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道德教育對我國課程思政的啟示

時間:2022-11-13 03:09:56

導語:德國道德教育對我國課程思政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國道德教育對我國課程思政的啟示

摘要:德國是世界職業教育理念、理論的發祥地,其制造業在國際上不可撼動的頂尖地位和其成功的職業教育是分不開的。課程思政的實質是道德教育模式的深刻轉變,也是職業教育理念的轉變。分析德國職業教育的德育理論、德育思想、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具體情況,融入到課程思政體系之中,以期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內涵提升。

關鍵詞:德國;德育;課程思政

未來三十年,我國將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此目標的實現,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全面提升。其中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幸福是出發點也是歸宿,當今大學的狀況決定著未來30年國家和社會的狀況。我國在相關指標上要達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水平,就要求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水平和成效要與之相適應。職業教育的成功不僅要深刻專研技術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領域道德倫理的傳承與弘揚,二者的末與本的關系不可倒置,更不可忽略。

一、德國職業院校道德教育顯著特征

眾所周知,德國用不到50年的時間從二戰的廢墟中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原材料貧乏的德國能夠依賴于本國的技術人才把進口的原材料生產成更多質量更好的產品。而人才主要來自職業教育的成果,德國百分之八十的青年人是接受職業教育而走上工作崗位。而德國人蘊涵著良好職業精神和道德素養的職業倫理是其職業教育成功之處的一大體現,德國的職業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1.道德教育的目標統一而明確。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類熱愛秩序,所以人類為世界創造了規則”。德國從基本法、州法律到教育大綱、學校規則等都對學校的價值倫理教育作了明確的規定,體系完備。其高等教育法規定了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標,除了專業知識的培養,特別提到了道德教育的目標為“……能在一個自由、民主、法治的國家中具有負責任的態度?!倍聡陌头ダ麃喼輰?8歲以后的學生道德教育的目標規定得更具體“尊重人的尊嚴、自我克制、責任感、樂于負責與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懷、以及對自然和環境的責任心?!笨梢姷聡叩冉逃茏⒅氐掠繕说拿鞔_具體性。2.道德教育的內容務實而有效。在內容方面,德國吸取了納粹統治時期的教訓,特別注重高校德育中保障人的尊嚴和人權內容,而具體內容如社會公平、與人為善、崇尚慈愛和利他價值,追求自我獨立和科學理論等通過倫理學、教育學、神學、法學(與專業相關的行業法)等人文課程加以豐富。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驅、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提出職業教育要按照職業教育理論來施教,尤其要提供給學生機會,讓他們透過職業教育而獲得人文化。斯普朗格認為注重教育的實用性并不意味著排斥人文和精神教育,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引入各項職業導向內容將比較抽象的人文教育具體化。通過專業和人文的交融,可以使大學不僅成為培養人文學者的場所,而且還可以造就對社會有實際用途的專門人才。斯普朗格倡導運用德國古典文化來尋求解決社會發展中科技和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3.道德教育的形式規范而多樣。在形式上德國高校道德教育采用多渠道滲透,除了學校開設的課程來承擔德育任務,心理咨詢機構、社會團體、公共機構也圍繞上述內容和目標開展德育工作。公共機構包括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專設的政治教育中心機構和從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團體和公共機構。大眾傳播媒介也發揮著德育功能。就高校的道德教育角度,德國較為注重程序化。在學校的專業課程中滲透職業倫理或者融入科技道德教育環節。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去學習和研究。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和解答本專業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面對的倫理和道德問題。并采用“問題式”“探索式”“滲透式”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結合行業倫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應用知識形成判斷。同時,德國職業院校道德教育比較規范化,《高等教育總法》對“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等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對教與學都進行了規范。通過學術性教學和考試確保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服務等形式讓學生理解規則的意義、道德判斷的標準和公民的權利義務,提高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的能力。德國職業院校的德育形式呈現出顯著的特征是并未看到大量正式的以“道德”命名的教學科目,但道德教育的使命卻完成得比較成功。

二、課程思政的實質要義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正式開啟中國高校課程思政化改革。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過程實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索過程,涉及到思政教育的主體、內容和形式,從職業教育的角度課程思政涉及到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本質是高校道德品質的培育模式的轉變。1.宏觀視野下的課程思政。宏觀視野下的課程思政與“大思政”“三全育人”具有同樣的內涵,意在學校的管理體系、教學體系協同進行思政教育,從組織領導、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課程實施等方面整合資源、緊密配合,以實現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思政教育的目標。課程思政是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上的適當轉變,從顯性手段轉向隱性手段,使思想道德教育轉向生活化、學業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界越來越多的人研究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方式和手段以促進其教育的效果,如生活化轉向、實踐育人、人文課程(歷史、傳統文化、哲學、美學等)等育人方式。課程思政也是職業教育在觀念上的重大轉變,把道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支撐,重視對職業人才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道德普遍的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職業教育應認識到課程理性價值和工具理性價值的統一,工具理性源于科學技術對人類帶來的思維方式轉變,人類在實踐中通過確認工具和方式的效用性,而追求物的最大價值。工具理性在給人類帶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其產生的新的困惑則需要理性價值在道德層面進行理想自我的追求來解決。因而在職業教育中各學科都承載著精神塑造和價值觀教育的職能,培養學生既具有個人的小德,思想行為合乎職業倫理,具有社會公德,也具有國家、民族的大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2.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課程思政在教學載體上不再單一依賴的思政課,而是專業課程以及其他的人文課程有意識地融入塑造人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界定為顯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思政則是隱形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公共課的任務,應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共同任務,大家都要圍繞一個目標履行自己的教學職責。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應有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專業課教師在意識形態領域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一致,杜絕相反的聲音,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出現讓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打著專業課教師的名義反對思政課講師教授的內容,一正一副之間,道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就本問題而言,戰線應該拉長到中學的各科目教師,應要求各科目教師不得在課堂講與政治課內容相背離的內容。思想政治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思想道德培養上要形成合力。二是應加大力度開發專業課程涉及的人文知識,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如該專業所涉及行業中的典范人物,該行業的國際國內的發展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等,尤其重要的是該領域所牽涉到的倫理問題。從上述兩個要求出發,把道德教育、人格塑造作為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而不是簡單地傳授技術,技術會過時,重要的是讓學習者對所學專業有深入認識,在知識、情感、意志的共同作用下成為不僅會技術,還會專研、自學,進而能實現創新的現代職業人才。

