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04-13 08:44:18

導語: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研究

一、大學儀式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儀式活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隱性的“心靈引領者”的作用,是學生順利實現角色過渡、融入并繼承群體特質的有效載體,成為大學制度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然而綜觀全國高校,儀式活動存在認識不統一、體系不完善、發展不均衡等現象,從而導致儀式活動的德育功能發揮不充分。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一)重形式,輕內涵,本末倒置儀式活動形式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全部。有些高校在舉行相關儀式活動時一味地追求舞臺的宏大,場面的豪華,鮮花、紅地毯、氣球、禮炮。而對相關內容沒有足夠重視,形式大于內容,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末倒置。學校儀式的主體是學生,但目前學校儀式中多強調學校行政的主導,沒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很多學生是“被迫參與”或者只是處于聽從安排的地位,“二八現象”嚴重,從而在心里對儀式活動抵觸,也就很難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二)主題不明確,趨同化明顯,缺乏創新儀式活動的組織者,傾向于認為儀式活動是學校每年都必須開展的傳統活動,在更大程度上將大學儀式視為傳統慣性使然,為慣例而舉辦,儀式活動形式大同小異,同時對于“舉行儀式活動的深層意義”這一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思考,缺乏行動的原動力和支撐力,儀式的具體負責人則認為大學儀式舉辦是相關領導的安排,出于完成任務的目的來落實儀式活動,而對于“舉辦大學儀式為誰舉辦”這一問題置若罔聞。對于參與儀式的主體———學生而言,同樣參與大學儀式的目的存有誤區?!皩W校統一組織的,沒法不去”“大家都去了,我也只好去了”等言論無不表現出部分學生參加大學儀式時的被動,即“被參加”狀態,對參加儀式目的認識不清楚,目的不明確。

