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強化策略3篇
時間:2022-04-11 09:22:27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強化策略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人才流動逐步市場化,面對新形勢,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對于培養、塑造一支政治優良、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推進高校健康持續發展和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1.師德是個大問題。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問題說到底是一個人格人品和價值觀問題。既是一個人的個人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師德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長遠問題。影響校風、教風、學風,影響教育效果,影響學生心靈,影響教師形象,影響學校和教育事業發展。
2.目前高校師德存在諸多問題。師德建設是教師素質建設一個重要方面??偟目锤咝5乃枷氲赖聽顩r主流是好的,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崇尚事業,認真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但其問題也令人擔憂:不重視理論學習,理想信念不堅定,在崗不敬業,教書不育人,言行不檢點,為人不師表等??陀^地說,師德危機是存在的。在思想政治方面:政治觀念不強,對理論學習忽視和淡漠,甚至認為只要能致富,哪個黨派領導都可以,多黨制也可以試一試。課堂上更把握不好分寸,給學生錯誤導向,導致不好的負面影響。在愛崗敬業方面:部分人對教師職業的崇高性認識不夠,缺乏敬重感、缺乏興趣熱情,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備課不認真,上課沒激情,輔導不用心,得過且過,敷衍了事。有的熱衷于為社會服務,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第二職業,搞形形色色的創收。在對待學生方面:有的不尊重學生人格,諷刺挖苦甚至體罰,忽視淡漠對學生的關愛,學生反應在高校找不到中小學時教師關心學生的影子。在教書育人方面:有的把教書與育人分開來,每天只“授業”,忽視“傳道”、“解惑”,認為育人是輔導員和領導們的“專干”。在為人師表方面:有的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上課遲到,提前下課,作業不批改等。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分場合、不顧身份,在課堂上穿奇裝異服,信口開河;有的憑借考試、學生入黨、研究生錄取等收受學生錢物。在團結協作方面:一些教師缺乏團隊精神,存在著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動輒鬧個人情緒,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較差,片面夸大個人的作用和利益,文人相輕的現象也是時有出現。在嚴謹治學方面:有的明顯缺乏上進心及進取心,缺乏勤奮好學鉆研的精神,在教學上簡單應敷,不求講好,只求無錯。在學術研究中缺乏創新開拓精神,有的弄虛作假、粗制濫造,甚至剽竊他人成果。對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分配不公及待遇上的差別造成教師心態的不平衡;內部管理的松散使教師缺乏一般壓力與動力;價值導向的偏差造成教師觀念的失衡;同時,教師本身的素質也直接影響到師德的表現。
3.師德建設是國家、民族、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需要。高尚的師德是教師這個特殊職業的內在要求。合格的高校教師不僅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心理素質、良好的同事關系和師生關系。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個人意義上的品德問題,而且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它關系到千百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每個學校的興衰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未來,更關系到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正所謂“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
二、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師德內容比較寬泛:真于愛生見師德;勤于學習見師德;勇于創新見師德;甘于清貧見師德;樂于唯美見師德;長于溝通見師德等等。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對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方面的綜合。三、師德建設的主要途徑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化、系統化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踏實工作的基礎上注意創新,注重實效。
1.重視理論學習,樹立理想信念。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高等教育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有關法律法規,提高教師對師德認識和重視;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自覺樹立高尚師德:確立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從事教育工作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主動探索教育、教學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2.加強師德規范,注重教育引導。一方面通過建章立制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規章制度和理論體系,用這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來規范教師行為。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導教師,學校要有計劃組織教師學習,尤其青年教師要嚴把入口關,并按照德才兼備原則嚴格考核和選拔后,同時進行嚴格崗前培訓。定期舉辦培訓、講座、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以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專業技術素養。同時,利用各種傳媒加大宣傳身邊德育標兵、優秀教師、三育人楷模的事跡,引領和帶動教師講師德、作師表。
3.完善規章制度,強化常規管理。健全學校日常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充分發揮學校常規管理職能,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遵循科學的教育管理原則、教學規律,改進、完善行政管理過程,形成科學有效的學校管理常規。用規范化、制度化的學校管理常規去嚴格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有規可循、有章可依。
4.提倡尊師重教,營造良好氛圍。國家規定的每年9月10日教師節、三年一次全國性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表彰獎勵師德標兵及提高教師工資待遇等的舉措都昭示政府重視教育、尊重教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全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尊師重教大環境。高校也應充分利用學校每年教師節的評優評先、科研表彰大會等活動表彰獎勵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利用召開教書育人交流會、師德標兵報告會及校園網、校報、宣傳欄等媒體廣泛宣傳先進典型事跡,弘揚和倡導人民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高尚師德,在校園上下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5.建立評估體系,健全獎懲機制。建立和健全有關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培養、監督、評價、考核、激勵、獎懲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把短期考核(年度考核)和長期動態考核相結合,把行政管理部門的考核和學生為主的考核相結合,確保師德考核的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學校把考核、評價等的結果與教師評職聘任、評獎晉升、出國進修等事項直接掛鉤。對評選出的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等給予重獎,對嚴重違反師德的人和事加以曝光,并實行一票否決制。