三、德國職業院校德育對課程思政的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與其潤物無聲的道德教育息息相關,從其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可以對我國職業院校課程思政作以下思考。1.更具體明確的道德教育目標。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標基本上是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精神,擬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大綱中。此外各學校專業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或者規格中對思想道德教育目標進行規定?;旧鲜且該碜o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標。課程思政模式下,專業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規格應除了上述通常目標外,另行增加緊密結合專業、行業在道德品質上的培養目標,該專業所涉及的職業倫理、道德、責任、追求等應加以規定。并且應當把道德教育目標和任務明確在職業教育法之中。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對道德品質的培養目標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其中第三條“國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事業”是意識形態領域的規定。第四條“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笔顷P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相關規定。第五條“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北緫撌菍π袠I倫理、精神的相關規定,但除了“社會責任感”這幾個字,其他內容仍集中于發展的需要,而輕視了作為國家的行業專門人才在行業的道德品質上應當怎樣的問題。我國目前仍在適用的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完全沒有關于道德品質培養目標的相關規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重大缺憾。對比德國的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對道德教育目標的明確規定,我國的職業教育法應該有很大的修訂空間。2.更有的放矢的道德教育內容。職業院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必須圍繞其培養目標探尋務實的內容。對比德國職業院校的道德教育內容,我們應作以下思考。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品質的挖掘,我國古代對人本精神的重視,如“民貴、社稷次之、君輕”等,結合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讓學生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挖掘我國古代在職業行業領域精益求精,技藝達到出神入化的典范,如墨子、魯班、扁鵲、華佗等,與學生探討先人的行業精神。引導學生觀看與行業倫理、行業精神相關的影視作品,使其受到熏陶與感染。二是把紅色文化精神引入專業類德育內容,從意志、情感的角度樹立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樹立奉獻精神。三是放眼現實和世界,把國際、國內該專業的行業典范、行業精神、行業倫理、行業文化等內容引入道德教育的內容。課程思政與課程德育是一致的,在講究實用主義的職業教育中注重人文化人,注重德育效果,相當于“術”與“道”的關系,職業教育是術,人文化人是道。道為體,術為用。有道者術能長久,無道者術必落空。學術先明道,方能大成。學術若不明道,終是小器。故道為綱,術為目,綱舉目張。道為世間規律,術為規律之用,道為本,術為末,若本末倒置,則一世殆矣!從這個角度課程思政是職業教育之本,這和德國的斯普朗格、美國的杜威等職業教育家在道德教育對職業教育的作用方面的觀點是一致的。3.更具吸引力的道德教育形式。課程思政的形式應該更為多樣,更具吸引力?;趯I的道德教育,其施教者可以是專業課教師,也可以是校企合作中的企業精英。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包含準備、提示、聯想、概括、運用五大步驟。專業課中,先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領域的道德倫理問題,再對學生進行提示,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向學生概括出本領域的道德倫理,行業精神。再把相關道德倫理精神貫徹道技術學習、運用中去。讓學習者在初次涉入某專業的時候就明白該行業的“道”,在大學學習過程和進入職業生涯的過程中日漸養成良好的職業倫理精神。實訓、實習時,指導教師或者師傅也在指導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道德教育的內容。這種道德教育的學業化、職業化、生活化形式是比單一地說教更具吸引力、更具實效性的形式。課程思政的德育模式必然能給職業教育以最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汪宗田,傅安洲.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評.思想理論教育[J].2007(1).

[2]王學川.德國科技道德教育特點及對中國工程師培養的啟示.浙江科技學院學報[J].2010(5).

[3]王小飛.當代德國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選擇與定位.比較教育研究[J].2004(2).

[4]龐世俊.斯普朗格職業教育思想述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J].2009(1).

[5]顧建亞.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鑒和啟示.黑龍江高教研究[J].2008(10).

[6]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思想理論教育[J].2017(3).

[7]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歷經.中國高等教育[J].2017(4).

[8]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J].2018(1).

[9]雷通群.西洋教育史[M].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8).

[10](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倫理學與生活[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8).

作者:鐘發霞 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