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8 06:18:00
導語: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面加強思想教育,優化品德素質
思想與品德,兩者相輔相成,思想教育既是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又是一種手段,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則是思想教育成效的體現。思想教育全面深入開展,使少年兒童有了正確政治方向,良好品德才能健康地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后,又可促進思想教育順利地進行,使思想認識更快提高。
1.優化品德素質的動力方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社會上一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他們的價值取向私有化,把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拋得精光,這種思想難免會影響著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我們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采取正面教育,加大力度對少年兒童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逐步學會分清是非;懂得怎樣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體,為他們長大后樹立有利于人類文明與發展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好準備。
2.優化品德素質的核心內容?,F在獨生子女多了,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一切獨占的自私心理和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慣。因此要培養少年兒童良好品質,就必須著力優化品德素質的核心----關心他人,利于他人,關心集體,利于集體的品質。
(1)小孩懂事伊始,家長就要先培養孩子從關心家里人做起,在處理日常家務時,應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做一些關心他人的事,如有好吃的東西,讓孩子先送給長輩一份,并及時鼓勵和表揚其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好行為。平時注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為家庭這個小集體做點事,從小養成為集體做貢獻的好品質。
(2)創造條件讓少年兒童多與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動,多過集體生活。在與小朋友一起活動或集體生活時,可以有意創造些帶有一定難度的活動,使小伙伴們在活動中一起想辦法克服困難,共同感受戰勝困難的喜悅,從而自得其樂,樂中動情明理,達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3)教師和家長要身先垂范,言傳身教,多關心他人和集體,多為他人和集體做好事。在小孩面前要多談論同志間的友情和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好人好事,潛移默化地感染少年兒童,使他們經常在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氛圍中得到陶冶。
3.優化品德素質的導向作用。少年兒童年紀小,好學上進,喜歡人家贊揚,好勝心強,向往英雄,我們要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學校和社會各種宣傳陣地,大力宣揚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使他們成為少年兒童崇敬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在引導學習英模過程中,對少年兒童中表現出來的良好道德行為和優秀道德風尚,要及時表揚,在同學中樹立榜樣,鼓勵大家向先進同學學習,使校內外形成一股強大的導向力量。
4.摒棄思想教育與品德培養分離的做法。思想教育與品德培養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通過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兒童的思想認識,使他們逐步明確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發他們遵守共產主義道德規范的自覺意識。良好品質的形成,又能進一步促進對少年兒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養兩不離,相得益彰。
二、遵循品德形成規律,優化品德教育
良好品德形成是各種良好的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結果,其形成有一定規律。
1.落實“知”與“理”的要求,給優化提供前提條件。良好品德的形成,“知”是先導,是形成的基矗要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有針對性,擺事實講道理,激發他們的內在道德動機,使道德認識更加深刻,道德認識越深刻,越有助于轉化為道德行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要不斷引導少年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正確認識,為優化品德素質提供前提條件。
2.落實“育情”與“堅志”的要求,增加自覺的驅動力。品德的形成必須要有道德感情參與。道德感情是道德認識進一步深化的一種巨大動力,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催化劑。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和別人的行為冷漠無情,就很難做到是非分明,態度明朗,道德認識就會僅停留在口頭上。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重視培養道德情感??蓜撛煲欢ㄇ榫?,以情動人,使教師情感與學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要多開展有意義的活動,活動是產生情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鞏固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堅志”就是意志的培養。不論是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或矯正不良品質,都要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煉,都要有意志參加。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必須十分重視學生意志的培養,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可創設些有意志磨煉的項目,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堅強意志,給優化品德素質增強自覺的驅動力。
3.落實“導”與“行”的要求,使優化見諸于行動。要根據少年兒童年齡特征,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導,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學生樂意做,學著做,堅持做。正面引導和建立必要規章制度宜同步進行。正面引導,就是要告訴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什么要做,為什么不該做,要怎樣做等等,讓學生從小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和如何待人接物處事等道理和做法。
規章制度和獎懲條例一建立。應認真組織學生學習,讓他們明確各種制度和條例的內涵,逐步培養他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讓他們在少年兒童時期所受的教育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好影響,做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勢,在良好品德形成過程起著先人為主的作用,受益終生。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自覺自強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客體,又是主體。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情況,尊重學生人格和意見,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養成教育的主體。同時,在明理基礎上,創造條件和環境讓學生主動去認識事物,以增強學生在養成教育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一些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行為要求,引導他們在實踐中逐漸加深認識,使學生自覺地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 上一篇:小學道德教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德育素質教育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