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5:48:00
導語:德育課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直接道德教學”的困局
杜威對作為“直接道德教學”的德育課程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這一論斷影響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德育課程設置,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德育課程設置,提出了德育課程至今還沒能很好解決的困局: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讓學生學到“與道德無關的、對行為沒有影響、即不使行為變得更好或更壞的觀念和片斷知識。”而“能夠影響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道德觀念”是通過學校整體生活才能獲得的,所有“直接道德教學的影響,即使充其量說,比較地在數量上是少的,在影響上是微弱的?!盵1]涂爾干與杜威所見略同:“當一個人按照課程規定把整個道德壓縮成幾節道德課,并在一周之內用比較短的間隔來不斷重復這幾節課的時候,他很難滿懷激情地完成這項工作,因為這種間歇性的課程特點幾乎不足以給兒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記,而沒有這些印記,兒童就不能從道德文化中獲得任何東西?!盵2](123)
對應否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有不同的看法和爭論。總起來說,東方國家傾向于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西方國家多傾向于否定專門的德育課程。近年來,這一大體上的分界已經有所變化,一些東方國家開始走向否定專門的德育課程,而一些西方國家也開始嘗試開設一些專門的德育課程。①但總起來看,專門的德育課程都沒能很好地解決杜威和涂爾干提出的自身困局。因為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道德“專修”的另一個常見后遺癥是課程的知識化,走向以教授道德價值知識(德目),走向德育說教。“德目本身是歷史地、社會地規定理想的人類生活面貌的重要概念。但德目說教卻使這種德目遠離日常生活,而把它作為獨立的固有價值加以實體化,只求表面地、唯心地理解它;德目說教者還認為,借助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出德目所意味的道德性格特征和道德實踐能力。其錯誤的根源即在于此?!盵3]道德知識(德目)是人們生活經驗的概括、抽象與總結,雖然是來源于生活過程之中,卻因其經過抽象加工過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號性。因此道德知識的意義并不在于知識符號本身,而在于這些知識符號所代表的生動而豐富的道德意蘊。以傳授道德知識為特征的品德教育舍本逐末,將道德符號而不是這些符號所代表的道德意義看成教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遠離這些道德知識符號得以產生運行的、歷史的、現實的生活,虛構一個虛幻的道德知識世界,熱衷于對這些道德符號的記誦和邏輯演繹。在這種品德教育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與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和知識氣泡。
可能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認為這樣的判斷不公平,認為原來的德育課程在學生品德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自有其存在意義。我們承認幾十年來,我國相關德育課程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兒童品德發展中的影響不容一筆勾銷。但這些成績的取得并不意味著已經突破了杜威和涂爾干所講的德育課程的困局。首先,兒童品德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雖然不能否認德育課程的作用,但其作用到底有多大很難說清楚。其次,任何事情都是要講效率的,我們在德育課程上的付出和投入是不是得到了我們期望的“產出”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第三,如果說以往的德育課程在兒童發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那我們就得認真分析在兒童發展的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相關德育課程確實使兒童學到了很多社會科學知識,但對兒童品德的影響卻相對小得多。
(二)解決困局的思路
德育課程要想為自己的存在辯護,就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1)重建與其他課程和教育活動的聯系;(2)重建與兒童生活的聯系。涂爾干認為“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盵2](123)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道德教育融合在整個學校生活之中,但這并不能否認專門課程的意義。如果專門的課程與其他課程和教育活動是相通的,而不是隔離的,專門的課程就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因為其他課程和活動,或者說整個學校生活其德育意義的發揮多是“自在”的,而專門的德育課程在道德教育方面則是“自為”的?!白詾椤钡牡赖陆逃仨氁浴白栽凇钡膶W校生活為基礎,而“自在”的學校生活其道德教育意義的充分發揮也需要上升到“自為”的層次。德育課程如果能將學校整體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納入到自身結構之中,起到一種對學校生活的反思與整理的作用,其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但是,學校生活并不是兒童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兒童整體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學校生活是兒童的主要生活,是一種制度化的、同齡人密集的特殊生活,但這種“人為”的生活畢竟不是兒童生活的全部。兒童品德的形成是在兒童整體生活中實現的,學校生活不能單獨承擔培養兒童品德的任務。德育課程如果只是貫通了與學校生活的關系,而沒有貫通與兒童整體社會生活的關系,其效果和影響必然會大打折扣。事實上,學校生活與兒童的整體社會生活并沒有截然的鴻溝,而是互動、互滲的。如果德育課程只反映兒童的學校生活,那這種反映不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割斷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的學校生活必定是靜態的、僵化的。因此,德育課程要想擺脫脫離生活的困境,在反映兒童學校整體生活的同時,也必須將視野擴大,將兒童的整體社會生活納入課程,貫通與兒童整體社會生活的關系,為兒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專門的時機與引導。
