術抄襲等道德價值失范的現象愈發明顯,作弊與抄襲的手段也越來越隱蔽,作弊與抄襲的工具也越來越難以發現。因此,完善大學生考試制度,設立相關規定迫在眉睫。同時也要保證制度的實施與執行,根據高校現實的問題,制定可操作的制度,嚴格按照制度規定來施行,增強大學生考試紀律意識,端正大學生道德價值認識的偏差。最后,完善大學生的日常規范。大學生日常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直接的表現形式,大學生道德價值的引導需要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指引與約束,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依賴于自己自覺意識和道德修養,需要大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同時學??梢灾贫P于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獎懲制度,通過精神與物質獎勵來鼓勵大學生端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共同維護學校的規章制度,引導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符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還要完善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宿舍管理、餐飲食品管理、安全教育管理、校園公共設施管理等,給大學生打造一個融洽的道德價值養成的環境。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引導大學生個體將社會共同的道德價值轉換為自我價值,促使大學生端正自身的道德價值取向,扭轉部分大學生存在道德價值的偏差,因此他們才可以在自我認知和自我超越中能獲得自尊、自愛、自強,獲得一種精神力量和精神體系來維持調節理智、情感和意志等各種關系。同時,能幫助大學生抵御外在的干擾和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他們心靈的紛擾,能使整個大學生活有價值、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整合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4):8-12.

[2]方方.對道德行為選擇影響因素的幾點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1(8):28-32.

[3]王秋艷.道德價值觀視野下大學生道德失范現象透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4].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5]楊紅英.培養道德生活主體: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內在意蘊與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12(2):100-103.

作者:李新航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