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合作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5-14 10:46:56
導語:民主合作對德育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師生“民主合作”教育環境的德育功能
1.有利于踐行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提倡民主、發揚民主始終是我國各項工作的奮斗目標和長期政策。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我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得到逐步建立,公民的民主意識、主人翁意識得到明顯增強。民主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結晶,民主與人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罢嬲晟频拿裰魇菍θ说谋举|力量全面占有的民主,是人的一種自由狀態的現實,是人的自主性的真正體現,它一方面從外在的制度層面充分保障了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從內在的意識層面驅使人不懈追求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平等、自由、自主、自決的存在與發展狀態”。德育需要民主,這是時展對德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從學校教育開始,去說服人們以民主的方式去改造他們所生活的社會。德育要真正實現民主、真正走向民主化,就必須在德育活動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選擇權,保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平等、民主的地位。德育要走向民主就必須踐行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以人為本,是以學生為本體,教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需要和學生發展這一核心來展開,既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既強調理論知識的基礎性,也注重實踐養成的必要性的德育模式。它倡導通過學生的平等地位、自由空間、民主權利的充分尊重,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自主管理,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責任擔當能力,真正實現德育發展人、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2.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造性。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偏重于師道尊嚴,過分強調教師的居高臨下的地位和主導作用。這種教育觀下我們無法看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和民主,而是教師對學生嚴厲的態度。教師的“嚴厲”被看成是對學生的愛。學生對于老師的批評,只有接受的份,沒有權利替自己辯護。在這樣一種氣氛下,學生對教師產生恐懼、對抗心理也是在所難免的。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的學生已經不再認同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了。因此,面對學生,我們決不能再板著面孔去訓斥學生。當然,要想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還要嘗試讓學生參與民主管理,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精神和創造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而且將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高峰?!眰鹘y教學中,教師總處于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沒有自由的言論,沒有主動的參與,有的只是對教師現成說教的盲從,對教材現成結論的盲信。這樣,學生怎談得上自主發現、獨立創新呢?因此,我們必須以學生為友,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相信人人能成才,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必須成為學生探索學習的導師,引導學生多思,讓學生多問,通過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來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創新氛圍來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這種關系有利于促進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更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豐富完善,從而有利于樹立學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學生創造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激發出來,無限發展的創造潛力也非常容易釋放出來。
3.有利于實現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的德育主體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達到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霸谝粋€全面發展、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體現出力量、能力、熱情和需要的完滿與和諧,教育者在這種和諧里看到這樣一些方面: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創造的、勞動的、審美的、情感的、身體的完善等。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梢钥闯鎏K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理想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和諧發展的人,真正具有德性的人。為此,學校就要構建師生“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進行全面“和諧的教育”,不但要讓學生在教育中成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還要讓學生在教育中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從而有利于實現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的德育主體思想。
4.有利于發揮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尊重人的個性差異,強調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因而需要弘揚人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慧潛能的開發,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人的主體性的核心素質就是自主性素質,它是人的主體性在素質層面上的體現,它是由對內的自我教育意識與相應的能力和對外的自主意識與相應的能力和兩部分結合而成。我們構建師生“民主合作”教育環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素質。具體途徑就是通過創設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民主德育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自我價值,即通過自我認識逐步達到自信,通過自我要求逐步達到自強,通過自我踐行逐步達到自立,通過自我評價逐步達到自尊。學習活動是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基礎教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為具備主體意識的人才能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培養合作意識,在合作交往中才能把探究學習推向深入。在課堂上,只有構建“民主合作”教育環境,才能建立師生間、學生間的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人際關系,充分體現出師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呈現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讓師生在不斷的和諧“碰撞”、“互動”交往中得到充分的自我發展。
二、構建師生“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的有效途徑
以前的老師們不敢“愛”,怕寵壞孩子;不能“愛”,因為有屢犯“錯誤”的孩子;不愿“愛”,和孩子打成一片,師道尊嚴何在。但癥結還是長期以來禁錮老師的精神枷鎖在作祟?,F在我們必須徹底解放老師的手腳和靈性。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校園氛圍中,老師用開放的心態欣賞孩子,用真誠的師愛感染孩子,用不倦的耐心引導孩子,師生共建“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增強德育教育的功能。
