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人學范式轉換取向探究
時間:2022-05-26 03:39:19
導語:思政教育人學范式轉換取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在當時排除了人們的私心雜念,統一了人們的思想,以最快捷有利的方式配合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是,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和社會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人需求和長期發展?,F代社會中,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大學生在生存、發展、享受等方面的要求逐漸增多,而抗戰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延續了下來,沒能及時進行調整,以至于難以被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所接受。舊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迫切的要求被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所取代。在任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功能都不會消失,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維護現有政權始終是其不變的使命。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我們需要兼顧好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只有如此,才能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如既往的得到人們的真心擁護和配合。馬克思主義人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它不僅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也兼顧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功能,以全新的視角和高度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科學合理地處理了社會需求與個人需要之間的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成為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F代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斷趨于多樣化、人性化,這不是歷史的倒退,相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新趨勢的。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體化、平等化
受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在我國各個領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發揚。這種傾向追求集體利益的中心地位,集體利益絕對優先的單向度思維,為了實現集體利益,達到集體期望的目標,個人利益在一定范圍內被弱化,甚至限制。這個情況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上,特別是反映在大學生身上,便是將大學生抽象化了,大學生被動的變成了“大寫的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它統一了大學生的思想,凝聚了大學生的力量,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建設熱情和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能力,歷史上還曾一度出現了大學生上山下鄉,開發大西部等熱潮,可見,大學生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開始充斥大學生的生活,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覺醒,獨立意識顯著增強,這個時候本應該及時的調整那種忽視,甚至限制大學生個體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是,由于行動的滯后性,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功能理解的薄弱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社會成為了一門不能夠全面反映大學生所思所想的、脫離大學生現實生活的純理論課??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哲學范式在現代社會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馬克思主義人學中是有“個人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必忌諱個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范式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在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過程中,大膽弘揚“小寫的人”,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體化,克服了社會哲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過程中蜻蜓點水的尷尬。在現代社會中,只有人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對癥下藥,才能供人所需,救人所急,才能最終從小處著手,解決社會上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道德隱患,擺脫大而空洞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平等性。這里所說的平等不是社會地位的平等,而是雙方發言地位平等,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夠及時的搜集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才能夠對癥下藥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最終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性和實效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生活化、靈活化
“工具理性是人們在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形成的基本文化理念,它追求的是人對于自然而言的中心地位、物質需求滿足的絕對優先、效率至上的單向度思維?!盵1]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拓展了人的認識能力、生存能力,給人類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的飛速發展。但是,它在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過程中,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益陷入工具理性崇拜、單純知識崇拜的誤區。例如,近年來,大學生道德缺失現象頻發,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課時數,“對癥下藥”、一板一眼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認為知識是萬能的,希望通過課堂教學達到社會所期望的狀態。風頭一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便又被脫離生活實際的高深課程所充斥。例如:自然辯證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等。作者并不否認這些知識的偉大時代價值,但是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有所區分、有所側重,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大部分理工科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些高深的知識,也無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武器,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形式教育。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和知識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而言的,“它強調應充分認識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可忽視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根基這一本體性的規定。”[2]要想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現實生命力和有效性,就要破除單純的知識崇拜,讓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靈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滲透化、互動化以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及時、明顯的社會影響,社會需要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便去抓什么,這種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在政治課上集中講授相關內容為主要形式,短時間內效果明顯,但是,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嚴重的滯后性和明顯的灌輸性。一方面只能對已經發生的問題進行彌補,盡量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減少損失;另一方面,灌輸忽略了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等的需求,往往難以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效果不理想。除了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關鍵的是要改變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輸為主要特征。列寧曾經在《怎么辦》中解釋了灌輸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通過灌輸,教師有效整合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的關系,完整準確地傳達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知識結構朝著有利于社會和集體利益的方向發展,這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同時,杜威曾經指出,思想道德從受本能沖動的支配到“服從最機械的標準”本身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發展過程,灌輸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經階段,由于歷史的巨大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方法在短時間內也不會消失。但是,灌輸本身就蘊含著自我否定的因素。它內在的包含著強制性和封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被動的接受一些特定的準則和信條,排斥其他與其相左的準則和信條,期間伴隨著對不順從學生的懲罰和對順從學生的獎勵,大學生成了社會的“美德袋”,教師與大學生的關系演變成了垂直關系、單向傳輸關系,師生關系蛻變成了純粹的主客體關系,或者說是權威與服從的關系。教師的這種權威地位造成了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目的的實現,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忽略了大學生的個體需求和興趣,忽略了大學生個性品德的積極主動的可持續建構,偏離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所以迫切需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轉型,由短時間的攻關轉向循序漸進的日常滲透,由灌輸走向互動。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法是社會的、歷史的。存在即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法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有其積極的時代意義和價值,由于歷史的巨大慣性,它還會繼續向前發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法不能夠單獨成立,它必須在教師和學生互動合作的前提下,在滲透式教育方法的陪護下才能夠成立。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求的同時滿足,真正體現“人是目的”,否則,它將很快被社會淘汰。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多元文化充斥大學生的生活,加上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大學生獨立意識的覺醒,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哲學范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時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進行人學轉換迫在眉睫。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化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把握時代的潮流,抓住發展的契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科學進行。希望社會各界可以共同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獻計獻策。
作者:董秀玲趙安民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 上一篇:學生思想政治現況調研
- 下一篇:社會交往對人們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