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學工作困難及策略

時間:2022-07-29 10:34:24

導語:小學德育教學工作困難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教學工作困難及策略

摘要: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斷重視,小學階段的常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小學階段既是學生增長知識和吸收全新思想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養成正確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學生的良好品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后續成長,小學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模范榜樣。為此,本文將針對小學教師德育教學工作展開探討,分析德育教學工作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教學;具體策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師是學生德育思想養成的引導者,在學生的德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要將德育知識與具體的課堂內容進行結合,利用更多的教學技巧,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滲透,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應學的知識并不斷地養成良好習慣,同時推動班級工作開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可以接受高質量的德育知識。

一、開展小學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根據最新的教育文件,我國當前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要求學生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更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提升。在諸多的教育目標中,德育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首要前提,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德育學習能力的重視,小學教師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第一負責人,需要不斷結合最新的發展要求,針對當前的授課形式,不斷更新學生思想,幫助學生循序漸進提升自身德育水平,推動德育教學的有序推進。其次,在小學階段做好德育教學工作,可以推動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此階段,教師所實施的德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預防心理疾病,有效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認識更多的德育思想,減少不良信息的影響。當今社會網絡知識復雜,小學生分辨能力較差,一些信息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些信息會對學生的思想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小學教師要通過合理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的行為習慣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確保學生可以得到高質量的德育教育。最后,做好小學德育教學工作,可以抵制不良信息帶來的沖擊,減少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雖然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徑,但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1]學生雖然年紀小,但因時代便利,接觸的信息遠比教師要多,很多網絡信息會對學生的思想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包括電視中的不雅畫面以及網絡交流中的隱藏信息,甚至會讓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影響學生的成長。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教師只有做好小學的德育教學工作,才能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為學生打造健康的教學環境,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成長。

二、當前小學德育教學工作面臨的困難

根據調研結果,在當前小學德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采用語言交流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但小學生年紀小,很難接受教師的說教行為。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疏導只能是教學輔助行為,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如果不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知識講解,就會使學生的行動趨于形式化,使教學工作的價值大打折扣,影響德育工作開展。同時,由于教師更注重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視,在當前網絡信息較為發達的現狀下,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又進一步加劇,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受到影響。此外,由于德育教學僅限于語言說教,很少采用實際活動,學生實踐參與興趣過低,教學與實踐活動脫節。教師教學方法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教師忽視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造成了學生理論知識較強、實踐體驗和德育水平較差的教學現狀。

三、有效提升小學德育教學水平的具體策略

(一)重視教師自身文化積淀,提升教師自身修養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德育知識學習。[2]在小學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自身修養會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榜樣力量,對學生言談舉止的影響十分巨大。如果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必定會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讓學生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嚴格要求自己,并不斷向教師學習。所以,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人生引領者,就要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不斷進行知識汲取,端正自身的行為態度,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品格,讓自身行為習慣去影響學生,做學生的榜樣。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糾正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學校工作時要穿戴整齊,不能奇裝異服,上課時要語言溫和,與人交流時要輕聲細語,在學校開大會時,要正衣冠、明規則。通過對自身的約束,不斷對學生形成榜樣力量,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教師的行為進行模仿。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學??梢蚤_展相應的活動,如“經典文化永流傳,提升文化素養讀名著”教師主題閱讀活動,通過開展閱讀活動,教師重新閱讀文言名著,以多樣的活動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后續德育教學打好基礎。

(二)尊重學生自身發展特點,構建良性溝通環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個性獨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構建良性的師生關系,以平等的態度去看待學生的行為,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尊重并信任學生,在學生的行為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去欣賞學生。只有這樣,小學生才會接受教師的德育教育。同時,由于小學生較為敏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很在乎,希望得到學校家長以及教師全方位的重視和認同。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要將學生視為家人,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并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以形成良性的溝通環境。例如,在某次單元測試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教師在開展工作時要注意對待不同成績學生的態度,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要告訴他們不能驕傲自滿;對于學習成績偏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工作中做到一視同仁,不偏愛某一類學生,公平對待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教學工作才能有序開展,才能以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的德育思想,幫助學生更好成長,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能夠在互尊互愛的環境中更好地進行學習。

(三)重視實踐教學效果,形成良性德育體系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知識講解時,要敢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重視教學實踐,不斷地在開展德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感知德育力量,從而更好塑造自身的價值觀。例如,班主任可以開展多樣活動,加強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3]如開展“觀察生活中愛的表現”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父母以及社會對自己的愛,包括早上母親給自己系紅領巾、放學時父母接自己回家、在學校不舒服時教師給予的關心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自己忽略的小事,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認識到生活中的美好之處,教師也通過獨具特色的引導方式形成了良性的德育體系,既幫助學生掌握了德育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加強了學生與他人的溝通能力,為學生的后續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既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此階段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管理,加強學生的德育教學工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盧璽.小學德育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73):111-112.

[2]何燁.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和策略分析[J].人文之友,2020(15):352.

[3]張永霞.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55):107-108.

作者:張朝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