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思政問題所在以及決策

時間:2022-11-07 10:39:00

導語:高職生思政問題所在以及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生思政問題所在以及決策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國際國內環境因素的變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只有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和動力。

一、當前高職院校還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一)缺乏對高職教育的戰略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不足。相對于當今世界,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直接升格而成,孕育、準備過程明顯不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或多或少帶有中專時的烙印。舊的模式不僅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而且不重視相關課程的設置。隨著新形勢對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維,構建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v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的這些年頭,至今當前社會中還存在這樣的觀點.認為普通院校的教育是頭等,而高職院校的教育是次等.只有考不上去的學生才屈就高職院校??傆X得高職矮人半截拿不出手,對高職教育缺乏自信,缺乏戰略思維.認識模糊,認為自己培養的無非就是普通工人。由此而導致在工作中片面強調高職的職業技能培養特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清,缺乏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片面強調技能培養、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現象屢見不鮮。

(二)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重視不夠。對中央16號文件沒有全面理解沒有深刻領會,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戰略性和緊迫性認識不清.還抱著那種“思想政治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陳腐、危險的思想。仍然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某個部門或某幾個部門的事,或者是黨、團、學生會等組織的事,沒有深刻認識到這項工作的主線是始終貫穿在教學管理、學習生活、服務保障之中。而且在不少專業院系中還存在著類此“專業學習比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成才比成人重要”的片面思想。

(三)“三進”實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必須進一步優化、強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整個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水平、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指導教育經驗、工作方式方法、工作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首先是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的活力有了明顯提升。但由于長期以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短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遠期效果重視不夠,加上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的加劇,重職業技術技能輕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傾向逐漸暴露。而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又置身于精英教育的陰影之下,其各方面受到的“不合理”待遇可想而知。其實,新時期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這是由我國國情、由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實際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剛剛從“全力以赴迎高考”中解脫出來的高職學生,面臨的是五彩繽紛的信息時代.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前難免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他們涉世未深,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國內外多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如何做出判斷、取舍,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地教育引導提供幫助。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對他們面臨的諸如學習、就業、交友和心理等現實問題,都需要有針對性的疏導、幫助以適應社會。而我們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還缺乏深入調查研究,不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工作中常常出現無的放矢的情況。

(二)工作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高校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199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開展素質教育,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也都有這方面的要求。1998年8月,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學校的重要活動內容。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就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決定。2003年,教育部在開展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把素質教育列為一項重要檢測評估內容。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有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就沒有關于素質教育方面的內容.即使有也只是輕描淡寫若有若無,人才培養與素質教育被人為地割裂開來,文化知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相距甚遠。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真正體現出政治素質的首要性,必將導致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的滑坡。

其次,高職的黨、團、協會組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黨、團教育工作往往缺乏連貫性,與日常學習、生活結合不密切,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結合不舒暢。在日常教育培養工作中,往往重程序輕實效,細致的思想教育、引導少;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中重手續輕內容.對學生身心了解關心不夠;組織集體學習活動重場面輕塑造,素質培育心智啟發少;一些教學系部的黨組織在黨員發展過程中沒按程序要求辦事.片面強調學生黨員隊伍的數量而忽視質量把關.這無疑降低了黨組織的威信,也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和實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再次.輔導員隊伍工作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們的輔導員對學生缺乏深入細致的了解.工作方式方法大多停留于表面,對國家政策、學校規定和要求掌握不精。對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的影響缺乏分析研究,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缺乏分析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在學生的具體管理工作中還存在此起彼伏的問題,集中表現為點到為止而深度不夠,以及表面上的顧全大局實則無的放矢針對性不強。

最后.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三進”工作績效不佳。首先是教育隊伍對理論的把握深度不夠,對理論體系的把握比較空泛,還沒能做到既能深刻理解又能準確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尤其是對理論的重大戰略作用和深刻指導意義缺乏普遍而精準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普遍趨于保守傳統,主要還是依賴課堂灌輸模式,探索創新明顯不足,基本上還是從理論到理論.語言呆板不通俗欠生動,理論聯系實際略顯生澀不暢.課堂上欠缺理論的光芒和現實的超越.不能從整體上解釋學生面臨的困惑。