二、德育課程回歸生活的理路
(一)課程價值取向的轉向:培養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
以往的德育課程往往有一個潛在的價值取向:培養“專門研究道德的人”或者說是“倫理學者”。這種價值取向的著眼點不在于兒童道德的發展,而是將道德視為研究對象,往往從抽象的道德概念開始,從什么是“誠實”開始,然后再講到“為什么要誠實”,最后落到“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在這種價值取向導引下,兒童儼然成了一個專門研究“誠實”的倫理學者。同樣,情緒教育也是這樣展開的:“什么是情緒”“情緒變化的個人與社會條件”“情緒的功能”“情緒調節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要求實際上不是為了兒童的情緒發展,而是想將兒童培養成一個“情緒心理學家”。
這樣的價值取向所持的是一種“理論態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卻是一種“實踐態度”,是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完整生命表現。課程價值趨向的轉向實際上就是由培養研究道德的理論態度,轉向踐行道德的實踐態度。這種轉向要求德育課程及其教育不能將道德視為與兒童生活無關的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而是將道德視為生活的構成性因素,通過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整理、反思與豐富,在課程生活和整體生活的互動與融通中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課程的邏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的邏輯
課程價值取向的轉向實際上意味著德育課程的深刻變化,影響到德育課程的內在邏輯。培養“道德研究者”這一價值取向實際上所遵循的邏輯是倫理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邏輯,用學科知識的框架淹沒了人。培養“有道德的人”這一價值取向應該遵循生活的邏輯,將人從學科知識的窒息中解脫出來,讓其重歸生活的海洋,在其自身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德性。
生活的邏輯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認為生活的邏輯就在于生活本身,遵循生活的邏輯就是要遵循生活的特性。首先,生活是勞作性或實踐性的。生活是需要過的,單純的思想活動無法使人浸入生活。當然,“過”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身體行為,而是人的整體生命表現,其間少不了意識和情感的投入。其次,生活是人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沒有人,任何將人遺忘的活動都是對生活的背離。第三,生活具有主體間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單獨存在的,生活中有他人是我們的一個根本的存在境遇,與他人的交往也是我們人性發展與充盈的自然需要。第四,生活具有整體性。生活的整體性不單是指生活領域劃分的相對性,即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劃分的相對性,還意味著構成生活的要素的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比如,道德是生活的一個構成性要素,但道德與生活的其他要素是無法分割的,強行分割只能導致生活與道德的雙重死亡。第五,生活的意義建構性。生活離不開日用常行,但生活也需要建構意義。生活的過程也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或者說是創造“可能生活”(趙汀陽語)的過程。
德育課程遵循生活的邏輯也就是在課程中將生活的這些特性體現出來,用真實、完整的生活來設計課程結構,融通與兒童現實生活的關系。
(三)德育課程與兒童生活的關系:不能涵蓋兒童的整體生活,但力求反映兒童的整體生活
德育課程應該反映兒童的全部生活,也包括學校生活。兒童在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中遭遇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應該是課程關注的重點。當然這種關注不是單一的角度,既有品德教育,也有生活指導和科學知識學習。兒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問題,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說是與道德有關的;有些則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說是與道德無關的;但更多的時候是兩種情況結合在一起,很難區分得開。德育課程對生活的關注應采取一種整體關注的方式,將原本綜合在一起的生活按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給兒童,同時實現多種教育目的。
德育課程不能涵蓋兒童生活的全部,只是為兒童整理、反思與拓展自己生活提供一個范例。一門課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時間(教學時間)內根本無法涵蓋兒童的全部生活,即使這門課程以“生活”來命名。兒童在德育課程學習中所用的時間和獲得的經驗都不能代表兒童生活的全部。但德育課程卻應力求反映兒童的整體生活,通過課程學習促使兒童在專門的時間和空間里對自己以往的和現在正在過的生活進行整理與反思,并在這種整理與反思的基礎上對未來將要過的生活進行規劃與展望。
三、初步的探索
(一)課程標準的探索
