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14 08:23:56

導語: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特色師德教育論文

摘要: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歷史性戰略,實施效果直接影響教育發展的質量。2014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后,師德教育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主導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民族地區教育教學相對滯后,學校辦學條件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不穩定、學生入學升學不順暢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教育發展,在當前既定的條件下,只有把內在動因的師德教育鞏固提升,才能有效緩解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瓶頸。

關鍵詞:教育;師德;民族地區

從職業價值上評價,教師是各類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與廣大學生的德育發展和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存在“唇亡齒寒”的正比例關系。因此,教育條件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開展以師德教育為核心的教師職業素質培養實踐,將有效提高民族地區學校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一、師德教育的現實意義

開展師德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也是強化學生思想道德培養和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作為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民族地區來說,要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層面以及落實人才強縣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新常態下加強和改進師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師德屬于職業道德范疇而非技能范圍,教育事業作為事關民族地區長遠發展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擔負著服務地方可持續性發展的歷史使命,師德教育在推動學校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區學校師德師風整體上朝著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但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業務能力、治學態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了地方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因此,在教育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加強民族地區師德教育迫在眉睫,只有創建一支“師德高尚、素質過硬、技能精湛、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才能充分實現教師隊伍在服務社會發展中的職業價值,進而為民族地區加快推進特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二、師德教育的目標規劃

師德教育決定教師的思想政治、職業取向和技能水準,師德教育只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取得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效果,學生的心身培養和學業教育才得以保證。

(一)提升思想政治。擁護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教師隊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激發教師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為人師表引導廣大學生全面發展。

(二)強化職業道德。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水平,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言傳身教,形成尊師重教、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促進學校師生融合式發展。

(三)轉變教學理念。根據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情況,自覺遵循地方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推進中小學校、職業學校和學前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創新,在教育教學領域發揚潛心鉆研、嚴謹篤學的施教風氣,不斷提高教育服務質量。(四)激活師德內力。結合民族地區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實際,把師德教育內容具體化、明細化,形成明確的教師培養考核機制。在教師個人作風上,堅持廉潔從教,將教師美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相結合,使校園教風學風得到優化。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開展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教師培訓更注重技能提升,思想層面的教育容易被忽略,部分學校對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漠不關心。二是縣、鄉、村三級中小學校較為分散,教師集中培訓不夠明細化、具體化、常態化。三是西部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條件落后,教師工資福利偏低,工作生活環境較為艱苦,教師隊伍的思想情緒難以穩定。四是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相對不均衡,學校教育學生升學壓力大,教育部門更多注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內化于心,價值判斷停留在課余的附加內容。

四、對策與建議

民族地區開展師德教育,首要前提就是順應當地教育發展規律,既要符合學校教育教學要求,也要融合民族地區文化風俗習慣,兩者結合,相輔相成。這里主要從廣西侗族地區的文化層面進行對策分析。

(一)鼓樓文化為師德教育提供“和諧”理念。鼓樓作為侗族和諧文化的象征,因其團結性、平等性等特征而被稱為“沒有法官的公堂”“沒有教師的學堂”,是侗族鄉村傳播正能量和先進價值觀念的主陣地。通過組織由鄉村退休教師和在職教師為主要成員,圍繞“德”字開展“鼓樓講堂”“鼓樓議事”,為學校師德教育的開放式宣傳提供特色示范場所,從而把學校師德教育推進鄉村公眾的視野。

(二)薩壇文化為師德教育提供“善性”源泉。侗族“薩”文化的核心是感恩和友善,特有的“感恩文化”使侗族地區形成一種善于感恩、敢于貢獻的價值理念,即價值觀形成的自覺性意識根源。教師思想品質的“善”性是“德”的基礎要求,師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教師隊伍的職業價值和行業目標,為教師“傳道授業”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內在的思想基礎,教師隊伍或具備教師資格條件人員因“善”而“獻”的舉措,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教師資源匱乏等突出問題。

(三)侗款文化為師德教育提供“正義”啟示。侗款的約束力普遍被當地認可和遵守,形成特有的民間“律例文化”,對當地群眾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師德教育中維護和監督教師的公平正義,除了固有的學校教師管理制度外,外在形式上可采用與侗款相似的方式加以明文,內在要求則以師德教育具體內容來加以實施(立款、聚款、講款),并作為民族地區師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參考,促使師德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更加豐富。

(四)多耶文化為師德教育提供“弘揚”路徑。多耶作為侗族地區一種特有的歌舞表演文化,在民族地區的思想宣傳中具有懲惡揚善的傳播效果,其盛行的空間分布最為廣泛,被群眾接受的程度最為強烈,信息傳遞的容量最為豐富,利用多耶文化的群眾基礎和傳播功能,把抽象的師德教育形象化、通俗化、社會化,跨出校園的區域性限制,更廣泛地融入到學生和家長的學習生活環境中,使其號召力和滲透力在各個學校和廣大群眾心中更加牢固,成為民族地區歌頌優良師德的獨特渠道。

作者:梁澤春單位: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三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