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03-09 11:20:00

導語:自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手機應用的普及,社會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搭建了師生平等溝通的平臺,暢通了信息傳播的通道,同時構建了學生自我教育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輔導員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生活世界,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和理性思維方式的弱化。在自媒體語境下,重新審視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需要借鑒互聯網“用戶思維、簡約思維、跨界思維”的思維方式,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推動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的新進展。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

一、“自媒體”及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

隨著智能手機及微博、微信等應用的普及,人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白悦襟w”(We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1]32。簡言之,自媒體就是每個社會成員用來自己所見、所聞、所感事件的載體。如今國內最常見的自媒體有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自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使信息傳播呈現出新的三大特點。第一,信息傳播參與主體的平等化。曾經以書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形式出現的傳統媒體是“舊時王謝堂前燕”,是與百姓生活相去甚遠、高不可攀的媒介形式,曾經以自上而下的形式的“權威”信息往往帶有“神秘的色彩”和“理論的高度”。如今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等自媒體形式的發展,每個人面前似乎都放置了一臺攝像機、一個麥克風以及一個信息平臺,借助智能手機的各種功能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把個人的所見所聞拍攝下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再借助于各種手機應用平臺到朋友圈獲取關注,并且通過個人的思想影響他人。運用自媒體信息,不需要特別的培訓學習,不需要專業的知識技能,不需要高深的學術修養,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就能完成。這種簡單的參與方式使信息“飛入尋常百姓家”,使每個人都成為平等的信息傳播主體。第二,信息傳播方式的鏈式化。自媒體環境下,每個個體都有關注自己信息的“粉絲”,當個體通過自媒體把自己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想,或者自己所關注的公共號信息到朋友圈之后就會有一批受眾收到信息,這些受眾通過轉發再把這些信息到自己的朋友圈,以此類推。因此,自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通道是鏈式化的,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大大加快和擴展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第三,信息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和碎片化。信息在鏈式傳播的同時也有可能導致信息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即在同一時間大家紛紛關注和轉發同一條或者同一類信息?!斑@就導致網絡輿論傳播出現了諸如會聚效應、放大效應、共振效應、潰壩效應等不少新效應?!保?]同時,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加上手機、網絡、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的普及,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時間閱讀,閱讀時間的零散性和碎片性等特點,導致信息接受者熱衷于跳躍式的“速讀”、一圖解讀式的“圖讀”和一句話說明式的“縮讀”,這種快餐式的,以“信息瑣碎、前后無邏輯關聯、重復信息泛濫”[3]為特點的“碎片化”閱讀,使得信息傳播的內容零散化、碎片化。

二、自媒體對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的影響

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給輔導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自媒體為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自媒體是一種信息傳播媒介,這種傳播媒介以其新穎性、獨特性、平等性、個性化等特點贏得了大學生的歡迎,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輔導員進行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第一,搭建了師生平等溝通的平臺。不論是現代教育理念倡導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主體—主體”[4]關系,還是大學生民主意識的發展對于民主權利和自身主體利益表達的需要,都要求當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輔導員和大學生平等的師生關系。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恰好迎合了時展的需要,在自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影響下,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搜索查看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迅速掌握其他高校的工作動態,因此輔導員不再是理論的“權威”,也不是信息傳播的“單一通道”,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且是積極主動的“傳播者”,輔導員和大學生是平等的“主體—主體”關系。同時自媒體易操作、易參與、受學生歡迎的特點,使其成為師生相互了解和溝通的主要平臺,這一平臺突破了溝通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雙方的交流和溝通創造了平臺。第二,暢通了信息傳播的通道。首先,運用自媒體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微信公共號(例如媒體公共號、學校學生會公共號以及輔導員自創的班級公共號),通過關注微信公共號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這豐富了輔導員的德育內容。其次,輔導員可以運用這一平臺建立相應的群,作為通知信息的媒介,拓寬信息的傳播途徑,加快信息的傳播速度,拓展信息的傳播范圍。最后,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可以了解輔導員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依據,了解班級工作和學校工作的要求及思路,同時這一平臺解除了大學生向輔導員咨詢信息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有助于澄清大學生的迷惑,內化德育內容。第三,構建了學生自我教育的平臺。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長期的德育工作中形成的基本經驗,教育指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教育,自我教育指學生的群體自我教育以及個體自我教育。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如何發揮大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成為輔導員工作的主題。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低門檻、傳播快、影響大等特點構建了學生自我教育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構建班級微信群、班級微信號等形式構建學生參與的平臺,此平臺由輔導員指導,平臺由學生自己操作,作品由學生自己創作,搜集學生的真思真想真感受,到學生互動平臺上,用學生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去影響和感染身邊的同學,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輔導員可以推薦學生關注相關公共號(例如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評論、各校學生處公共號等),通過關注公共號的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種教育是學生自我內化的過程,是一種隱形的德育過程,更容易為學生接受。

