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策略分析
時間:2022-04-13 08:33:33
導語:學校德育工作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技術在學校德育教育應用越來越普遍,也給學校德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通過網絡技術來強化學校德育工作,是個很有力的著眼點。本文從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的利與弊,并構建學校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網絡環境;學校;德育教育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把人類帶進了網絡信息時代。網絡逐漸改變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對廣大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關于“互聯網是年輕人的事業”的論斷,深刻揭示出了“互聯網事業發展”與“青年成長發展”的時代特征及其辯證關系。由此,當下探索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現就網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及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網絡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
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以其開放性、豐富性、互動性對青少年產生極大吸引力,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1)網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尋找資料獲取知識已經不拘泥于以前的跑圖書館,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舟車勞頓,現在只需要聯網,基本上全世界的書籍、知識都能為我所用,大大縮短了獲取知識的時間,給學生帶來方便。(2)網絡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平臺。隨著QQ、微信等各類互動交流應用軟件的流行,網絡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另一個活動的空間,它的互動性、即時性以及個性化如同磁鐵般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這個虛擬空間里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展現自己的閃光點,在相互交流中獲得認同、尊重、友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有利用促進青少年的個性發展。(3)網絡是學生減輕心理壓力的平臺。網絡的虛擬及隱秘性,讓這個空間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青少年情緒宣泄的一個“樹洞”,青少年通過多種途徑,說自己想說的話,宣泄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苦惱等,有助于緩解青少年心理壓力。2.網絡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和樂趣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青少年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型,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網絡各種信息良莠難分,給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給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1)手機上網成癮,易致性格自閉,產生心理障礙。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比達95.1%,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但90%以上的學生用手機上網不是用來查閱資料,而是用于娛樂、游戲等。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若沉湎于網上虛擬世界,則會難以自拔,出現網絡病癥。調查顯示,在上網的青少年學生中,有20%的人情緒低落,12%的人與家人、朋友疏遠;學生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必然會導致其對現實生活的不適應,導致與人正常交往出現障礙,容易產生緊張、冷漠、情感缺乏等癥狀,久而久之便會引發網絡孤獨的心理障礙,“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并不是一句笑話。(2)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易致青少年行為失范。網絡時代推動了信息的爆炸式傳播,快捷、便利以及大容量等的信息傳播,不僅改變了成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更對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網絡信息資源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既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正面信仰,也充斥著大量色情暴力、賭博迷信等反動黑暗的信息糟粕。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對待問題辨別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這樣的現實反差使得他們一旦受到互聯網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易行為失范,嚴重的會誤入歧途。
二、策略
鑒于網絡文化對于學生思想影響的巨大性及難控性,學校如何針對網絡新形式,利用網絡環境,扎實開展德育工作,揚長避短,規避網絡文化負面因素,正確打開學生思想教育通道更顯得必要及重要。1.學校搭建網絡平臺,拓寬德育渠道。問題在哪里,關注點即在哪里,突破口亦在哪里!網絡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隨著手機的普及,QQ、微信的異軍突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也隨之由“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根據《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中小學校要不斷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虛擬世界,合理使用互聯網、手機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因此學校德育教育的首要突破口就是網絡。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搭建適合學生互動的德育網站平臺,拓寬德育教育的空間,利用網絡的互動性、開放性、實時性的特點,和學生進行全方位、零距離的交流與互動,使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覆蓋面和影響力。比如為加強學校網絡德育教育,我校借助學校網站,搭建德育平臺,開設了學校信箱、心靈之約、德育視頻等多板塊,并與積極健康的網絡教育資源網站鏈接,形成良好互動,促進學生養成健康上網的理念。下一步還計劃將心理健康輔導納入學生網上互動,計劃從“隱姓埋名”式交流拓展到真實面對面溝通。2.教師應轉變德育教育觀念,優化德育教學方法。在“互聯網+”時代,給德育工作者又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往大多數教師均排斥、抵制網絡,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是盲目地將德育教育內容強加給學生,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德育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網絡環境下教師應持辯證的態度,科學看待、正確認識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能談之色變。應轉變德育教育觀念,巧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手段,最大程度上實現師生的實時互動交流,利用網絡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學生實時互動,在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3.建家校平臺,筑育人空間。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合力,而家長和教師之間卻缺少一個共享的空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QQ、微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家校交流平臺。我們班級建立QQ、微信群,學校設立“德育工作室”微信公眾賬號,團委牽頭組建學校德育工作團隊,拓展開發富有時代性和思想性的德育教育內容,使其內容數字化、圖文并茂、聲像交融,把德育由枯燥無味、填鴨式的教育引向自由、平等、生動,增強德育的感染力;利用微信公眾賬號的功能,開展“美德少年”“校園之星”等活動,加強學生養成教育,營造文明校園氛圍。4.網絡德育教育與傳統德育教育相結合。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德育是傳統德育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延伸,兩者是有著緊密相關的聯系,各自有不同的優勢特點和適用范圍,德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為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傳統精神,中國文明網搭建了“網上祭英烈”“向國旗獻禮”等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德育的開放性、互動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但我們不應忽視傳統德育,在“網上祭英烈”活動前,我們可以通過班會、校園廣播等形式,積極宣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追憶歷史、緬懷先烈,使網絡德育與傳統德育有機結合。
總之,網絡的蓬勃發展,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多途徑多形式地開展德育教育,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健康發展。
作者:王廣正 單位:安徽省定遠縣第二初級中學
- 上一篇: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研究
- 下一篇:幼兒游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