6.強化自律意識,提高自身修養。師德需要培養,需要養成,需要每位教師的主動參與,因此,教師必須增強實施“師德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人人參與“師德建設”的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按照師德原則和要求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同時,在實踐的進程中,使師德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互動互補,從外在的行為規范逐步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要求,養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和責任意識,從而不斷提高道德素質和水平。師德建設永無止境。隨著國內外、校內外各種環境因素的發展變化,師德建設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師德建設是我國高校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常抓不懈。
作者:杜敏工作單位:大連大學
第二篇
一、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目標定位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廣大高校教師要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強師德建設,弘揚優良教風,提高業務水平,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p>
(一)立德樹人,存仁愛之心
教師首要的職業道德要求就是心存仁愛、教書育人,即在培養教育學生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該如何做人。而實現教書育人這一目標的前提首先是教師要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在立身行事上起到榜樣作用,這樣才能做到潛移默化。關愛學生是教書育人的起點,是師德建設的理想目標。我國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有句名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币粋€不熱愛教育的教師絕對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個不關愛學生的教師也不配做一名教師。熱愛教育關愛學生是師德建設的核心,熱愛教育,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是搞好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師德最集中的體現;關愛學生是搞好教育的基礎,是師德最具體的表現。[2]
(二)淡泊名利,存公正之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腐朽思想侵蝕了部分教師的頭腦,他們過于看重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難以將身心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不少教師因此而失去了作為教師最起碼的道德和尊嚴,嚴重損害了教師在學生和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因此,教師只有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清正廉潔,公正無私,誠實守信,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才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自覺地接受教育;教師只有淡泊名利,秉持公平正義,才能在學生中樹立權威,才能使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展開。
(三)以生為本,存寬厚之心
“以生為本”,是以人為本在師德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它要求廣大教師要始終以服務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怎樣培養學生”當成工作的第一要務。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師生之間發生沖突的事件層出不窮,如2008年發生在中國政法大學的“楊帆門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為何本來應該“親如父子”的師生關系會變得如此冷漠,這不得不讓人深思。筆者認為,高校教師無論是在課堂內外,都應該言行謹慎,時刻作出表率,避免與學生發生矛盾;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課外生活。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懷有一顆寬厚仁慈的心,循循善誘,主動和學生做朋友,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建設和諧教育。
(四)嚴謹篤學,存敬業之心
《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钡行┙處焹H僅將教師這個職業當成自身謀生的手段,對教書育人缺乏積極熱情的態度,沒有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課堂教學敷衍了事,對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不能做到正確的解答和引導,更有甚者,很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二職業上,不安于本職工作,影響了教學質量。在學術科研上不夠嚴謹,學術腐敗與造假現象嚴重。高校在師德建設中,應時刻告誡廣大教師要嚴謹治學、愛崗敬業,堅決抵制在崗不愛崗的心態,懷著敬業之心,正確對待人民的教育事業。
(五)勇于創新,存進取之心
這是一個高等教育競爭尤為激烈的時代,這種競爭不僅表現為國內各高等院校之間對生源與教育質量的競爭,也表現為國內與世界各國之間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的競爭。當今世界各國都將高等教育的發展作為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的主要手段??梢哉f國家之強弱取決于人才,人才之優劣取決于教育,教育之興衰取決于教師。高校教師要在繼承傳統師德精華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適應時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勇于創新,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科研水平,不斷適應高等教育的新形勢,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二、將純潔性教育納入高校師德建設
(一)將純潔性教育納入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純潔性教育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開展的一次提高黨的戰斗力、加強作風建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活動。同志在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全黨都要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高度,從應對新形勢下黨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出發,充分認識保持黨的純潔性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各項工作?!碑斍案咝=處熽犖橹?,黨員教師已經成為主體,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在廣大黨員教師中開展純潔性教育活動,是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應有之義和迫切需要,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進一步實現教師服務教育,促進教師隊伍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純潔性教育活動與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具有內在聯系,將純潔性教育納入高校師德建設內容,就是要純化教師的心靈,使之永遠保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將純潔性教育納入高校師德建設的可行性