1.堅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主要體現為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情感和個性差異。表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師生之間朋友式地討論爭辯,探求真理。一旦形成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便為學生創設了自由呼吸、自由發展的適宜環境,為他們展現出成長的廣闊天空。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贊賞學生的奇思妙想和獨立思考,學生免去害怕失敗或丟面子的顧慮,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猜想或假設,思維才敏銳流暢,創造性才能得到發展。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只有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對課堂學習才有一種安全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傳統的德育教育觀著眼點在于“教”,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學生被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的課堂教學缺乏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不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學生不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生活的愉悅??傊處熃痰美?,學生學得死?,F代德育教育觀認為,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及情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的智力活動,完成信息傳輸、存儲、運用的任務,而且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課堂上態度積極、思維活躍。
2.實行班級民主管理。班級民主管理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助推器。美國心理學家利比特與懷特研究發現,對學生采取民主領導的方式,師生在這種教育環境中的關系是輕松、愉快、和諧的。我們選擇民主的方式進行管理,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重視班集體的作用,與學生共同制定計劃、討論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把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德育教育活動中只有主動參與,才會產生認識與行為的內趨力,正確的認識自我,實現思想品德轉化和行為控制,教育過程完成從他育到自育的轉變,從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還必須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任何德育目標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實現的,還應看到,學生并不是自覺地處于主體地位,只有通過教師的培養,具有主動意識、主動能力后,才能成為活動的主體。高二甲(7)班是一個文科班,男生19人,女生44人,班主任非常重視優化班級管理程序,注重學生民主參與,加強自我管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班干部主要職責是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為同學服務。其次,適當放權給班干部,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我的地盤我作主”,給學生更廣闊的工作施展空間。第三,在班內實行“分級管理制”:①一級管理:每天三名值日班委(由一位普通同學擔任值日班長,再加兩名班干部),負責全班各大項工作的安排與監督。②二級管理:課代表,負責各學科的學習情況,及時輔助任課教師的工作。③三級管理:組長,分管各組的學習和日常行為規范。三級管理制度使學生個個都成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大大調動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為建設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提供了合力。高二甲(7)班在學校活動中已形成良好平等合作、競爭氛圍。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體驗中學習、在參與中快樂,在班集體的學習與工作中充滿熱情,學生各方面都得到較大的發展。我班在紀律、衛生、歌詠、體育甚至班級成績都名列年段前列。高二甲(7)班先后取得眾多獎項。資國寺勞動基地勞動被評為“優”。參加學校2天的文明督導活動也被評為“優”。班容班貌評比第二名、校運會團體總分第一名、??茖W節先進班級、科技節主題班刊一等獎、科技節班級網頁一等獎、科學節綜合學科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一等獎、科學節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一等獎、校二星級文明班級等。
3.促進師生交往對話。在德育教育中,交往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生生之間為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成某一個目的而進行的相互作用。交往既可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獨立的活動,又可以是其他活動的構成要素,存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完成的活動中。具體地說,在德育教育中,交往存在著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交往還是生生之間的交往都是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背景和條件,我們要看到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別。在德育教育中的交往對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溫情與信任,讓學生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技巧與策略,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對交往的強調,意味著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意味著對學生個體經驗的珍視和對學生生活世界的積極關照。這正是人文化課堂教學應給予充分關注的。人文化課堂教學之所以特別青睞于以對話為主要形式的交往,是要用交往的內在精神來改造、重建師生關系;教師通過創造積極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人格的生成與確立。這就意味著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將更多地創造、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并教給學生互動交往的方法與藝術,使學生在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4.建構自主—合作學習的模式。要構建“民主合作”教育環境,需要建構自主—合作學習的模式。這樣才能“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解放他的雙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間?!币虼?,我們應該解放兒童,培養學會學習的學生。社會心理學的長期研究表明,當人們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進行合作性的工作時,會增強人們的團隊精神,促使人們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喜愛、相互尊敬,并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工作做好。這一原理如果應用到在德育教育中去,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促使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模式下把個體學習、小組學習、集體學習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培養自主的交往與合作等現代人應當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德育教育“一言堂”的機械灌輸模式,重點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德育實踐活動。這種德育教育活動,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使其在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螺旋動態變化中逐步增強自我教育,使學生在發展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和學習所分配的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幫助和鼓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培養學生完成群體任務所需要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增強自我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體合作精神,為民主合作的德育教育彰顯更好效果。總之,堅持“德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實行班級民主管理,促進師生交往對話,建構自主—合作學習的模式,構建師生“民主合作”教育環境,有利于踐行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有利于實現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的德育主體思想,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精神和創造性,有利于發揮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從而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曾呈進工作單位:福建省福鼎一中
- 上一篇:供銷社綜治工作報告3篇
- 下一篇:教師隊伍師德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