(二)自媒體給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自媒體在給德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些挑戰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輔導員主體地位的消解。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中,輔導員通過知識積累和經驗沉淀,在理論和知識儲備方面都處于優勢,因此具有話語優勢,教師以其所掌握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產生了吸引力。在自媒體條件下,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主動搜索者、者,成為一個主動影響他人的主體?!靶畔碓吹谋憬莼?、多元化使‘師者’在信息傳遞中的優勢地位被削弱。網絡媒體的功能得到空前強化?!保?]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下,輔導員不一定是信息的首先掌握者,不再是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通道,自媒體充分體現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教育現象,消解了高校輔導員的主體地位。第二,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在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中,信息通道比較單一,學校的環境比較單純,學生接受的價值觀內容也比較統一,主要通過課堂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信息者的多樣化,媒體中的價值觀紛繁復雜。在紛繁復雜的價值觀影響下,青年大學生容易出現價值觀混亂。自媒體環境中的信息在同一時間往往討論的事件是相同的,但不同的者其價值觀是不同的,導致對同一個事件的看法會出現爭執不下的兩個派別,并通過自媒體的傳播產生放大作用,引起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例如,近期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黃曉明的婚禮成為網絡主題,關于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網絡上掀起了兩個對立的觀點?!巴肋线?一生努力不如黃曉明一場秀”和“誰又把‘黃曉明大婚’與‘屠呦呦獲獎’聯系到一起”,兩種觀點各有自己的粉絲和轉發者,這引起了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另外,很多人喜歡用自媒體展現各種“奢侈品”“炫富”以及各種食物秀、旅游秀等等都容易分散大學生的注意力,這種物質利益化的趨向引起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第三,生活世界的消解,理性思維方式的弱化。在自媒體豐富了人們娛樂活動的同時,有些學生淪落為“低頭族”長期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沉溺于網絡世界的喧囂和繁華。有學生寧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傳到朋友圈也不愿與身邊的同學交流;有些學生一邊抱怨著現實世界的孤獨,一邊期待著網絡世界的喧囂,自媒體在呈現出豐富的虛擬世界的同時也消解了現實的生活世界。另外,正如徐志愛在《生活的彰顯或消逝?———“自媒體時代”生活之遭遇初探》中所說:“如果說互聯網讓世界變成‘平’的;那么,自媒體則讓世界變成‘我’的?!保?]33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感官體驗,對信息進行取舍、解讀、傳播容易導致理解的片面性,同時自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碎片化”特點影響了學生對于信息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的理解,容易產生片面、偏激的非理性認識。例如,伴隨著大學生“個性化”和“娛樂至上”的追求和自媒體的匿名性和監管的空缺也導致了大學生在表達自我觀點的同時容易忽視個人社會責任感。而遍布自媒體的商業廣告,容易誤導大學生陷入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忽略精神追求;另外不良媒體對社會負面問題的過度報道,也容易誘發學生的負面情緒和非理性化思維。紛繁復雜的環境、多元的價值觀和大學生在接受信息上的“碎片化”和“娛樂化”的特點,對高校輔導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新的挑戰。