二、提升高校儀式活動德育作用發揮的有效途徑

儀式活動通過實施“情境體驗”和“移情教育”來實現教化的目的,高校的儀式活動中,我們應該以內容為王,遵循既定程序,又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學生為本,將德育教育的內容融入進來,充分運用好“情境教育”和“移情教育”的方法,真正將儀式活動與德育工作高度統一、有機融合。(一)既注重內容建設,又重視形式創新。儀式教育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德育內容。儀式從多方面呈現著德育的內容。首先,德育主要包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而儀式中呈現的內容與德育的內容具有一致性,儀式也是對儀式參與者(受教育者)進行情感、觀念、精神和素質的教育,其中必然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等德育的內容。其次,儀式過程實際上包括了信息與知識元素的傳遞,也包括了感性和情緒的傳導,具有豐富的內容,而這些信息、知識和情緒等的傳遞恰恰也是德育作為一般教育過程力圖實現的。再次,德育的另外一部分重要內容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的規范和秩序的教育,儀式“鞏固了群體的規范,給個人的行為提供了道德制裁,為共同體平衡所依賴的共同目的和價值觀念提供了基礎”。對大學生而言,大學是其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作為學生向社會人過渡的最后階段。因此,要對其進行的教育內容應該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同時抓住如五四青年節、建黨節、抗戰勝利紀念日、國慶節、運動紀念日等重要紀念日的契機,對其進行愛國主義、黨情黨史教育等的教育。儀式活動中要注重形式創新,豐富德育載體。德育載體是指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傳遞德育因素,能為德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德育活動形式。儀式豐富德育載體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德育的信息附著于儀式的各種要素上,如符號、聲音、服飾、氛圍和規程等,通過儀式要素的多層次、多樣化和多角度的運動來實現教育目的。如某大學校長給畢業生情侶舉行證婚儀式,旨在學校領導師生共同為新人見證美好純真的校園愛情,并為畢業生新人送上來自領導、老師、同學和朋友的真摯祝福,這也是為了那些到煤礦或邊遠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伉儷的一種激勵,給畢業生留下一段難忘的校園記憶。畢業生情侶在師長的見證下,在即將畢業之際,手持畢業證、結婚證、就業單位協議書,圓滿地處理好了學業、愛情、事業的關系,學校的師長通過校長證婚儀式這一形式為畢業生情侶送上滿滿的祝福,令人印象深刻,深得師生好評,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創新。(二)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受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參與儀式活動的主體,因此學生儀式活動要以學生為本,大學中普遍實行的“代表制度”“對局外人設定界限,因此參與者知道誰在參加,而誰被排除在外”。這樣就使部分學生難以獲得歸屬感而經常作為代表參與的學生往往滋生“優越感”,這不利于學生德育建設。因此,大學儀式要以人為本,從學生出發,讓學生充分參與,“親身在場使人們更容易察覺他人的信號和身體表現;進入相同的節奏,捕捉他人的姿態和情感,能夠發出信號,確認共同關注的焦點,從而達到主體間性狀態。以教師節為例,以學生為主體,有些高校學生提出了“五個一”計劃,即向老師發一條慰問短信、給老師寫上一張卡片、給老師準備一杯熱水、給全校老師發一封感謝信、給老師獻上一枝花,體現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感恩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再如某一高校學生表彰大會上,一名優秀學生說:很多同學說我是學霸,他們戲稱我為“小院士”,我想說,取得這些成績,不是我有“洪荒之力”,而是因我執念太深。能在整個大學期間,保持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學習狀態,堅持對本專業的熱愛和進行清晰明確的規劃,是因為三年1096天中有997天是第一個進入圖書館,是因為三年在圖書館四樓自習室如癡如醉的積累,往往學一門專業課,要看50到100本專業書。這樣的學生榜樣,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學生,學霸,不是偶然造就的,而是勤奮和汗水的累積。(三)主題明確,程序明了,注重效果。儀式教育活動主辦方在舉辦活動之前,一定要明確主題,簡化程序,注重教育效果。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獎學金頒發儀式等,都有一些規定動作。以中國礦業大學的開學典禮為例,包含兩方面內容:上半部是開學典禮,包含了奏國歌、迎校旗、學校領導和新生見面、校長致辭、師生代表發言、奏校歌等程序,將愛國主義教育、校情校史教育融入其中,相對完整;下半部分是文藝演出,由學校團委、學生會為新生帶來諸多的精彩節目,展現校園活躍的文化氛圍,這樣的典禮主題明確,形式創新,效果明顯,深受學生喜愛。儀式有特殊的形式性,它包括了一系列構成要素、行為環節和運作流程,有著較為嚴格的形式要求,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展演。只有具備這樣的形式性,儀式才能創設出相應的情境,以情境教化、凝聚、升華和固化對象的相關情感。愛因斯坦曾說:“我們的思維不用符號也絕大部分能進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進行的?!庇茖W家、哲學家波蘭尼也指出:“人是在活動和覺察中獲得知識經驗的,人的活動是由一個概念化活動為一極,無意識的附帶覺察為另一極構成的連續統一體?!庇纱丝梢?,人的學習并不都是在意識領域完成的,人的潛意識也具有學習的能力,潛意識能夠在意識還未顧及的領域把捕捉到的信息儲存起來,形成無意識記憶,以供意識隨時提取。杜威在談到學習結果時也曾說:“一種學習的結果是人們有意識通過專門的學習學到的知識,另一種學習結果是人們無意識學到的,包括理想、情感、興趣、意志等?!睂W校儀式活動則就是通過潛藏于各種顯性的教育背后,隱蔽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之中無意識地呈現給學生的,如教室、操場、升旗儀式,頒獎活動,教師和學生的語言、表情和動作等這些都構成的表演環境,這一切對學生的影響不是通過強行灌輸的,而是寓影響于這些情境之中,在耳濡目染中熏陶、感化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無意識過程中接受各種載體的隱性影響,從而產生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應,這主要“反映在態度傾向、情緒情感傾向、意志性格傾向方面,具有很強的間接性、不確定性和非預測性”。學校儀式活動就是這樣通過潛移默化對心靈的作用來聚集人心,產生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滲透著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并體現為一定的“場”影響作用于全校師生。墨子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睂W校儀式活動所具有的象征性、傳承性、情境性和潛在性等特征,決定了它對學校全體師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一種無聲的引導、無言的教育,我們只有重視學校儀式活動的獨特德育功能,才能真正改善儀式特有的形式性可以迅速而又直觀地讓參與者體察儀式希望傳達的信息,它通過個體的觀察、模仿與身臨其境,通過在場其他人的言行舉止,通過現場營造的氣氛喚起參與者相似的情感而實現其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姚雪.高校國學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6.

[2]趙俊紅.大學生美德化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作者:謝發國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