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實效性問題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10-15 10:33:13

導語:高校德育實效性問題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實效性問題與對策研究

[摘要]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知識經濟結構重新組合、云計算、大數據盛行的新時代,這樣的時展背景對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發展現狀來看,德育工作效力欠佳并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本文分析了我國進行高校德育的重大現實意義、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以及創新性改進策略,以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輸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功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高校德育;傳統文化;德育氛圍;大數據;高素質人才

高校教育包括高校學生美育、德育、音育、體育發展等的方方面面,盡管如此,長期以來高校德育一直被擺在高校教育的優先戰略地位,眾所周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只有抓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推動高校其他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高校學生無論將來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占據多高的政治地位、手握多大的權力都需要先學會做人,做人是不僅一門修養更是一門學問,判斷一個人是否會做人的標準根據其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來衡量,助推未來社會發展建設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以及高超的為民服務的理念,倘若一個學生的文化成績再高、學習能力再強,但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優良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成為祖國發展需要的人才,比如云南的馬加爵案、復旦大學的林森浩投毒案、完美學霸吳謝宇弒母案,這些都給世人敲響警鐘,讓逐步走向犯罪深淵的人迷途知返??梢?,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具備的,需要后天不斷加強教育才能實現。

一、高校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第一,高校加強德育工作有利于在復雜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提供一把保護傘。在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的復雜社會形態下,高校德育應放在所有教育的優先發展地位。當前的國際形勢表現為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各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容易使人們的思想會受到世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穩定的價值取向,通過德育工作可以讓學生在復雜的國際變化形式面前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自覺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覺指導自身的實際行動,真正貫徹德育工作的方針。第二,高校德育能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學校一直都是傳播繼承傳承發揚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學生作為學校德育的接受主體,在高校濃郁的教學氛圍中自覺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侵染,讓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以及目標要求,對自身言行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良好的德育環境能夠使學生感受濃郁的文化氛圍、指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熏陶、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加強高校德育時效性面臨的挑戰

第一,學生自身沒有樹立正確的三觀。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思想解放、物欲橫流、追求個性的新時代,大學生或多或少受到時展的影響,傳統觀念在她們身上日益消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特立獨行的新理念、新思潮。首先,這些大學生將自己置身于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擁有改變世界、改變一切的能力。用無謂的生活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按照自己的判斷標準選擇和評判一切,并跟自己的喜好意愿行事。其次,有些大學生保持孤僻的心態拒絕周遭的一切,不與周圍的人和事產生聯系,既不主動奉獻自身精神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也不合理利用社會公益力量實現自身發展。這種冷漠的處世態度與錯誤的價值觀有很深層的關系。再次,有些大學生只關注自身利益發展,而忽視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需求,并不隱瞞赤裸裸的利己主義,為了獲得自身最大利益、獲取功名利祿。他們面向個人而非社會,個人需要疏離甚至相互沖突的狀態,包括社會需求、功利主義和道德以及人類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產生影響。信息的來源渠道廣泛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開放無限制的信息傳播平臺?;ヂ摼W上海量的信息層出不窮,在海量信息的包圍沖擊之下,青少年正處于道德意識、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和正誤判斷能力較弱,青少年找不到前進的正確方向,這時互聯網容易成為大學生滋生道德失范行為和違法犯罪活動的溫床,不少大學生會出現認知偏差,多元價值觀和紛繁復雜信息的侵染逐漸削弱社會的主流思想,不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更有甚者,大學生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自律意識下降、自控水平降低,缺乏網絡時展下應有的擔當感、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大學生可能成為傳播錯誤價值觀、反動言論的助推器。另外,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際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逐漸弱化與周圍人的情感關系,使得人際關系被淡化甚至消弭。大學生開始排斥周圍的人和事,形成扭曲的人際交往價值觀,失去正常的社會交往模式,心理不健康程度日益嚴重。總之,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正在沖擊著社會主流意識的引領,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著巨大挑戰。

三、加強高校德育的創新發展策略

第一,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督管理力度。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對社會發展有利的積極因素,又有對社會不力的消極因素。作為新興起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物,互聯網技術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重大發展優勢的同時,也使德育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要順勢而為積極抓住互聯網為德育工作帶來的有利條件的有利因素,使互聯網助推教育升華從而使德育邁入新的臺階。高校管理層要主動承擔起把控互聯網的責任,培育擔當感和使命感以及責任感。合理、安全、有效地實現互聯網在德育方面的有效融合。另外,高校要不遺余力強化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督管理,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的任務,為學生提供干凈的德育網絡環境,高校要及時清除對學生身體心靈產生危害、動搖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違法政治言論的錯誤的思想理念,積極弘揚傳播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事跡事例,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觀點,自覺抵制多元價值觀的侵蝕。第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這是提高大學德育實效不可或缺的前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發展離不開校園環境的熏陶侵染,環境影響人的行為能,表達和思維構建,一個人在應該形成良好品德的時期卻反其道而行,一方面與他的先天遺傳有關系,另一方面離不開后天的教育。一是要重視高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強高校育人自然環境的建設,營造一個優美、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使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能夠有效開展。擴大德育建設的宣傳力度,挖掘校園的文化資源,比如校園廣播、校園官方網站、報亭、橫幅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典型、人物事跡,使大學生在文化校園氛圍的渲染中自覺建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大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的影響和多元思潮的侵蝕。使大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固有的道德原則,過濾消極的道德觀念,促進自我的全面提升,讓大學生明白社會是一個聯系的有機整體,每個人都與周圍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整個世界是相互依存的。這種相互依賴使人們相互要求或認識到某種社會規范體系。這項要求或規范是個人的生活生存發展在社會中的道德。

四、結語

發揮高校德育研究的實效性始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和終極任務,在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應該與社會文明的高度充分融合,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育深厚的愛國情感、遵守國家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樹立大局意識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眼光,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的利益關系,做出正確的利益取舍,加強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但目前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仍然與高校教育目標存在較大偏差,用孤僻冷漠的眼光看待世界、赤裸裸的功利主義、嚴重的叛逆心理和道德失范現象在高校學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多元信息對高校學生的包圍侵染,不加過濾和篩選的海量信息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造成迷惑和干擾。這需要從制約高校德育時效性的兩方面制約性因素入手,加強對互聯網技術平臺的監督管理,利用好互聯網開展德育工作的有利因素,及時篩選去除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不良導向信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網絡德育環境,同時加強高校德育自然環境的建設,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陣地,宣傳主流價值觀和先進典型的人物事跡,使學生不知不覺接受校園環境的熏陶和侵染,提升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

參考文獻:

[1]鄒太龍,易連云.大數據時代境遇中的高校德育發展[J].江蘇高教,2018(4):63-67.

[2]王俊杰.高校德育現狀與創新發展思考[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58-61.

[3]孫曉峰.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構建及運行中的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1.

[4]秦秀清.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創新[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李朝軍 單位:濮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