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必要性及途徑
時間:2022-06-12 10:19:00
導語:中高職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必要性及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個學段之間的有效銜接成為一個突出而又現實的問題。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打通從中職、高職、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中職和高職之間的銜接和貫通體制再一次提速。近年來上海市開始試點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也是中高職之間有效銜接的創新和嘗試,這種模式對實現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相互貫通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實踐平臺。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是中高職貫通的核心內容,而德育課教學內容之間的有效銜接是中高職課程內容銜接的應有之義。毫無疑問,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體系的建構是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體系銜接的一個特例。前者是把中職和高職德育教育內容整合在一個整體框架內,教學只有前后之分,沒有階段之分;而后者仍然分為中職和高職兩個階段進行教學。
一、課程界定
本文中的中職德育課僅指《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這三門課程,不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而高職的德育課程僅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兩門課程,暫不包括其他課程。至于這五門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展開。
二、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銜接的必要性
(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薄稕Q定》還強調要“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痹诖酥?,2002年8月24日國務院在《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做出了“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的決策,這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緊密銜接指明了方向,從此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現在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學設置時,實踐課時已超過50%,相應的理論教學顯著減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大二的第二個學期就開始在公司或車間頂崗實習,其實踐課時已經超過理論教學的課時。在理論教學課時減少的情況下,只有科學合理地設置各門課程的教學課時,才能在整體上滿足強化實踐教學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高職兩個學段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應循序漸進,既不能有重要內容的缺失,也不應該有不必要的重復。中職和高職階段的德育課程銜接也要服從職業教育改革和強化實踐教學的需要。而作為中職和高職教學內容銜接的特例,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的一體化構建正是為滿足職業教育改革需要而應運而生的。
(二)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的現實要求
2005年的《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對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給出了指導意見,特別是教育部在2011年《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當前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蓖瑫r《意見》還指出“目前,大中小學德育各階段的德育目標劃分還不夠準確,內容安排還不盡合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簡單重復、交叉和脫節的問題。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課堂作用,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闭窃谶@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尤其需要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作為大學和中學德育課程有效銜接的特例,中高職貫通教育德育課程的銜接理所當然地成為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學德育有不同的側重點,主題可以重復,但不能簡單重復,中高職貫通同樣也是如此。中高職貫通的五年時間是一個學段,是一個整體,除了少數貫通班學生是在中職高職一體化的學校內完成學業外,多數中高職貫通班學生前期在中職學校學習,后期在高職院校學習,這看似兩個學習階段,其實是首尾相連、中間不脫節的整體。說白了,就是把中職和高職兩個學段并為一個學段,既不是中職又不是高職,同時既是中職又是高職。這需要辯證地理解和看待這些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鮮事物。因此,如果五年的學習內容不能有效銜接或者簡單重復,既不符合教育學規律,也沒有遵循心理學規律。為適應這種發展要求,教育部提出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課題,而中高職貫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是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有效銜接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也成了當務之急。根據實際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高職院校均接收“三校生”(中專、職高和技校畢業學生)入學,這種情況必然要求高職階段的一些課程內容的教學要在中職的基礎上進行,不能忽視前期的中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如果教學內容重復,難度降低不說,更主要的是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反過來如果教學內容難度大,學生學習基礎缺乏,學習有壓力,學習負擔過重,同樣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放棄學習。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好,沒有完成教育目標。針對當前中職和高職德育教學內容之間的問題從教材內容來解決可能性不大,但是中高職貫通本身就要求課程設計一體化,德育課程的一體化設計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中高職貫通模式下實現中職和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其中課程內容的銜接處在核心地位。中高職課程結構能否科學合理地銜接,直接關系到中職與高職兩個層次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能否有機統一,能否避免教育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浪費,切實提高職業教育整體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這正是中高職教學內容銜接的根本目的所在。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要充分認識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內容,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以職業素質為基礎,職業能力為核心,有效拓展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真正達到完善職教體系,促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中高職德育貫通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雷同
課程雷同是指兩門課程之間大部分內容重復或相關度很高。如中職的《職業道德與法律》和高職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屬于雷同課程,僅看名稱就非常明顯,雖然職業道德和思想道德修養就研究范圍而言差異很大。這種內容重復多且名稱類似的課程顯然不符合中高職貫通的教學要求,不僅德育課是這樣,其他專業課也這樣。以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現在還要重新學習一遍,不僅老師做了重復工作,也耗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并且適得其反,因為缺乏課程內容的新鮮感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學習效率低下。這一問題也是中職和高職德育課教學內容銜接中首先遇到的問題。
(二)內容脫節
