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德育思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5 09:05:00

導語:職校德育思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德育思考分析論文

新世紀伊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時期,國際國內局勢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高(中)職院(校)德育工作應根據新情況、新任務,進行新研究、新探討,形成新思路、新舉措,以取得新經驗、新成效。

一、職校生思想政治狀況概略

上世紀末至新世紀初,高(中)職生思想政治狀況其主流是好的,大多數同學愛黨、愛國的意識強烈,擁護改革開放,關心國內外大事,痛恨消極腐敗,愿為實現現代化和振興中華做貢獻;他們勇于參與公平競爭和敢于開拓創新,有較強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不滿足于現狀,向往熱烈的生活和憧憬美好的未來;崇尚科學真理,尊重客觀規律,注重實踐,講究實效,不相信甚至十分反感空洞的說教;在自主意識、自立意識、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等方面,渴望得到尊重,反對品頭論足;他們思想解放,觀念新潮,熱情奔放,活力四射,對改革開放中的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并且容易接受;公開承認自我價值,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并掌握專業技能,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傊^之上世紀80—90年代的學生,他們更趨理性化,更具有獨立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科學意識、效益意識、進取精神和務實作風。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部分學生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大致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缺乏明確的信仰和遠大的理想。小部分學生沒有遠見和雄心壯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的理想比較淡薄、模糊甚至動搖,認為馬克思主義不能給自己帶來實惠,共產主義則遙遙無期,所以不用關心,也關心不了,認為這是中央的事,上級領導的事,與己無關。他們關心和看重的是眼前實實在在的切身利益,因而對社會上流傳的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只講金錢,不講信仰;只要實惠,不要主義”之類說法非常感興趣,很是認同。

2.缺乏艱苦奮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當代職校生的成長過程比較順利,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一些人從小嬌生慣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做任何事情僅憑一時的熱情,沒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卻總異想天開要出人頭地,一鳴驚人,其結果往往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使理想變成空想;部分學生勞動觀念不強,不珍惜勞動成果,過分講究吃穿玩樂,不顧家庭經濟實力;學習上不努力,得過且過,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遲到、早退、曠課、不按時完成作業等現象較為嚴重。

3.缺乏集體主義和法紀觀念。部分學生集體觀念、團隊合作精神不強,人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顧全大局,班集體活動開展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學生對班級漠不關心,不但不能為班級爭光添彩,相反還有意無意損害班集體榮譽。有的學生法紀觀念淡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權利不要義務,只要自由不要紀律,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好感情用事,喜歡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結交,重哥們兒“義氣”,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顧后果,違紀違法之事時有發生。

4.缺乏道德修養和辨別抵御能力。有的學生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缺乏應有的正義感和公民意識,言行舉止不文明,不愛護公物和公用設施,對有悖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表現出驚人的冷漠。有的學生職業道德意識不強,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進職校學習僅僅是為了畢業后的就業、賺錢,至于該如何對社會盡義務、做貢獻則很少考慮。有的學生家庭道德意識也不強,缺乏應有的親情感和友情感,“小天使”“小皇帝”意識濃烈,不能敬老愛幼,善待親友鄰居。有的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差,缺乏對錯誤思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易受不良思想行為影響而步入歧途。

5.缺乏為人民服務和無私奉獻精神。一些學生價值取向發生偏差,片面理解市場經濟利益驅動原則,過分看重個人利益,甚至有點“唯利是圖”,輕視或無視社會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名利思想、權位思想和實用主義思想十分嚴重,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及他人利益的關系,只要個人利益或小集團利益,只講索取和個人享受,對他人和社會關注不夠,甚至漠不關心,缺少公益心、關愛心,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實現自我價值上,而不能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職校生問曰存在的原因分析

1.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和錯誤思想的影響。社會轉型、經濟市場化不可避免會伴生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和錯誤的思想,從而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消極影響。比如,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國企困境問題,失業與就業問題,兩極分化問題,消極腐敗問題,假冒偽劣問題,黃賭毒問題,誠信危機問題,人際關系冷漠問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行業不正之風及不文明行為普遍問題,格調低下的文化消費時尚和娛樂方式問題,淡化政治傾向問題,傳媒誤導問題,網絡無孔不入問題,是非顛倒和觀念錯位的問題等等,都會給學生的思想、心靈以極大地震蕩,造成精神污染和嚴重危害。

2.優裕物質生活產生的負面效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上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等思想也有所滋長,對學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從不同渠道得到的“零花錢”“獎金”越來越多,有的學生變成“校園小貴族”,五花八門的高消費成為一種攀比的時尚,一次生日宴會花去數百元甚至上千元者有之;非名牌衣服不穿,擺闊氣,爭奇斗艷者有之;城里學生打的上學者有之;抽煙、喝酒、濫交朋友、過早戀愛者有之;更有甚者,有錢便當起“小老板”來,花錢買作業,雇人考試,雇人勞動,雇人搞衛生,雇人洗衣服等等。

3.外來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沖擊。隨著社會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在經濟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一方面有利于我國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資產階級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也逐步滲透進來。西方宣揚犯罪、色情、暴力和資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的影視作品,書報雜志,論壇觀點,通過互聯網和人員交往等方式,把不良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帶了進來,這都會給不諳世事、可塑性強的職校生產生很大的腐蝕和誤導作用。

4。學校教育思想偏差和德育工作不力。較長時期內,許多普通中學嚴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這已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思維定勢。而且,初、高中生進入高(中)職校后,面對的學校德育工作也非十全十美。其突出問題有四點:一是淡化德育。有的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狠抓專業課教學及其技能操作就行了,其他無關緊要,于是對德育便采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對策。二是流于形式。有的做德育工作,不顧實情,不講實效,只喜歡大吹大擂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或者例行公事,應付了事,虎頭蛇尾一陣風。三是脫離實際。有的德育內容較片面而且缺乏針對性和比較性,在方法的操作上則簡單生硬缺乏吸引力。四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不高,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有些束手無策,力不從心,理論教育不盡如人意,日常思想工作更是漂浮粗放。

5.家庭教育失落和三結合教育不協調。有的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百依百順,助長了不良個性和習慣的形成;有的家長只關注子女的文化成績和智力開發,卻從不過問其思想品德表現;有的家長嚴加管教有余,但不講方法,采取的不是片面的物質刺激就是粗暴的棍棒打壓;有的家長一門心思賺大錢,忙里忙外,就是無暇顧及和關心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則因婚姻解體,家庭破裂或重組,造成孩子心靈上難以撫平的創傷;有的家長對自身要求不嚴,整天吃喝玩樂,甚至還干些違紀違法的壞事,孩子從“首任教師’身上得到的幾乎全是負面東西。三結合教育不能協調一致,有力配合。例如,學校教育大談理想、道德、紀律,而有的家庭卻在灌輸著自私自利,巧取豪奪一類東西,而社會上一些人則早把“三室一廳”、糖果飲食店開在校門口,并擠得個水泄不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聯系不夠密切,不能形成齊抓共管,協調配合的良性互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