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隱性德育課程研究

時間:2022-05-23 10:44:09

導語:中學隱性德育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隱性德育課程研究

一、隱性課程的含義及國內外發展現狀

詞語“隱性課程”(HiddenCurriculum)首次出現在1968年美國學者杰克遜的《教室生活》一書中,而實際上杜威早期在有關論述中所談到的“附帶學習”其實就含有“隱性課程”的含義。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從美國教育家杜威的相關論述中,可以得知隱性課程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自然流露或形成;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中習得的學校學習經驗,其與“顯性課程”相對。在我國,對隱性課程的有關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半[性課程”這一概念引入中國后,日益引起教育理論界的興趣。在世紀之交,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新的課程觀與教學觀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又重新審視和研究隱性課程,其進程的大體脈絡是由以介紹西方理論為主轉向較獨立的理論探索,從理論認識層面拓展到實踐操作層面?;仡櫸覈逃l展歷程,顯性德育課程長期占據最主要的地位,而隱性德育課程長期以來不被重視,但不被重視并不等于不存在。雖然國內外有一些學者對隱性德育課程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對于隱性德育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不夠深入。目前,國內學者對隱性德育課程開發方面研究還處于一種“粗放型”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過多注重物質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忽視了文化、互動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在文化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上,忽視了“文化”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在互動層面隱性課程資源開發上,忽視了學生與學生這一互動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

二、隱性德育課程的特點

任何一種教育的課程完整體系,是由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部分構成的。二者的界定是根據其存在及所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劃分的。顯性課程是在學校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計劃、教材形式上均有明確陳述與規定的課程,是外顯的、裸露的,具有直觀性,是通過學生能動的、有意識的、特定的、有規律的心理反映起作用的。相對而言,隱性德育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隱性德育課程是潛藏在教育體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之內,沒有明確陳述的課程,具有內隱性。2.隱性德育課程是融合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的潛在的教育因素,學生通過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來影響學生個體的發展。由于隱性德育課程是授課教師在安排授課內容時,有意安排在教學活動中的社會實踐形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提前設計的,其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但對接受教育的客體學生的影響來說,是通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起作用的,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對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影響結果是事先難以估計的,因此又具有非預期性。

三、隱性德育課程的作用

傳統的顯性課程對學生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個作用相對隱性德育課程來說是有一定的時間與范圍的限制的。比如,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對某些學科不感興趣,那么在聽講時,精力未必集中,德育滲透未必能使全體學生接受吸收,因此就存在這樣的可能,即:某些顯性課程對某些學生群體沒產生影響,或者對學生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形成沒有指導規避作用。而隱性德育課程則是將一個物理環境、制度環境及心理環境完全呈現給每一位學生,完全是在機會均等、自由民主的環境下接受教育,能夠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感知及獲得教學經驗,從而充分發揮隱性德育課程的德育功能。隱性德育課程能夠將學生的智育放在一個廣闊、舒適、自由、和諧的環境里,能夠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讓學生的智育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掘,從而加強學生對顯性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整體的智力水平。另外,學生在環境優雅的校園學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而且在積極向上優美的氛圍中,能夠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四、中學隱性德育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的中學階段的教育,不僅要在顯性課程方面抓,讓學生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隱性德育課程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完善教育空位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學大力加強隱性德育課程的開發十分必要。1.由于隱性德育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對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可以通過開辟學習園地板塊,把好人好事宣傳出來,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所起的作用;通過張貼愛國志士、革命家、科學家的宣傳畫冊,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精神;通過打造校園文化、凝聚校園精神,創設健康的學習環境,營造積極向上、樂善好施、陽光勵志的學習氛圍,從而加強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從內心深處喚起學生對道德的追求,才能發揮隱性德育課程的教育和引導的作用。2.中學階段,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僅僅依靠顯性課程是不夠的。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完善、學習態度的端正、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的樹立與形成等等,都離不開隱性德育課程的熏陶與陶冶。在一所被隱性德育課程所覆蓋的學校里,學生的心理上、行為上往往會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約束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種“不知不覺”就會不斷內化為一種“見賢思齊”的動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在中學進行隱性德育課程開發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鄧道宣,羅明禮.國內外隱性課程研究述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2):98-101.

[2]熊匡漢.論學分制條件下的教學質量評估[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10-12.

[3]趙亞靜,王艷舫.英國高等學校學術評價制度的借鑒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4(2):149-150.

[4]劉毅,王艷.民族高校民族團結隱性課程內涵論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1):49-53.

[5]王艷舫.中小學隱性德育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分析[J].網友世界,2014(13).

作者:王鳳輝 錢宜濃 單位:1.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公主嶺市西四小學校 3吉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