三、加強和改進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高職院校的辦學制度環境,重塑高職教育的形象、地位。筆者認為,我們強調、重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關鍵是強調、重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既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支點.它調節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的關系,也規范、引導著環境中人的行為。完善的制度保障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環境建設.首先體現于高職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方面,并以它為標準來指導制度的建設。其次還需要制定與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和高職學生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規章制度.控制并促進著環境中的人的思想和行為,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然而,認為普通教育是一流教育,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的錯誤看法在當下中國社會還相當盛行。要扭轉這種對于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來說非常不利的、而且是由來已久的局面,除了高職教育戰線同舟共濟奮力拼搏自我救贖之外,高職院校的辦學制度軟環境非常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比如相關的資金保障渠道、辦學自主權等方面,必須有制度安排作保障.盡量縮小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的“貧富差距”,凸顯高職教育的應有位置和高度.給高職教育以更為正確的合理的較高的社會定位.從源頭上盡可能排除那些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利影響的傳統社會評價。其次,厘清我們高職教育工作者自己對高職教育的認識,要牢牢占領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戰略高度,埋頭苦干夯實高職教育的基礎.以身作則,詮釋高職院校擔負的培養德才兼備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社會責任,堅定信念.完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務。

(二)認定方向,服務學生,以人為本。同志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高職生,因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很好體現以學生為本。因此.高職院校黨委必須加強領導,將以人為本原則落到實處,真正體現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組織、督促、檢查職能和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并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發揮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和作用,結合各自院校具體情況將其列入議事日程專門部署,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教各部門齊抓共管,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校園媒體、專題講座、交流研討等有效方式,使廣大師生真正領會以人為本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基本要求,自覺樹立用以人為本思想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觀念意識、實際內容、具體方法等方面全面改進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真正使以人為本思想深入人心落到實處發揮實效。因此,作為正在發展中的高職院校,必須明確服務學生是方向.以人為本是基點更是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制高點。

離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為學生服務,服務其學習,服務其生活,服務其心理健康,一句話,服務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總體目標。因此,新時期我們首先要牢固樹立服務學生的觀念。其次要把服務落到實處,既體現在關心其冷暖疾苦、傾聽其利益訴求上:又要體現在關心其學習、生活的每一個具體問題上;還要體現在指導、幫助其處理好成長過程中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事情上,以不斷滿足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課余活動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傊諏W生要體現在急學生之所急:幫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難,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上,幫助其成長成才。

(三)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一是要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實事求是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動態化,任何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并不斷接受著實踐的檢驗,只有將理論不斷運用于實踐,才能進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論本身,使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做到學以致用。二是,要樹立課堂的開放意識。要盡量淡化說教印象.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有效地引發其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三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提升理論素養,打好工作基礎:加強培訓,不定期舉辦學生管理工作研討培訓班,掌握管理方面政策要求和制度,交流總結工作經驗,提高業務素質:改善輔導員隊伍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優化輔導員隊伍: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創新日常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加強考核,表彰獎勵優秀輔導員。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于專業課教學當中。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實際工作中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專職思政教育教師具備一定先天優勢。首先,專業課教師隊伍整體比專職思政隊伍陣容強大、強勢得多,這就是專業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優越條件,其潛力必須要充分挖掘。而且專業課教師所在各自的專業上與學生具備更多的共同語言.更容易產生共鳴.專業課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而且在現實中學生也更愿意與專業課教師溝通、學習,這就為專業課教師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而且隱蔽性更強。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隊伍一定要具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意識。一方面不斷加強自身的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和政治理論學習.一方面認真鉆研本職工作,不斷提高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還要自覺地探索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處,使兩者在同一過程中有機地融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的專業課教師與思想政治課教師之間要默契配合,相互之間要更多地交流信息、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探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眾所周知,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對促進大學生了解世情、國情,增長知識、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機制.完善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劃定學時學分,保證必要的經費,以此鼓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到工作、生活一線去,到工農群眾巾去。由此進一步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促進、與勤工儉學相呼應、與擇業就業相對接的管理體制機制.突出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培養高職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另外,充分利用暑寒假.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勞動生產、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活動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高職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啟發受教育得長進,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確保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吨袊伯a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特別強調,我們要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新網絡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網絡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要運用行政、技術、法律手段加強網絡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ヂ摼W等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獲得信息開辟了新的渠道,上網已成為高職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互聯網上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不相符的非主流的思想、內容較多,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的形成.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非傳統的嚴峻的沖擊和影響。面臨新的“技術性”挑戰.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跟上網絡時代的發展潮流,順流而上,運籌帷幄,積極搶占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因勢利導,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六)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機,充分挖掘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這個辦學方向.這自然也就決定了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的聯系愈加密切。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企業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別于傳統的獨特的新穎的真實的資源優勢.尤其是一些現代化裝備程度較高的企業.是高職院校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和渠道。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企業的文化理念、競爭意識、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素材影響和教育學生.同時企業嚴格規范的管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正與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實用人才的合作辦學模式.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積極而又不可代替的作用,學校可以主動與企業協商,在“訂單”培養協議書中增加合作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將這些企業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范圍.使校企聯合育人的模式經常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