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時間:2022-05-26 03:41:54
導語:社會交往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先,沉溺于虛擬交往可以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遠。虛擬交往的吸引力主要來自于人的虛擬本能,虛擬就等于承認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的意義和真實性。面對網絡上不停涌現的新社區、新網友,人并不甘于長久地局限于固定的網絡空間中,于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網友越來越多,可交情卻越來越淺。這種沉溺與匆忙共存的交往所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現實人際關系的弱化。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對交往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就變得微乎其微。不僅“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并且對自己進行一定的偽裝已經成了虛擬交往主體的必備技能。在虛擬社區中陌生人之間的接觸,各種謊言、欺騙和不負責任的消息幾乎成了虛擬交往中的一種常態。過度沉溺于虛擬世界會脫離于現實生活,執著于虛擬交往的人也許因某一方面的共同興趣形成網絡族,卻與近在咫尺的親友之間產生了鴻溝,造成了現實人際關系的冷漠和心靈的隔閡。其次,虛擬交往容易造成人們道德失范。人類社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由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道德標準組成的主體行為規范。在現實的交往行為中人們都要遵從誠實、守信、真誠等潛在規則并遵循相應的交往禮儀和道德規范,否則不僅會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更難以在現實交往中獲得成功。但在網絡交往中,不同的民族宗教國家地區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層次的或腐朽落后的道德意識、或先進的道德規范并存于網上,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了各種可能,但卻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網絡犯罪是網絡道德失范的極端表現,它具有高智能性、極大的隱蔽性和極強的社會危害性,同時,由于規范網絡行為的網絡法規還很不完善,一個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的人在虛擬交往中是否有必要繼續遵守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原則,就沒有了監督和約束,人們在思想上更不會加以重視。第三,虛擬交往有可能破壞人們思想的穩定性。網絡互動與交往的虛擬性,逐步改變了人們的交往和工作方式,增大了人們思想的波動性。在接受信息方面,人們面對互聯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許多人來不及理性思考或判斷,就已經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人們的思想長期浸漬在雜亂的信息當中,人們的興趣點和注意力會被信息的新奇特所吸引,如果這些信息是不道德或不科學的,那勢必侵蝕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人們思想的穩定性,甚至使人們的政治意識、階級意識和民族意識淡化。
交往全球化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提高了人們的文化品位,西方文化中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民族觀念、科學觀念以及解放思想、尊重個性等觀念突破了東方傳統文化的框架,而東方傳統文化在西方世界散發出的魅力,則體現為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在交往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們形成了維護人類共同利益、追求人類共同道德價值、促進人類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全球意識。但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的不確定性或不穩定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經濟全球化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與融合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政治單極化與多極化的沖突,引起了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矛盾。首先,交往全球化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復雜化。全球化促進了個人與整個世界的互動關系。個體已經開始跨越群體的中介,直接地和整個世界的人們發生著聯系。特別在網絡世界中,個體的能力、個體的主體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力增強、局部事件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力增強。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中也包含著不利于人類發展的問題,個體的行為使群體遭受的危害加大,并且難以預知。而且,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中,個人發展的不確定性、偶然性增強了,人們的命運似乎“很不穩定”,似乎有瞬息萬變之感,也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其次,西方意識形態的擴張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擊。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社會憑借其在社會物質層面、國際制度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的強勢地位,在推進資本擴張的同時,也加強了文化的擴張和意識形態的滲透。隨著全球化交往的深入,一些西方的社會制度、文化理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在不知不覺中侵入我們的大腦,正在無聲地消解和融化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基礎,改變和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動搖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西方自由化浪潮正蔓延全球,其中最具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思想更是無孔不入。它通過“非意識形態化”的偽裝,推行政治全球化,排斥其他意識形態。其主要形式就是鼓勵人們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煽動人們追求現實當中的絕對自由和反政府、無政府的情緒,引發人們發泄對社會政治、民主和法制的不滿,進而反對現實的政治制度。這些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第三,全球化交往引發人際交往的不真實感和不安全感。經濟全球化時代也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將人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世界,其負面結果則是人生活在一個廣闊無邊“全球社會”中,人們只是借助于抽象的數字、符號建立起各種社會聯系,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與這個現實世界的真實聯系,導致人的抽象化。而且,信息的變動性,人際交往的間接性也將使人們體驗到新事物的強烈易逝性和瞬間性,從而進一步衍生為對人和社會的不真實感和不安全感,歷史感隨之淡漠或消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離化,情感逐步淡漠。
交往功利化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思想與物質利益緊密相關,思想的變動反應了物質利益關系的變動,物質關系的變動也決定了思想的內容。縱觀當今社會變遷,公平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對于人類的社會交往影響頗深,但公平競爭背后的原動力乃是理性的功利主義原則。我們在肯定市場的同時,也應當看到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功利原則對人們社會生活領域的影響。由于財富分配趨同到貧富懸殊的程度使人們物質交往基礎大為不同。這就導致人們在擴大交往和聯系范圍的同時,造成了利己性的物化社會關系的擴散,這種利己的物化關系是支配人、控制人和統治人的強大力量。造成這種關系的最大影響就是普遍的價值沖突,這種沖突激蕩著人們的思想,導致價值判斷和選擇的迷茫以及價值行為的沖突。首先,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追求被烙上物質的印記。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人們加大了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似乎為了商品而生活。來自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盛行,它鼓勵人們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為了掙錢而拼搏。