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09-26 10:08:14

導語: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深水區、攻堅期,整個社會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向法治社會轉型、向開放社會轉型、向信息化社會轉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和融合在質與量上有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期對于新聞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新聞職業道德將有助于新聞職業的健康發展,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一、社會轉型期與新聞職業道德概述

從新聞傳媒的角度來看,社會轉型期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受社會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來看,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和進步,主流是健康的積極的,但是面臨著價值體系缺失、物欲主義盛行、生活意義迷茫等現實問題。轉型期人的問題正是新聞工作者的問題,由于信仰缺失、價值觀迷茫、物欲至上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新聞職業道德,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新聞職業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新的問題,新聞倫理受到了新的沖擊。

二、社會轉型期新聞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1)法律缺失,輿論導向模糊。近年來,黨和政府面對轉型期在新聞界出現的職業道德失范現象開展了積極的道德自律活動,并且各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管理條例和部門性行為準則,但是這些地方性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并不具備法律效力,我國的《新聞法》至今空缺,這就給新聞職業道德失范行為提供了法律漏洞。與此同時,輿論導向模糊也成為當今社會新聞職業道德失范問題之一,輿論導向錯誤將會誤導民眾的認知,輿論導向不明也不能正確發揮新聞傳媒的社會作用。(2)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出現。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人們狂熱追求經濟效益、萌生了物質至上的價值觀。新聞工作者為了博人眼球、賺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不顧職業道德制造虛假新聞,為了追求新聞的可讀性和時效性,不惜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同時,有償新聞近年來更是屢禁不止,新聞被當成商品進行買賣,這種行為不僅喪失了新聞職業道德,更是對新聞媒體、對社會和公眾的不負責任。(3)新聞低俗化,媒體公信力下降。進入社會轉型期,媒體時代也隨之來臨,新聞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幾乎所有媒體都有市場化的傾向,很多媒體在競爭中丟失了“義務”和“責任”。新聞管理者對于低俗新聞和黃色新聞一再寬容,導致低俗新聞屢禁不止。(4)新聞工作者自身職業道德水平低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對于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有根本的影響,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各種利益誘惑面前喪失了職業道德,用新聞換取個人利益,不僅影響了整個新聞業的聲譽,更使新聞公信力下降。

三、社會轉型期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途徑

(一)夯實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基礎

(1)倡導黨政基層部門積極完善規章制度。我國黨政和基層相關部門是我國新聞職業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新聞職業的發展單單依靠法律和從業者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黨政機關及時設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出臺行政法規。(2)營造健康的新聞行業發展氛圍。營造健康陽光的行業氛圍對職業道德建設起到基礎性作用,從內治理、向外延伸,從自身做起,將會為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打開新的出路。

(二)完善新聞職業道德的自律體系

(1)樹立明確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樹立明確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是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一步,使從業者有明確的行為標準,使社會、公眾的監督有據可依。(2)認識新聞職業道德評估的重要性。重視新聞職業道德評估的作用,深入研究設立職業道德評估的原則和途徑,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將新聞職業道德評估的建立提到日程上來。來自外部的約束作用都是有限度的,只有引導從業者從內部進行自我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三)打造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合力

(1)開展對新聞從業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一定要重視對于從業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媒體機構和新聞管理部門要針對教育手段進行創新,用新聞實例進行具體教育,提高從業者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2)加快新聞行業的法制建設。我們若想新聞行業的發展有所保障就要加快立法的腳步,結合時代背景和新聞行業的發展現狀,制定與時俱進的科學的新聞法規,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證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3)健全新聞行業多維度的監督體系。在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中,不能忽視監督的作用,新聞職業是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職業,說到底是為公眾和社會服務的,接受公眾和社會的監督也是情理之中,更是職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在社會轉型期,關注新聞職業,樹立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是媒體對公眾和社會的重任之一。通過對黨政機關基礎工作的支持、自律機制的建立、對從業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建立與社會監督,來有效凈化新聞環境,這也是對社會良好運行貢獻了力量。

作者:劉赫男 姜禹辰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省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厲以寧.經濟研究參考[J].轉型發展理論,1997(5):5.

[2]任夢.新媒體時代媒介倫理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視聽,2015(7):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