三、自媒體語境下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思路創新研究

(一)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環境下最重要的思維方式,用戶思維的要求是“以用戶為中心”,本質是“服務意識”。在自媒體語境下,由于自媒體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大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輔導員和大學生成為平等的“主體—主體”關系。當然兩者的主體性的體現是不同的,大學生主體性體現在搜索信息的主體、信息的主體、自我教育的主體、相互溝通的主體等方面。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價值觀引導的主體、釋疑解惑的主體、信息推薦的主體、監督調控的主體等方面。在德育工作中,輔導員的工作主要是服務、幫助、調控和監督,德育工作中要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使德育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過程。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保?]要做好青年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必須從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信息接收方式等方面出發,用通俗化、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借鑒大學生生活中常用的“網絡語”等話語方式,為青年大學生量身定做其喜聞樂見的信息內容和活動形式,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干部自己設計組織、調動學生普遍參與、親身感受—溝通—交流,利用同輩群體的相互影響實現教育目標。例如,長治醫學院近期正在舉辦的“最團結班集體”評選活動,就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良機。同學們在活動中通過參與設計班級形象宣傳內容,增強對班級文化的認同;通過參與拉票互動,增強班級凝聚力;通過參與競爭,增強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因此,用戶思維的本質就是要創造符合大學生用戶需要的產品,通過為大學生服務的途徑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簡約思維

鑒于自媒體環境下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的“碎片化”特點,要求輔導員必須在德育工作中堅持簡約思維,將復雜內容簡單化,疑難內容通俗化,枯燥內容趣味化,通過圖文并茂的“一圖式解讀”方式幫助大學生理解德育內容,通過簡單便捷的參與方式吸引大學生參與到德育過程中。首先,簡約思維要求輔導員工作必須有針對性。一個時期著力解決一種問題,這個問題的選擇要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聯系。例如,學生要即將實習,這時期的德育工作必須圍繞為學生提供準確的實習單位信息對學生進行服務,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到輔導員對于學生的幫助,另一方面通過相互的接觸和了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不然所有的引導和前期的努力都會化為泡影。其次,重要問題的學習要與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例如,2015年自媒體紛紛轉載的《博士返鄉筆記》一文,文中對“知識的無力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深深的感嘆,文章當時在自媒體中紛紛轉載和傳播,一時影響巨大。如果不對文中的觀點進行相關解讀和引導,必然使“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影響學生的價值選擇,這時候輔導員就必須能結合這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否則錯過了這個時機,德育工作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最后,必須與學生的情緒感受相聯系。例如,畢業前夕學生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聚餐,但是對于是否有必要聚餐,不同的學生態度就會不同,這時如果在群里展開相關的討論,雙方觀點爭執不下,伴隨著語言的激烈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這時候就需要輔導員通過輕松幽默的方式予以引導,既不傷害積極組織聚會學生的積極性,又不影響班集體的團結。

(三)跨界思維

跨界思維本質是一種融合思維,自媒體在方便信息傳播的同時給輔導員在德育工作中的監督和引導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輔導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都需要創新。這就需要輔導員一方面加強理論認識和修養水平,將學生困惑的問題自己想明白、弄清楚,以提高自己釋疑解惑的水平,用知識的魅力贏得大學生的尊重和認同;同時,要加強自身修養,堅定個人理想信念,在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用人格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另一方面要綜合學習與學生思想道德認識發展規律、心理認知水平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培養跨界思維。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離不開對學生思想認識活動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對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認識,這就要求輔導員不僅要熟悉學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還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內容,增強對學生工作的把控能力。同時輔導員還要常與代課教師和學生干部交流,將輔導員工作從狹義的輔導員一個人的工作擴展為滲透在學生專業學習、實習等過程中的工作、滲透在學生生活、學習等各個領域的工作,用跨界思維的方式,用綜合的手段進行德育工作。

作者:王 麗 裴育萍 單位:長治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徐志愛.生活的彰顯或消逝?———“自媒體時代”生活之遭遇初探[J].教學與研究,2014(12):32-33.

[2]任賢良.輿論引導藝術:領導干部如何面對媒體[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00.

[3]張芳圓.媒介環境學視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現象[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

[4]劉永哲,王麗.主體間性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轉向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4.

[5]趙宏.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3(5):213.

[6].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