內容脫節是指德育教育的一些內容在中職和高職都沒有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但又是德育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常明顯的例子是在中高職階段德育教育中缺乏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由于中職和高中的學段相當,高中階段都要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還要會考;而中職就沒有歷史課程,高職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而高職沒有相關內容的課程,這樣就出現了在中職和高職兩個學段都沒有歷史課程這種局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并沒有因為中職沒有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內容,在高職就增加這方面內容,因為在高職課程體系中也沒有給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留出位置,即這個問題在現有中職和高職分開的情況下沒有解決的辦法。
(三)內容交叉
比較當前的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還存在很多內容交叉的地方。像第一種情況課程雷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交叉。因為課程重復不可能是兩門課完全重復,現在高職的兩門思政課教材與普通本科使用的教材就完全一樣。這里的內容交叉是指同樣的內容或知識點中職和高職都出現,只是說法和側重點不一樣而已。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職和高職內容中都講到了,原來的高職教材對此交代比較詳細,2013版的教材已經刪去了很多重復的內容,這也是在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工作的推動下取得的進步。另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中職和高職同樣都有相關論述,這就是內容交叉。
(四)課時不足
根據現有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教學大綱,中職的三門課都是一學期完成,一般每門課是36課時,三門課為108課時。而高職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般是3學分48課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一般4學分64課時,這樣沒有貫通前的總課時是220個課時。中高職貫通實施之后一般來說要縮減部分課時,不僅因為學習時間已經縮短了一年,而且一體化設計中高職貫通的德育課程體系也必然要求刪掉一部分重復內容,這樣必然會出現德育課時的減少。如果德育課還保持原有課時總量,在學習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必然會減少專業課理論的學習或實習實訓的課時,這與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職業教育特點有沖突,也與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的精神相違背。至于中高職貫通德育課具體要減少多少課時,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論證。
四、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的途徑
針對上述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體系一體化面臨的四個問題,筆者嘗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一)調整課程
對于課程雷同的問題可調整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的設置。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是拔高,而不能是簡單重復。對于貫通教育來說,重復的內容去掉,剩下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低年級(比如中高職貫通班的一、二年級)學習,也可以在高年級(比如在中高職貫通班的三、四年級)學習。例如關于思想道德一般知識部分適合在中高職貫通班學生剛入學的時候學習。低年級之所以學習一般道德基本知識,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這個階段的道德教育可以對學生產生更大的作用,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他們以后的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職業道德的教學要放在他們學習的后期實施。因為這些學生進來時還沒有面臨就業的問題,而學習后期很快就要畢業走向職場,所以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緊迫的。
(二)補充內容
針對中職和高職分開教學時沒有講授而又是大學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無疑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這種補充并非單獨增開這門課。這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將這些內容嵌入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增加德育教學內容的容量。就目前中高職貫通教學的實施來看,這是比較可行的,而且使得德育課程銜接非常緊密。例如中職高職都沒有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教學基礎就要求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所了解。在對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了解的基礎上學習這門課就會容易很多;但是沒有近現代史的教育學習,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就會很吃力。這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盵1]因此,在沒有開設近現代史課程的情況下,《概論》課的老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要準備較為充足的近現代史知識,不僅豐富了上課內容,也會使比較抽象和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起來。中高職貫通的模式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平臺和便利。中高職貫通德育教學內容的銜接就可以把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的內容吸收進來,形成完整的中高職德育課程一體化設計,避免了以前中職和高職都沒有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如上海某高職院校在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時采用模塊式教學,把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整合成一個模塊,融入德育教學內容之中,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個方案是開設選修課,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修,這也是彌補前面沒有學習這方面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但也要看到這里存在一個覆蓋面的問題,因為一門選修課沒有強制約束力,可能只有小部分學生選了,大部分沒有選。這個方法雖然比較全面深入的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但是覆蓋面畢竟有限。
(三)重組內容
對于中職和高職德育課程中都有的知識點,如何做到有機融合,既不重復又不脫節,這是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因為要認識清楚內容交叉到何種程度,沒有對中職教材和高職教材的認真梳理是很難做到的。不像課程重復那樣,一看名稱就知道兩門課程是否重復。內容有交叉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既然中職已經講了這些內容,那么高職階段如何講,這是絕大多數高職教師所沒有想到。因為他們對中職的內容不熟悉,開的什么課也不了解,少數中高職一體化辦學的學校有這方面的優勢,這些學校的部分老師就同時兼任中職和高職兩邊的課程,這樣問題就容易解決。但是有很多老師不愿意兩頭上課,這樣備課量大增,工作太累。另一方面,中高職一體化辦學的院校現在又太少,其他老師即使有嘗試的愿望,也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谶@種現狀把中職和高職的德育課程有機融合,設計出一體化的中高職貫通的德育課程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有的學校采用模塊教學的方式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創新的嘗試[2]。
(四)調整課時
中高職貫通教育模式不同于中職和高職的簡單拼接,要在較少的學時下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必然要求整合一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德育課也要符合這項要求。考慮到思政課在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能因為中高職貫通比中職和高職分開學習少一年就隨意減少思政課的課時。同樣,也不能因為思政課特殊就籠統地把中職的德育課時和高職的思政課課時簡單相加,得出一個總課時。根據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由于中職的《職業道德與法律》和高職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屬于課程重復,把中職的這個課時騰出來上中國近現代史的增加內容就是一種課時調整的辦法。例如外交關系和國家統一、一國兩制可以根據具體要求靈活安排在形勢政策課中。這樣做既沒有減少教學內容,也沒有增加課時量,同樣又豐富了形勢政策課的內容,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中高職貫通德育課程內容一體化研究還是一個新的課題,上海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經驗。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這方面的研究會不斷加強,將有更多的成果展示出來。
作者:茌良計 李俊平 單位: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語文教學中語言與文字的探究
- 下一篇:智能配電網設計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