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問題導向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探討

時間:2022-07-29 10:31:59

導語:結合問題導向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結合問題導向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探討

摘要:當代大學生在進行擇業、就業的時候,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和困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數據時代導致一些行業逐步消失、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等。另外,還有大學生自己的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工資預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走出校門前,學校應該給大學生進行正確、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讓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行業狀態、社會需求等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才能以更好的認知和狀態進入職場。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指導;創新創業

一、大學生就業研究的意義

隨著近些年我國大學生擴招政策的全面開展,錄取人數和畢業人數也在逐年上升。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給大學生的就業不斷帶來新的挑戰,每年的畢業季都是招聘單位、各大高校以及畢業生最繁忙的季節。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是我國實現高等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高校的目標和使命,社會各界都特別重視。每年的畢業季,各大高校都會統計和上報畢業生就業情況,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和高校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視程度[1]。高校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擔負著科教興國的重任,而大學生在畢業之際是否能夠順利就業或成功創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體現。

二、大學生就業的現狀

“調研百科”對2020屆大學畢業生的數據進行了采集,樣本涵蓋全國本科生約15.2萬人,高職高專生約15.1萬人,覆蓋了全國1031個專業。調研范圍覆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覆蓋了大學畢業生能夠從事的603個職業,327個行業。調研數據顯示,本科就業率持續緩慢下降,高職高專就業率穩中有升[2]。在選擇就業地點時,首選北上廣或者杭州、南京、成都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的學生人數占78.3%,而選擇回家鄉就業的學生人數占21.4%。選擇到外資企業就業的學生人數約占37%,選擇到國家機關就業的學生人數27%,選擇到私營企業就業的學生人數為19%,另外還有選擇高等院校就業的,占11%,選擇到國有企業就業額占7.4%[3]。通過上述數據發現,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去向、職業發展、工作地點有一定的傾向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的行業結構分布不均勻

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企業的規模、數量、發展空間、薪資待遇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向經濟發達的城市流動,而選擇回家鄉就業的學生人數相對偏少??梢?,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人員流動的不平衡。

(二)部分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認識不足

不少大學生畢業時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規劃,盲目跟風,沒有考慮市場行情和社會需求,在就業或工作過程中出現碰壁或者頻繁更換工作的情況,這也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給予大學生一定的指導,讓大學生在選擇專業和選擇就業時有自己一定的判斷和辨別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風,也不是按部就班。

(三)家長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和就業

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初選擇專業的時候,不少家長就會根據所謂自己的經驗或了解的信息強行干預學生的專業選擇。當大學生畢業時,很多家長也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其就業進行指導或者干預,導致部分學生所選的專業并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之后做的也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從而引發新的就業問題。家長過多干預孩子學習和就業的情況在我國十分普遍,雖然說是愛子心切,但這種在他們的重要人生階段扮演決策者的角色的做法,讓他們失去了自我選擇的機會。

(四)學校對學生的引導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很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程,也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但是對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指導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專業、需求、愛好等方面。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比較傾向于理論化、書面化的教學,往往達不到大學生期望的效果。

三、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也面臨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就業觀念有待提高

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生個人,都要轉變對一些行業和崗位的認識。特別是現在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多數是“90后”,沒有吃過什么苦,以至于在就業的時候更傾向選擇工作輕松、工作環境好的工作。對于一些服務行業或者經濟條件還不夠發達的地區來說,學生個人和父母都不愿意選擇這樣的工作地點。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沒有充分考慮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才會發現當前的工作不是對口的或者不是自己喜歡的,面臨著是否換工作、換環境等新的選擇。

(二)部分大學生出現迷茫、浮躁和焦慮的情況

由于網絡對學生的沖擊,使得不少大學生沉迷網絡,和周圍的老師、同學及家人缺少溝通,這也導致了大學生對社會需求、就業形勢等方面的認識很片面,進而在大學畢業之際會出現迷茫和浮躁的情況。網絡對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也讓很多大學生對當前的社會形勢和發展狀態處于模糊又無所適從的狀態。

(三)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市場需求,因此一些高校在有些專業面臨就業前景不樂觀時,慢慢地會選擇取消招生。有些高校也會根據社會需求,設立一些對口專業。但是,由于高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等受到教學經費、專業教師、學校規劃等因素影響,如果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設置上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需求,也會讓部分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的情況。

(四)各地就業政策不一,缺少系統化

各地為了引進人才,鼓勵大學生充分就業,陸陸續續出臺了很多推動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有不少大學生在政策的引導下就業。但是,隨著各地政策的時常調整,會讓大學生有些無所適從,加上很多政策帶有附加條件或者限制條件,也讓不少大學生不能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便利。

(五)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由于大學生畢業時社會閱歷較少,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例如,不少大學生在畢業時跟風選擇做網絡直播、網絡、快遞員等工作,這些工作是近幾年新起的一些工作,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也很多??梢钥闯?,一些大學生就業時并不是結合自己的未來發展選擇工作,而是跟著大環境盲目選擇一個工作。

四、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建議

針對當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面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下分別從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

很多人對大學的專業存在一些固有的認知,片面地認為熱門專業就是好的,導致有的專業人滿為患,進而出現大學生畢業后在勞動力市場面臨所學專業就業難的問題。而有些專業雖然人才緊缺,卻很難招聘到對口專業的學生。因此,要加強社會宣傳和引導,讓大學生和家長們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對勞動力市場和職業發展的形勢有新的了解和認識。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指導

在大學生入學和即將畢業的時候,更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懷和心理指導,讓其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找工作,去面對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尋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是一個角色轉變過程,是學生到企業員工的新的身份的轉變。這一轉變需要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要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

(三)家長在學生就業時給予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大學生在畢業時已經年滿18周歲,有著自己的喜好和判斷,也有著自己傾向的工作,甚至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單位。家長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過多地干預對他們的成長和職業發展來說,是一種變相的阻礙。家長、學校在大學生進入社會時都應該給予其更多的包容和選擇權。

(四)各地就業政策系統化

由于各個地方的就業政策沒有統一的查詢平臺,使得大學生在就業時對很多地方的就業政策并不了解,也因此錯過了很多的就業信息,從而錯失了對自己有利的政策,待之后通過一些途徑了解后,往往已經不符合政策的相關要求了。

(五)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正確引導

現在的大學生主要是通過多媒體、各種網絡平臺了解社會信息,在這些平臺里,應該給大學生宣傳正面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輸送有益的就業信息,給予大學生一些正面積極的引導。

五、結語

大學生在進行就業時應該有自己正確的判斷,對自己的職業也應有相應的規劃,結合社會需求、政策方向、個人專業以及個人喜好進行綜合判斷。而社會、學校和家庭在這一過程中應該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引導,特別是各大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時,應該給予其更多的就業指導,使得大學生在初入社會、步入職場、開啟新生活的過程中能夠順利過渡和銜接。通過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行業狀態、社會需求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結合自身努力來實現更好的就業和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劉秀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探析[J].經濟師,2021(02):139-141.

[2]袁東東.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05):59-64.

[3]許曉輝.淺談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完善[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6):116-117+135.

作者:朱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