在中國全面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魯潔教授等人受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委托,主持、參與制定了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國家課程標準(實驗稿),現已正式頒布,對德育課程如何回歸生活作出了可貴的初步探索?!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的設計是:以兒童生活的四個價值緯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為課程的基本框架來確定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標準。[4]《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則是以“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進世界”等六大主題,按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為課程框架來確定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5]
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在于“品德培養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與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②這五個方面精確地概括了新課程標準在德育課程開發與研制上的創新之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使課程回歸兒童生活的努力。課程標準一改以往按知識或德目為邏輯的組織方式,關注兒童現實生活,從兒童現實生活出發來組織課程目標與內容標準?!镀返屡c生活》從兒童生活的四個緯度或者說四個價值追求出發來精選兒童生活素材,使兒童在健康、安全、積極、愉快、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過程中學習道德,重新擺正了生活與道德的關系?!镀返屡c社會》則從兒童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出發來組織內容和素材,力求使課程建立在兒童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
(二)教材的探索③
以往的相關教材的一個慣性就是按學科知識或以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來編寫。以這樣的方式建構的教材雖然看似有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但與兒童的生活卻是不相關聯的,它們所載負的世界往往是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分離的。我們編寫的教材所遵循的內在邏輯是兒童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的邏輯。對于生活的邏輯,我們創造性地用“生活事件”來加以體現。
我們的思路是先理清兒童成長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生活與品德發展的問題,弄清每一個階段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礎上生成、設定單元和課文教育主題。我們不是機械的圖解課程標準,而是創造性地運用課程標準“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從兒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來生成教育主題話題和范例,以此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話題和范例,是以兒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現的。在生活事件的選取上,我們的取向是:(1)以“真實”的生活事件來促進真實的學習過程;(2)以普通的生活事件為主;(3)以日常生活事件為主;(4)以今天的生活事件為主;(5)以首屬群體中的生活為主。[6]
之所以選取生活事件來體現生活的邏輯,是因為我們認為生活事件是兒童生活的真實體現,不是遠離生活的概念和知識體系;生活事件本身是綜合的,能夠貫通生活的所有領域和所有要素;生活事件是兒童的,處在交往關系中的兒童是這些生活事件的主人;我們所選取的生活事件是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因而對兒童過去的生活來說是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生活事件對兒童現在的生活和將來的生活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它們是促使兒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創造更好的生活話題和范例。
(三)尚待研究的問題
由于課程標準研制與教材的開發都是全新的嘗試,仍然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1.生活常識與社會科學知識的處理問題。
在課程標準研制過程中,我們提出了處理歷史和地理等社會科學知識的基本原則:散點式,即根據兒童生活的實際,打破歷史和地理知識原有的學科邏輯,將各種知識分散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全面,只求其與生活的連接。這一原則為社會科學知識的處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具有創新意義,遺憾的是這一原則在課程標準中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貫徹與落實。原因在于我們對于小學生應該掌握多少社會科學知識、能夠掌握多少社會科學知識沒有把握,本著對兒童負責任的態度,課程標準還是保留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保留的知識。另一方面,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邏輯,這種嚴密的學科邏輯正是其科學性的保證,如果打破了這種邏輯,專業人員就可能對其科學性提出質疑。課程標準上存在的問題為教材編寫帶來了困難:如果按照學科邏輯來組織某一方面的知識,就有悖于生活的邏輯,如果按生活的邏輯來組織一些知識要求,就可能遭遇科學性問題。