“我思故我在”變成了“我消費故我在”,生活的意義被遮蔽,奢侈與虛榮之心占據了人們的整個心靈。人性的豐富內涵、思想精髓以及精神價值消融在對物質的片面追求之中,遺忘了人自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超越,完全將人性的整體性“片面物質化”,把人實體化、簡單化、功利化。人們在忙于滿足物欲之時,強烈的孤獨感、虛無感、荒謬感也悄然而至,造成信仰危機。其次,人們的利益觀隨著物質交往的加深而異化?!啊瘛瘡囊婚_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1](P81)一方面,單純的交往功利化凸顯。一些人的利益觀受資產階級思想觀念的影響,形成了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利益觀,甚至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落后觀念處世;一些人唯物質利益是從,見錢辦事、見錢眼開,成為拜金主義的奴隸;一些人公飽私囊、損公肥私、貪污腐化,道德滑坡嚴重。另一方面,利益觀念的評判標準也日趨多樣。在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一味強調大公無私是不現實的,因為不同的人,其思想觀念是有層次差別的,精神激勵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的身上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單純強調以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公共利益的評判標準有失偏頗。第三,市場功利原則滲透到教育領域。市場導向和功利主義思維滲透到教育領域,打破了大學校園的“象牙塔”地位。市場原則不僅被運用到校際、校內之間的科研、經費、人才、師資、資源等的競爭上,而且被廣泛當作價值原則貫穿到學科設置、專業方向和人才培養上。形式主義、浮躁之風、學術腐敗日益盛行,師生關系出現異化,精神激勵日益失效,物質激勵覺得理所當然。一定程度上,教育顯得很“沉不住氣”,越來越追求“短平快”的效益模式。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育人表面上很重視,實際上卻往往淪為例行公事。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交往的變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偏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辯由來已久,目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本位”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種是促進個人自身完善、提升個人生存價值的“個人本位”思想政治教育?!吧鐣疚弧闭搹娬{社會的需要、規范,主張教育應促使個人的社會化。任何社會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延續和繁榮,都需要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及發展做出一定的規范,使他們對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產生根本上的認同。但它過分強調了“社會化”的成分,將個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隔離開來,主張社會化不是個性化統一的社會化,而是非個性化的社會化。強調個人對社會的依賴,忽視了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個人。而“個人本位”論則強調個人的需要、興趣,主張教育應促使人的個性化。社會的進步與繁榮,有賴于每個社會成員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主要強調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的發展,就是要使人獲得和強化人內在的思想品德,使人適應社會發展以及人的自我提高和全面發展的需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人不斷獲得思想品質自我超越和創新的能力,反對社會對個人的束縛,強調個人自由權利的至高無上。然而它卻將人視為脫離了社會實踐的、抽象化的人,忽視了社會對人發展的條件性。這兩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論,都有各自合理的一面,但在個人與社會、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上,都弱化了人的交往性。人和社會的關系中,人是具有能動性的,人通過自身的受動與能動的有機結合,增進人與人的交往、人與社會的雙向互動。交往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雙向互動搭建了“橋梁”。人既需要社會化,也需要個性化,既必須社會化,也必然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要設定為以普遍交往為基礎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和培養人成為思想品德自我發展的主體,使人能夠適應與超越社會環境,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失隨著交往方式的日趨多樣、交往范圍的全球化不斷進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以及差異性日益增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與其他國家民眾的交往更加頻繁,網絡的逐漸普及使人們的交往無國界之分,個人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這些交往新特征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學習和借鑒帶來更多機遇,但也帶來很多問題,如個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出了新的挑戰,以政治理論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現實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發展的需求。一方面,教育內容不能滿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交往的需要。在社會發展中,如果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出現,符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規律和心理預期,那么針對這個要求的教育內容就要及時創造出來,但是教育內容的形成與創造具有滯后性,遠不能滿足教育者的需求。同時,目前關于交往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對生硬,學理性較強,不夠通俗易懂,受教育者依靠現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很難理解和消化這些教育內容。相反有些內容又過于簡單,或者內容千篇一律無效重復,也滿足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由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儲備、理論水平、思維方式、認識能力等自身素質的差異,還不能完全認同與適應思想政治教育關于社會交往的相關理論與內容。同時,受教育者因為教育者采取的教育內容存在錯誤,或者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質認知存在偏差,也會導致教育的失敗。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適度引導。這種引導不僅體現在施教過程中,也體現在教育目標定位與個人價值取向上。在施教過程中,我們倡導的是雙向互動教育,但在以往的教育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單向”的教育引導模式,如上級教育下級、干部教育群眾、老師教育學生等,雖然教育者相對于受教育者,在經驗閱歷、認知層次、理性把握上占有優勢,但這種引導方式往往被教育者自身的“放任”所破壞,如一些領導干部一面講廉潔奉公,一面貪污腐化;一些長輩教育晚輩要誠實守信,一面又做著違法亂紀的事情;一些教師一面要求學生奮斗進取,一面又在不務正業等等。這些缺乏自律的表現造成的“言行不一”,極大地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人們道德觀弱化、是非觀模糊。同時我們的道德教育長期存在著以政府等職能部門為主導的“政治教育”引導模式,雖然政府等職能部門對于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強化作用,但是道德觀的確立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和學校的潛移默化,是人們個體內化和自愿實踐的過程。如果我們將道德要求與政治要求相提并論,將思想政治教育變成“政治教育”,那么勢必將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與厭倦情緒,也降低了“政治”的層次,抹殺了道德的地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者,從“道德層次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在引導人們接受教育的時候,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和道德認知水平的不同,來區分教育引導的層次,如我們對黨員干部要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當人們公仆,要講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原則,要講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率先垂范、無私奉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理想教育層次;同時對于普通大眾要講公民道德規范、講職業道德、講家庭美德、講“八榮八恥”、講核心價值觀,就是要通過基本的、具體的、現實的教育內容來引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但是現實當中的一些“小學講共產主義、中學講愛國主義、大學講文明禮貌”、“領導干部講尊老愛幼、講倫理道德”等怪現象,確實凸顯了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出現了問題。