純潔性教育與高校師德建設存在區別,比如從參與主體上看,純潔性教育主要是在黨員教師中開展,而師德建設是針對全體教師;從內容上看,純潔性教育主要是針對黨員教師中出現的不良思想而進行的主題教育活動,以增強黨員教師的政治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內容,而師德建設是我國傳統師德修養在新時期的發展,以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水平為主要內容。同時,二者也存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首先,在當前高校教師隊伍中,加入黨組織的教師人數過半,因此無論是開展純潔性教育還是進行師德建設,在主體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目前各高校黨組織正在認真貫徹黨中央的有關精神,在黨員教師隊伍中開展純潔性教育活動。其次,純潔性教育與師德建設都是當前中國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不同領域的反應,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追求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實現社會和諧進步。最后,高校進行純潔性教育活動與師德建設在主旨、評判標準、政策方面都有顯著的一致性,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通過宣傳、引導、示范等具體措施。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教師隊伍中開展純潔性教育是新時期對高校師德建設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因而將這一活動納入師德建設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三、建立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一)完善崗位設置,加強師德建設
為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實現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2006年原國家人事部出臺了《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國人部發[2006]7號)。目前各高校崗位設置工作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筆者認為,高校應該以崗位設置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在制定崗位設置具體實施辦法時,應將師德標準納入崗位職責;在制定具體職責時,應該明確將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置于崗位職責首位;在制定具體條件時,應將師德評價優劣作為是否聘任的條件;在制定考核辦法時,應嚴格執行“師德一票否決制”。
(二)健全規范立法,創造制度環境
各高校應該針對師德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符合校情的規章制度,使師德建設有章可循,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制定了關于師德建設的規范辦法,比如2001年天津大學率先在全國高校制定了《天津大學師德(干部、后勤員工職業道德)規范》,《天津大學師德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北京化工大學2005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將有關師德建設的文件匯編成《北京化工大學師德建設手冊》,這表明高校已經開始注重師德建設制度規范的建設。但各高校制定的有關規范制度還流于表面,過于粗糙,執行力度欠缺,而且目前我國尚沒有專門針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立法,為了強化師德建設的嚴肅性和有效性,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教育法律規范,提高師德建設的權威性。各高校應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細化,明確師德建設的具體目標,建立具體的師德評價體系,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
(三)強化監督機制,實現外部制約
當教師無法自我約束職業行為時,就需要外部監督機制的制約,師德問題之所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教師職業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因此高校師德建設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機制。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有如下幾點思考:1.學??沙闪⒔處煄煹略u價監督委員會,其成員由學校紀檢部門、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組成,委員會設立投訴電話并實行接待日制度,定期對教師師德進行評價;2.把學生評教工作落到實處,發揮廣大學生對教師職業的監督評價作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最直觀的評價,可通過發放師德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相關信息,作為對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重要參考;3.落實懲罰措施,對于發現師德方面存在問題的教師要給予批評警告,對于違背職業道德的不良行為要給予懲處,對于那些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教師要堅決調離教師崗位或辭退,只有這樣監督機制才能真正發揮實效。
(四)建立激勵機制,彰顯人文關懷
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渴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而這種心理需要正是學校加強師德建設強大的內在動力。[3]高校應該努力為教師實現人生價值創造和諧優質的文化環境,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應該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高校一方面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物質待遇,除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之外,更應彰顯人文關懷,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激發他們的歸屬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將他們的個人成長與成就同實現學校發展總體目標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要創造“兼容并包、自由和諧”的學術氛圍。高校要在營造和諧寬松的政策體制環境之外,注重創造兼容并包、相互尊重的和諧氛圍,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空間,使廣大教師得以充分張揚個性,以更鮮明的姿態投入到人民教育事業中。
作者:郭號林工作單位:天津美術學院
第三篇
一、新時期師德的科學內涵
