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

時間:2022-06-08 11:35:16

導語: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

一、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價值和意義

1.德育本身的特點使然。德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兒童之所以接受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生活。兩者之前是一種存在和目的的關系。一方面,生活是德育的基礎,是其萌芽和生長的源泉;另一方面,德育還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德育存在的目的。2.小學生現實狀況的需要。7——12歲的兒童因為年紀和閱歷有限,生理和心理發展尚不健全,所以他們的道德行為多是來自于教師的要求,或者對他人行為的效仿。所以僅僅依靠道德知識的灌輸,是難以獲得良好效果的,只有讓小學生聽得見、看得到,才能加深他們對一些行為的認知、理解和感受。而如何才能創設出這種教學情境呢?那就是將德育還原到生活中去,引導他們從現實生活出發,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身體力行,實現德育本身的目的。

二、小學德育生活化的途徑探索

1.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科學教育理論指導下建立起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架構。傳統小學德育中,主要采用了以課堂為主的教育模式,將教材中的道德知識灌輸給學生,因為與生活的脫節,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F在倡導生活化的小學德育,也應該對這一傳統模式進行革新。通過德育生活化的理論研究和實例總結來看,可以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模式體現出來。比如三八婦女節這一節日,就可以引入“感動•感謝•感恩”這一主題,按照“課前——課中——課后”的模式進行實施。課前階段,要求學生注意記錄媽媽的日常生活行為,回想她們都曾為自己做過哪些事情;“課中”階段,則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對母愛全方位的感知和體驗。如可以通過“相片中母親”、“視頻中的母親”、“音樂中的母親”等素材,讓學生真切感受母愛的偉大,激發他們對媽媽的感恩之情;課后階段,則是將獲得的認識和體驗還原到生活中去,鼓勵學生以創造性的方式表示對媽媽的感激之情。比如可以和媽媽一起觀看自己成長的照片,在三八婦女節或媽媽生日時贈送一張自己制作的賀卡等??梢钥闯?,這種模式下,德育認知和體驗既是來源于生活的,又是應用于生活的,真正實現了德育的初衷。2.豐富德育課程資源。首先是回歸真實的道德生活。小學德育中之所以出現知行背離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將德育置于真實的道德事件、場景和沖突中。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將現實的社會生活轉化為貼近兒童直接生活經驗的事件,引導他們去感悟和思考。比如低碳環保這個熱門話題,教材中諸多實例的講述,遠不如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來得真切。比如可以開展用水用電統計分析、變廢為寶發明大賽、節能標語設計展覽等,學生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真正看到生活由此所產生的變化,知道了其中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實現了德育的目標。其次是回歸真實的道德事件。德育課程資源中,不能僅僅是一些空洞乏味的知識和說教,而是應該由一系列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道德事件串聯而成。比如在獻愛心捐款的活動中,很多學生都要求家長多捐一些,但是實際數目卻與自己的預想有很大差距。這就是一個真實的道德事件。經過教師或家長的引導后,學生意識到,獻愛心的前提是力所能及,要真正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才是真正的獻愛心。只有這種基于真實道德生活中的真實道德事件,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思考,然后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3.轉變師生角色定位。師生角色的轉變,對于德育生活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與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模式方面,師生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對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摒棄,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將德育作為這個主體生活的一部分,將主體行為的意義置于主體生活中。讓學生樂于參與、敢于探索、勤于動手,不斷培養和提升自身認識、分析和解決事情的能力。也只有當主體是自覺自愿的,才能對他們的一系列行為負責,并主動去踐行。在教學理念方面。師生角色的轉變,意味著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學權威,師生之間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道德生活化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和質疑,并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而不是之前的“你的想法很可怕”,“你這樣下去很危險”之類的說教和訓斥。在教學方法上,師生角色的轉變,意味著不能再采用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而是要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這也是由德育的實際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在道德生活化的實踐過程中,很多時候是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之分的,每一個學生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行為,對此都應該得到教師及時的關注和評價。而不是傳統德育中“這樣對”、“那樣錯”的籠統和絕對,由此才能體現出德育生活化的本質意義。

綜上所述,近年來,無論是國外德育理念的發展,還是國內德育中本身存在的問題,都使德育生活化這一概念得到了凸顯,經過一系列的嘗試和探索之后,其價值和意義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繼續深化對于德育生活化的認識,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最為合適的方式和方法,使德育和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行背離到知行合一的轉變,讓德育之花真正在生活中綻放。

作者:李少校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西麗小學

參考文獻:

[1]阮尖兵.淺談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時代人物,2008年04期.

[2]夏永勝,袁新志.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