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交往對人的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性,不能從交往活動層面科學把握人的社會本質及其發展,把教育理解為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被扭曲了。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現實關系與相互尊重、互為依托的理想狀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既影響了受教育者的發展與進步,也影響了教育者的職業觀念與價值取向,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盡如意,使得本應充滿人性魅力、促進人的精神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弱化甚至失效。雖然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改革開放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改進,但是一些地方還運用灌輸式的方法和“一本講義、一張口”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和方法的說教味比較濃,同時一些機關、企業和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命令式的方式,這種方式單一且“粗暴”,對于知識層次和認知能力較低的受教育者也許是管用的,但是隨著人際交往的加深,思想意識、消費觀念、工作環境、學習條件、工作方式都有了較大變化,人們追求真理、展現自我、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斷增強,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一方面是教育方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通過自身的積累和變革,經歷了其獨立的發展歷史階段,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會因為個別教育者的特性而轉移,有時甚至超越了教育者能力所及的范圍。另一方面,有些教育方法并不符合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規律。由于受教育者年齡、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有差異,我們的教育者要有針對性地選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因為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識的發展規律,是選擇教育方法的一個前提,在考慮用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將教育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時,要特別注意他們的情緒差異。但是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當中,往往存在“一刀切”的現象,導致受教育者無法接教育者所傳導的教育內容,最終導致教育活動只見形式、不見效果。同時,一些教育手段比較單一和陳舊導致受教育者很容易厭倦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現今科技發達、信息傳播渠道廣泛,受教育者的接收速度很快,有時對于教育者要傳授的信息,受教育者已經提前掌握或掌握速度比教育者還快,如果我們還采取過去那種讀報紙、開會等方式,顯然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在社會交往視角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
(一)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將社會交往理念和規范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維方式是思維活動進行的方式,它是一種邏輯起點,是思維結構和思維功能的統一。思維方式并不是具體規定人們如何去從事思維活動,不給人提供思維互動的固定程序和標準模式,也不提供具體的思維結構。它標志著一定歷史階段人們理性認識的方向和趨勢,從總體上規范著人們的思維活動,給出人們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的總方向,具有普遍的指導性和示范性。思維方式有著巨大的能動性,陳舊的、非科學的思維方式阻礙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科學的、先進的思維方式則能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思維變革將帶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轉變,能夠實現從對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站在交往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從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升到一種新境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特定的交往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具有指向性的交往方式。通過交往,教育主體超越自我的界限,在不斷的自我開放和更新中與他人和社會達到一種融合,從而在相互超越和升華的過程中達到溝通與理解,形成個體的思想及品德。通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們實現自我發現、自我認知、自我實現及由他律向自律轉化的過程。其次,我們要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由于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運用,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人們之間的交往方便而快捷,社會的普遍交往已成為一種趨勢,任何個人、組織、民族乃至國家都無法也不應該阻擋它。應從思維深處提高參與普遍交往的主動性,在普遍交往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機遇。具體講,要樹立正確的交往理念,在人和社會之間的交往中培育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意識。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中形成正確的社會交往理念,要構建合理的社會交往規范,把合理規范的社會交往模式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進一步規范社會交往行為。防止社會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和負面影響侵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方面入手,解放思想,提升思維層次,克服固化的教育思維模式,從封閉思維走向開放思維,從灌輸教育轉向交往互動。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交往關系,將提升社會交往能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分為兩個部分,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精神上的征服,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往,這種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主體間交往關系。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雙方(我和你)的對話和敞亮……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2](P2-3)不能拘泥于“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要承認和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人們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如果交往的雙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的主體形象存在,那么主體關系就會在某種意義上降格為主客關系或物物關系,交往就會異化。同時交往深度不夠,交往者往往不是自覺、自愿地進入交往,而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安排被動地進行交往。這種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缺乏真誠和親密的人際關系做基礎,實際是一種扭曲的交往。只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的任何一方無法發揮主體作用,另一方的主體地位也得不到尊重和實現。