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習中德育滲透

時間:2022-04-11 11:54:00

導語:生物學習中德育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學習中德育滲透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課堂教學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巨大潛力,強化德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力,開展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探索,已經成為很多教育專家的共識。生物教學因知識的跨界性以及跟人類社會關系密切,具有其他自然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德育滲透的基本原則

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和運用高超的科學加藝術的教學方式、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組織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于不知不覺間產生共鳴、情感受到激蕩、道德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是要善于“掩蓋教育意圖”。

(1)與生物學知識緊密結合進行。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是找準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點。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顯性”,例如,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學家。只要老師講述,或者學生閱讀,就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隱性”,需要教師去發掘。例如,植物生長素的濃度較低會促進植物生長,濃度過高會抑制植物生長。由此,教師強調:超過了物質的數量界限,就會改變事物的性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結合生長素濃度的變化,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的知識點需要發掘、升華。

(2)教育對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學科的認識和方法,給學生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學生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其他自然學科一樣,大都具有可直接驗證的特點,因而知識的客觀性在學生頭腦中印象會更為深刻,對生物學知識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為牢固。從這個角度上說,由此進行的思想熏陶,學生更易于接受。例如,從運動系統、循環系統的角度闡述了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從呼吸、神經等系統的生理衛生說明了吸煙、酗酒的危害;講青春期身體重要器官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善,說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學基礎;遺傳學闡明了為何《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像這樣一些具有思想意義的內容,在生物教學中進行,要比離開科學知識單純進行紀律教育、道德規勸效果要好。

(3)育人效果的依賴性。生物學科的思想教育是通過生物教師去執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賴于生物教師的思想素質、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水平。教師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師富于教學機智,就會善于根據教材和教學情境進行思想教育。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學生學>-j興趣越濃厚,思想教育就會理入而情動,最終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德育滲透的基本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同樣也面臨著威脅。通過這些內容的具體介紹,讓學生既為我國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這些成果展現了我國當代科學家的智慧以及為世界科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可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①生命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由c、H、O、N等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在生物體內,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又構成了各種化合物,由各種化合物共同組成了細胞,而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學元素所構成的,從而揭示了生物界統一于物質的觀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不僅從分子水平上豐富了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唯物論原理,而且還指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是分子運動。例如,生物的個體發育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由小到大,由幼體到成體乃至衰老死亡的過程;生物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等等,都闡明了生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②生物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系辯證統一的。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明確四組辯證關系:一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例如: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由于組成每種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變化多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決定了蛋白質分子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體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必須指出,細胞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協調一致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三是生物多樣性和共同性的辯證統一。生物雖然具有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但生物體還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說明生物的多樣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礎之上,它們之間還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體與其生活環境的辯證統一。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所有現存的生物,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是與周圍環境大體相適應的,不然就要被環境所淘汰;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會使環境發生變化。③生命活動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生物學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體和生命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揭示其本質規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現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規律,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人們只有認識了生物界的客觀規律,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實踐觀點和群眾觀點的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例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組織學生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促使其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4)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及良好習慣的培養??茖W態度利于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和不斷進取的科學精神發展??茖W態度的培養應貫穿予科學研究過程的每一環節及每一教育活動之中。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生物科學發現史一共有四處,它們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還有很多關于生物實驗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三、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由于生物學科具有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因此決定了這門學科有多種多樣的思想教育途徑。除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而外,還有實驗、現場教學、野外實習、生態系統的調查、參觀訪問、作物栽培、動物飼養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研究課內,還要研究課外活動的思想教育特點;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實踐活動的思想教育特點。現將生物課的幾種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思想教育內容分述如下。

①實驗課。要教育學生愛護公物,遵守實驗規則。學生分組實驗,可進行團結協作的教育。做實驗,要求學生要嚴格、謹慎、細心,培養嚴謹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現場教學??蛇M行聽指揮,守紀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

③野外實習和調查。要進行吃苦耐勞、團結友愛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莊稼、花草樹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來美化學生心靈,進行審美觀的教育。

④參觀訪問。要教育學生樹立群眾觀點,虛心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和優良品質。在參觀良種站、畜牧場時,在了解新技術、新成果時,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科技興農思想,引導學生立志為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⑤栽培飼養。要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抓住生物教學中豐富的德育資源,就一定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德育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