師德是一個亙古的話題,我國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無不倡導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除“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外,更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師德觀。傳統意義上的師德內涵包含著教書育人,即指教師的主要工作分為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從教書方面講,就是教師傳授知識;從育人方面講,就是教師培養學生成才。在新的歷史時期,古代師德的精髓應予以繼承和發揚。不同的時代對師德要求不盡相同。而在各領域職業道德中,師德作為教育領域的職業道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師德也必然富有新的內涵。當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信息時代職場觀念的影響,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無不對師德提出新的挑戰。時代在變,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著變化。教書育人,育人是根本,是教育的核心,教書只是一種工作形式,是達到育人的一種手段。育人不僅僅靠教師的博學多才,靠課堂知識的傳授,更需要教師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這是因為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工作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在于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品德。中外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道德人格力量,教師的人格與魅力大小高度相關。人格魅力源于何處?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來自于教師的良心,教師要有一顆育人的良心才能安心在崗位上勤奮敬業、無私奉獻;其次,人格魅力來自于淵博的學識和對事業的忠誠,教師不僅需要把教書當作謀生的手段,更要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并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教師的人格魅力還來自善良和慈愛,來自于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正直去構筑學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因此,時代的發展賦予師德以新的內涵,即教師應該是具有人格力量和淵博學識雙重魅力的人。
二、加強新時期師德的建設
青年學生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他們在步入大學校園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在關鍵的定型階段,由于他們的自主分析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加之,青春的好奇和對新環境的新鮮感,使之很容易去接受新鮮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此時若沒有正確的教育導向,極易被社會中各種非正向思想影響,從而導致社會生活價值取向紊亂,道德意識弱化,對傳統教育產生質疑和反感。青年學生如果長期得不到正向引導,負面影響很容易侵蝕他們的個性,造成心理上的危機,久而久之,這種危機就會以心理疾病、學習成績下降、行為另類等形式表現出來,如通宵上網、行為不檢點、攀比消費甚至盜竊等都是這一問題的體現。如果學校教育不能占據學生的主要思想陣地,那么就必然會由外來形形色色的思想來占領。學校學生的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教師可以說是學生最鮮活的范本和最直接的“鏡子”,教師的言行將或多或少地滲入學生的心田,因而師生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塑造和被塑造的關系。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高,學生易學到真知;教師的品行、師德高,身體力行對學生的影響勝過說教,恰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師德建設之所以及其重要,是因為師德建設不僅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而且師德建設也是“以德治國”“以德治?!钡幕A,更是轉變社會風氣的需要。教師道德對整個社會道德具有輻射效應,它不僅影響一所學校的風氣,而且影響到社會的風氣。高校教師的道德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培養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學生來影響社會的道德風氣,這也是教師道德的重要作用所在。教師通過自己的道德教育和影響,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道德水準的個體,這些個體的道德水平如何,必然影響著社會的道德風氣。此外,對于高校來說,要在學校形成一股良好的道德風氣,最主要的還是需要依靠教師。教師以身作則、以德育人,是培養品德優良學生的前提和基礎,而師生雙方道德共建,又是以德治校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高校道德建設實現“以德治校”的源頭性工程,是實現“以德治?!钡年P鍵環節,同時又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一環。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然而無論有什么樣的變化,其變化的只是做人的具體要求,而學會做人是不變的。學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師德建設是關鍵。教育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壞取決于師德的水平;沒有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學校就不可能成為道德教育的基地。
三、新時期高校師德的現狀分析
(一)新時期高校師德的主流是勤勉敬業
長期以來,廣大高校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在高校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好的,他們的學歷層次高、知識視野廣、思維活躍,多數人能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樂于教書育人,能夠為人師表,為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才嘔心瀝血。達到了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甚至也涌現出了不少專業過硬、教學一流。德藝雙馨的優秀教師”,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大學中文系孟二冬教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主動要求支教,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最后一節課,倒在講臺上。在他49歲的短暫生命中,詮釋了教師職業的深刻內涵。在當下這個充斥著各種誘惑的時代,這位普通的人民教師譜寫出了感人至深的華美樂章。西南財經大學張樹民老師為提升教學水平給學生上好課,勤奮鉆研,廢寢忘食,過度透支自己的身體,最后累到在教學崗位上,去世時年僅36歲。還有許許多多戰斗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他們甘為人梯,教書育人,全身心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受到學生尊敬和愛戴。
(二)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洶涌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曾經被人們稱之為“最后一片凈土”的教育界,如今也出現了種種問題,一些教師“流露出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的復雜情感,交織著向往、困惑和迷惘的矛盾情緒”。在各種利益的誘惑下,一些教師喪失自我,喪失職業道德,體現在敬業精神不強、職業態度不端正、職業良心有所欠缺、職業理想不明確、職業紀律有所渙散、職業作風有所滑坡;教學工作投入不夠,熱衷課外“走穴”;為人師表意識弱化,不注重自身言行;育人意識淡薄,沒有意識到教書育人的重要;對學生缺乏愛心,缺少責任心;價值觀念失衡,名利思想嚴重,隨波逐流,有時甚至喪失做人的基本準則,將社會不良風氣帶入學校,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新時期高校師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縱觀新時期高校師德缺失的現象,其問題的產生既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個人的內在因素。就環境而言,高校師德問題是職業道德約束機制缺失與教師面對的社會壓力、工作壓力增大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個人角度講,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理想迷失、不能抵御外界誘惑、自律意識弱化的結果。首先,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難免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市場經濟帶來了教師價值觀念的沖突;其次,受高校制度建設滯后的影響,體現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平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未得到充分的調動;再次,由于工作壓力大、個人心理素質較弱使教師心理失衡;最后,傳統師德教育提倡教師無私奉獻,而教師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教師的經濟壓力較大、科研任務較重、晉遷困難等等。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和各種壓力,高校教師該何去何從,是繼續保持不為一斗米折腰的清高品質“兩耳不聞窗外事”,還是隨波逐流、物質至上,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復雜問題。