2.如何堅持和體現生活邏輯的問題。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從生活的四個價值追求的緯度來組織課程的內容標準,這無疑是一種創新。但生活是整體性的,四個價值緯度也是無法截然分割的。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式來體現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生活邏輯,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另外,在四個緯度下的具體內容標準,如何進一步體現與生活的一體性,避免德目化的痕跡,也需要研究?!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按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來組織內容標準,將生活領域作為生活的邏輯主線,這是一種嘗試與創新。且不說這是不是體現生活邏輯唯一或者最佳方式,就是這一邏輯本身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如生活領域的漸進性與跳躍性問題、兒童對自在的生活領域的感受性問題等。我們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兒童并不一定是對范圍較小的生活領域熟悉,相反,他們可能對較大的生活范圍熟悉。比如家鄉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生活領域,但由于兒童自然地在這一生活領域中成長,缺乏跳出這一領域進行反觀的生活經驗,所以沒有家鄉的概念。相反,兒童卻對遙遠的世界很熟悉,知道很多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
在教材編寫中,我們是用生活事件來體現生活邏輯的,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一些內容標準,特別是一些知識性的內容很難用生活事件來呈現。有些教材直接用課程標準中的生活領域這一邏輯主線來組織教材,效果不錯,但也必須面對兒童生活領域的跳躍性問題。另外,由于教材開發立項要求教材體系必須有三級標題,幾乎所有的教材都設立了單元,將相類似的教育主題放在一起。這樣處理的一個后果是教材的“塊狀”結構,但兒童生活并不是塊狀的,這樣一來教材的邏輯與生活的邏輯就有了錯位。
3.如何面對兒童生活的“空殼化”(魯潔老師語)傾向。
我們在教材開發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發現一些兒童的生活經驗非常單一、貧乏,他們的生活經驗僅限于學校和家庭生活的經驗,就是家庭生活經驗也以學習經驗為主,在學校以外,與他人、包括同齡伙伴的交往很少。這種狀況一方面是由我們的應試教育造成的:應試教育將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縮減為單一的學習生活,導致兒童生活的貧血化和空殼化。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淡漠,人與人之間戒備心理比較嚴重,父母不愿意子女與其他兒童交往。德育課程和教材如何面對這一現實,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既不能脫離兒童的這一生活現實,否則課程學習與教學就不能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兒童就會用空殼化的語言來應付課程學習與課堂教學;又不能遷就兒童的這種生活現實,否則就有加劇兒童生活空殼化的負作用,無法改變兒童的這種畸形生活,無法使他們自身回歸真實的生活之中。
4.如何面對農村與城市生活的巨大差異問題。
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生活的巨大差異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很大努力,但這一問題仍然未能很好地解決:客觀地講,課程標準與教材以城市兒童生活為基礎的基調還是十分明顯的。有人講,以城市兒童生活作為課程與教材的基礎是合理的,因為“城市兒童生活的今天就是農村兒童生活的明天”。這種觀點有一定程度的現實性,但并不具有完全的說服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國家的自然資源能否承載完全城市化還是一個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農村與城市生活的差別仍然存在。農村與城市生活的現實差異決定了課程與教材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客觀上的難度,而課程開發者與教材編寫者自身的城市生活經驗與背景,則導致了主觀上的難度。我們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思考問題時所依據的時空背景自然而然的是城市生活,這是我們無法擺脫的生活局限性。
①如英國威爾遜、麥克菲爾,美國的紐曼等人分別設計的道德教育課程。這些課程設計上都比較理想,重視道德教育的知情等多方面的整合,但在課程實踐中,往往也是避免不了知識化、認知化的傾向。
②這是魯潔教授向中央有關部門匯報課程標準制定情況時對課程標準的概括總結。
③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各個版本的教材(第一冊)已經出版,可以說各有所長,對課程標準都有自己創造性的理解。但由于對各教材的編寫思路并不了解,這里只能以筆者參與編寫的教材為例來分析教材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3—144.
[2]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3]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現代教育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6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10.
摘要:以往的德育課程脫離學生生活,要擺脫這一困境,必須將兒童的整體社會生活納入課程,為兒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專門的時機與引導。目前課程標準制訂和教材編寫的改革已經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回歸生活;德育課程
- 上一篇:高校德育課程建設探討論文
- 下一篇:新課程下德育工作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