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德育功能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6:38:00
導語:新課程德育功能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調整德育課程結構,由“單一化”向“綜合性”發展。
我們在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初中開設《思想品德課》;從小學中高年級到高中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重視綜合實踐課程中的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德育課程的聯系,從而實現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社會課程的結合,構建以學會做人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論為基礎的新的德育課程體系。
2.改革德育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構。
我們大力改革學科式德育課程的教學,積極改變過去中小學德育課教學中單純面向應試而傳授知識,空洞講授理論,死記硬背概念等弊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師生互動關系、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加深體驗作為改進學校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方向。在教學中,各學校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適當地選擇案例教學、創設情境、講座等形式,并充分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使抽象的道德知識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得到內化,鼓勵教師采用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突出對話、互動、活動、實踐、體驗、探索性學習等方式,構建師生之間多重對話的平臺,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使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入腦入心。
3.抓好學科滲透,開發各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資源,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與情感體驗、實踐鍛煉結合起來。如地理課通過本國資源的了解、考察,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歷史課通過學習、參觀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學課程,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科學家的人文素養與理想信念。
注重資源開發,抓好地方、校本德育課程建設
抓好地方、校本課程建設是發揮新課程德育功能的重要內容。我們注重以社區資源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課程開發和加強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各校在按規定開好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同時,努力開發地方德育資源,豐富德育課程,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相結合。
1.開發以社區資源為主要內容的地方課程。
沙市區地處長江中游,歷史悠久,楚文化底蘊深厚,地理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為了充分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我們組織編寫了《我在長江邊長大》綜合活動課教材,將“長江英雄史話——98抗洪中的沙市軍民”、“長江企業文化——活力28沙市日化”等內容納入教材,并作為地方課程列入全區中小學課程計劃,每周一課時。2.開發以校本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
沙市區中小學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的德育特色。例如沙市紅星路小學堅持以“寫字教育”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沙市區北京路三小編寫的“誦讀古詩”;沙市區實驗小學的生活教育,沙市四中、沙市藝術中學等校的藝術教育,沙市二中、九中、實驗中學、十一中與省江北監獄、武警荊州消防支隊聯合舉辦的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等等,長期堅持,不斷創新,逐步形成學校德育品牌。
3.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自選課題,組成課題小組,通過閱讀資料、搜集資料、實地考察、調查訪問、撰寫調查報告、辯論交流等形式,親身體驗,深入探究,培養了多種能力,使學生掌握了沙市區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知識,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力求整體實效,加強德育活動課程實踐
按照新德育課程的要求,沙市區從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出發,豐富和修訂新的德育課程教材,進一步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從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國情教育等方面精選學習主題,讓學生參加德育活動課程實踐,在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人生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個人與自然、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區、個人與學校、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世界的關系,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積極實踐活動式德育課程。
我們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建立以學校組織或學生自我設計的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活動式德育課程?;顒訄猿忠恕靶 辈灰恕按蟆?、宜“近”不宜“遠”、宜“活”不宜“亂”、宜“實”不宜“虛”,使學生得以豐富體驗,鍛煉意志,踐履道德,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促進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實施活動式德育課程也需樹立大德育觀念,活動不應僅僅局限于狹小的校園,而應消除學校與家庭、社區間的界限,讓學生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獲得完整的道德經驗,促進道德的全面發展。
2.建立開放型、多元化的學?!鐓^互動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為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著力于整體規劃學校德育,把縱向的高中、初中、小學三個系統與橫向的學校、家庭、社區三個系統整體考慮,合理配置,努力優化學校、社區育人資源。為了溝通學校與社區的聯系,區委、區政府選派五名學校干部到街道擔任教育科長,選派十名教師到居委會擔任副主任,由街道黨委任命,兩年一輪換,負責社區德育資源的整合,聯系社區各單位與學校共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學校社區教育一體化。經過努力實踐,基本建立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社區教育基地活動為補充的開放型、多元化的學?!鐓^互動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合力。
3.開展主體性德育實踐。
我們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作用,在師生雙向互動,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廣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4.開展生活化德育實踐。
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教育的過程,也是德育課程在校外、課外的延伸拓展。沙市中小學開展的生活化德育實踐活動分為四大類。
一是在家庭生活中體驗,開展學生在父母的生日為他們做一件事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在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增進與家長的溝通。二是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在小學高年級開展少先隊員給低年級同學當輔導員的活動,學生通過當老師的實踐,體驗到教師的辛苦與責任,學會尊重老師和他人的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自我管理。三是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校外基地當“小交警”,體驗交警們所處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的艱辛,意志品質得到了磨煉。四是在大自然中體驗,開展的遠足、登山、渡江、采集動植物標本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我們在推進課程改革過程中,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新課程的德育功能,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創建了以“學?!鐓^互動育人”為核心內容的沙市德育特色,涌現出了以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何蓉、“全國十佳春蕾女童”許星星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形成了一批學校德育品牌,促進了全區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 上一篇:德育模式探究論文
- 下一篇:外國中小學德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