只有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將其看作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尤其是使受教育者真實感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合作、信任、包容的關系,感受到自身人格和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肯定,受教育者才能迸發出巨大的參與熱情和積極進取的動力,教育者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需要我們以強化社會交往能力為突破口,將提升社會交往能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們的交往思維和交往實踐水平的高低。為了提高人們的社會交往水平,開展積極的自覺的交往活動,抑制消極的被動的交往行為,必須提高人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可以產生互補而彼此加強和發展個體能力,從而提高個體的交往效能。因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會將他人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多樣性吸收到自身的發展之中,從而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產生共鳴,使個人內心世界得以開放和豐富,避免思想品德的狹隘和封閉。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育者本身具有較強的交往能力,能在與受教育者的交往與互動中“言傳身教”,通過增強自身的交往技巧和水平,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另一方面,需要將社會交往能力貫穿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交往與互動的每個環節,將這種能力教育也賦予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去,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避免出現“對牛彈琴”和“耳旁風”的尷尬情景。
(三)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內涵,將社會交往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它不僅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而且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教育對象的思想情況而確定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教育對象的思想情況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應當是豐富多樣的。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多年發展,總的來說,在內容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紀教育。雖然這些主要的教育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內容,但是隨著時展和社會變遷,交往成為人們每天必須進行的日?;顒雍蜕鐣顒?,人類社會在交往和不斷重建交往的過程中,也不斷遭遇各種交往困境。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須具備相應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也是教育主體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其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將社會交往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社會交往教育可以涵蓋幾個內容:交往意識教育、交往方式教育和交往能力教育。這些教育內容的設立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內容要立足于現實,即立足于現實的人、現實的生活和現實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交往教育內容時,要從人們所處的物質條件出發,從人們所處的復雜社會關系出發,完全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同時作為教育內容,也要區別于日常的交流談話,要避免脫離實際、單純追求“高尚”或者回避現實、過于庸俗的取向,既要立足于現實,又要高于生活,避免意識的超前性與社會的現實性相脫節。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只有學會交往、學會與他人和社會和諧共處,才能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素養。交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必將提高人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從而促進人的社會化。
(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將社會交往方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灌輸為主要方法,原因在于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認識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只看作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而看不到受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的平等地位和積極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單向灌輸。如果我們認識到只有受教育者實際參與的教育才能實現教育目的,認識到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既包括教育者引導的一面,也包括受教育者自我覺悟的一面,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以交往和互動為特征的過程。交往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不同實踐主體之間以客體為中介的相互作用關系,在本質上是不同主體之間現實的實踐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這種實踐活動,這種活動的延續與開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其依據是世界性交往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生活空間虛擬化等人類生活的新變革。于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方式變革的理想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絕不是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單向灌輸過程,而應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互動共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決不能靠灌輸的方式,而必須更多地運用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方式,讓雙方在交往互動過程中完成價值引導與品德構建。但要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交往互動,就必須建立以交往與互動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必須將社會交往方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構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教與學互動的方法體系。這種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注重教育者利用社會交往方法有效施教,又要注重在交往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這種方法體系包括理論教育和日常教育的互動方法。其中既有探索式的學習方法、研討式的方法,也有民主討論、辯論交流、談心交心等具體形式。這些都是社會交往方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運用互聯網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現代化交往平臺,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在網絡教育中掌握主動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生活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人們不會愿意接受現成的結論,更不愿意接受灌輸的理論,只有在以交往互動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指導下,充分運用雙向交流、觀念碰撞、思想啟迪等教育方法,才能得到教育對象的歡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與實際參與者,應當以社會交往互動的方法論為指導,探索出更多有益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方法。
作者:李亞單位:西安政治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
- 上一篇:思政教育人學范式轉換取向探究
- 下一篇:發揮思政工作優點加強企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