四、對新時期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幾點思考
“師德是一個歷史性、發展性的概念,在社會轉型的當下社會,師德也處于嬗變之中?!薄皫煹卤仨毰c時俱進,必須有新鮮的血液輸入,否則,它將會失去生命力,也無法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备咝S嗽谛聲r期必須認真思考師德建設的問題。教師是學生道德學習的重要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響到學生的人格發展。大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受各種教育因素影響,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人格。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教師道德建設,有利于整個教師隊伍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凈化學校的道德環境,從而有利于發揮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影響,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高尚的師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書,對學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深遠的。教師的道德人格以知識、情感、意志和信念作用于學生的心靈,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塑造學生的品德、個性、人格,影響其一生。在新的時期,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最重要的方面在于探索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第一,構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規范教師的職業行為。構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是高校師德建設的基礎工作。師德標準立足于規范行為、主流引導,高校應依據國家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做出科學的總結概括,同時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把一般師德標準具體化,從而建立和完善提高教師道德素質的規章制度,制定更貼近學校實際、接近教師的道德水平、具體而細致,便于評定和考核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該從傳統的宏觀層面,走向可操作的微觀層面。第二,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導向機制。長期以來關于師德問題的導向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大學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商業化傾向,教育產業化對師德建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一些高校為提升辦學實力或者獲取經濟利益,單方面的追逐學術研究、科研成果,忽略了師德建設和教師素質的提升。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和整體素質,在高校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策導向。為推動師德建設,學校政策導向的重點在于通過深化教學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把師德擺在首要地位,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形成有利于教書育人的制度環境和良好氛圍。在教師資格認定、注冊和職稱評聘中實行職業道德一票否決制,充分體現正確的政策導向。第三,要建立科學的師德評價機制和有力的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是提高教師師德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2013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師德紅線”的問題,師德評價已經成為當前師德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教師總體及個別的道德現狀應進行經常的、及時的評價,也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發現這一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評價的結果與任職的基本條件掛鉤,又強化了提高道德素質的導向作用。因此,師德建設對師德修養起著極為重要的指揮棒和調節器作用。建立積極科學的師德評價機制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在師德評價方面比較欠缺。開展師德評價,要避免流于形式。當前高校開展師德評價中應重點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師德評價標準,二是師德評價方式,三是師德評價結果的功用。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科學地規范和引導教師道德行為,促進師德建設。師德建設還應引入激勵機制,為師德修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增強內在動力。要弘揚偉大師德,褒揚先進、崇尚進步、追求卓越,在成就教育事業中體現個人價值。同時,對違反師德的行為,要視具體情況給予懲戒和處罰。通過懲處、鞭笞后進,促進教師師德不斷提升。第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師德建設在促進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要創造條件解決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人待遇。只要求教師“無私奉獻”、而不考慮教師的切身利益是不符合實際。只有充分肯定教師勞動的作用,確立教師職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優越地位,才會激發和保護他們敬業、樂業和愛業的精神,使之認同和遵守該職業所要求具備的職業道德。因此,切實落實《教師法》,大力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和社會地位,讓全社會“尊師重教”,真正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師德建設的首要方面。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教師唯有高尚的師德才能為學生所敬仰,才能為學生做出表率,才能為學生正確導航,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高校肩負著這一重要的神圣使命。在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的過程中,師德建設是關鍵因素,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敗。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整體素質,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
作者:彭智平張曉丹王繼翔工作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 上一篇:農業局述德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黨風與師德建設互促發展路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