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德育教育轉換策略

時間:2022-05-14 10:59:34

導語:公民德育教育轉換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德育教育轉換策略

1、公民德育教育現實挑戰

1.1社會轉型時期對公民的挑戰。在社會利益格局調整和社會構成發生深刻變化的進程中,由于利益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由于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地區發展之間差異的存在等,都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作為一個從傳統向現代化轉變的當今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的重新建構,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矛盾與沖突,是我們所必然面對的事情。社會情緒與國民心態對社會轉型意義重大,我們需要加強對社會情緒的控制,對國民心態的調適。穩定、平和的度過社會轉型期,這些都依賴于公民的德育教育。

1.2市場經濟與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挑戰。利益之爭、貧富差距加大,使國人領會到在利益面前“義”已經不再重要。我國公民的價值取向表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去德育化現象和德育相對主義逐漸影響人的思想,相繼出現了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利己主義等。道德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這種金錢至上觀念驅使著人們在追逐財富的路上狂奔。缺乏道德和道德教育,缺乏道德自律的市場經濟,必將成為“他人即為地獄”的野蠻叢林。因此,加強公民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1.3網絡化的挑戰。當我們大踏步進入網絡時代、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網絡上不道德的現象,也利用網絡的神秘性和隱蔽性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如用不健康言論進行人身相互攻擊、漫罵、假新聞、網絡色情、網絡推手、黑客等。網絡時代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向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公民的網絡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公民德育教育的對策

2.1繼承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經驗。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所以應培養人們善于認同和接納傳統道德教育,特別是對傳統道德典籍,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動。重視道德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特色。經過幾千年的積淀與延展,中國傳統德育形成了如下的經典理念。

2.1.1立志之道。傳統道德教育對人的品德修養的首要要求是立志。《說文》云“志,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修身首先要樹立一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修養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這一理想。傳統道德教育要求人在品德實踐中首先要立定志向。

2.1.2克已內省。傳統道德教育強調向內用力,要求做到克已內省??鬃拥牡茏釉诱f:“吾日三省吾身”。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克己復禮”,以提高個人修養水平為重,不為外部名利所誘。孟子也要求在與人交往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反躬自問,多從自身找原因?!坝腥擞诖耍涞任乙詸M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視也;此物奚宜至哉?!薄睹献?#8226;離婁下》。

2.1.3改過遷善。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孔子主張要自訟、自改,要求弟子“聞過則喜”,“過則勿憚改。”人有過錯,認真改正,反而受人們的敬重。正如《戰國策•楚策四》中說的:“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贝蠖鄶祩鹘y德育思想都持有“改未為晚、過后補教”的積極的教育態度。孟子也主張一個人應當注意改過遷善,“見善則遷”。這樣的塑造教育,對改造一個人身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國傳統德育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2.1.4善擇益友。古語曰:“友者,師之半?!蔽覈糯鷤鹘y道德教育就是以重視交友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為其特色的。孔子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教育家,對交友的重要性就有著深刻的認識。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1.5身體力行。中國古代教育家把身體力行作為完善道德的非常重要的途徑,認為只有身體力行,知行統一,才能成為具有道德的人。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人把道德認識付諸踐行,他說:“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眰鹘y道德教育特別重視力行,因為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是否落實到實處的關鍵。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德性完善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我們應批判地繼承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其用于公民德育教育。

2.2汲取國外道德教育經驗。西方的道德教育有著優秀的傳統,如亞里士多德的德行與幸福一致論;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科爾伯格道德討論策略和公正團體策略理論;麥金太爾的德性論等。應汲取國外道德教育中其中合理內核和先進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我國的公民德育教育提供參考。

2.3轉型時期現代德育模式的轉換。

2.3.1由重外塑到重自身的轉換。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人的德性的生成,不難看出,在人的德性生成過程中,最終還是決定于其自身作用的發揮??鬃犹岢觯骸盀槿视杉?,而由乎人哉?!本褪钦f要成為具有仁德的人,只能靠自己??鬃訉⒌赖峦晟频呢熑畏旁谑芙逃咦陨恚J為人是否具有仁德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所以我們應把公民的道德教育重心由外部社會塑造培養轉移為受教育者主觀能動的發揮。

2.3.2由重接收到重接受的轉換。我國公民德育教育只重知識的傳遞,致使公民接收了大量的道德規范,但他們在思想深處并不認同,不接受這些道德規范,沒有將其作為指導自身行動的準則,德育效果不佳。要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就必須實現由重接收到重接受的轉換。接受更多地與情感、需要相聯系。德育內容如果不能與接收者的情感相協調就會遭到懷疑、拒斥。如果接受者接受了德育內容,這些內容就會轉化為受教育者自己的觀念,對其德育產生影響,發揮善行。

2.3.3由重認知到重實踐的轉換。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重視的是人民的知性認知,而非道德實踐。這種德育背離了道德和德育的本性,是一種病態的、異化的德育。我國的德育思想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理念,即“知行合一”和“踐行即美德”。因此,應突出道德實踐性,引全社會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如感動中國、公益捐贈等。在道德實踐的中形成和發展公民的德性,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作者:郝清秀工作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