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效性試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4:51:00
導語:德育實效性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導致德育失效的原因
1.德育的某些內容脫離實際
主要表現一是某些德育內容不能滿足當代德育發展要求。德育內容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豐富。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反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社會道德和法律、民主政治、環境意識等要求,學生就會一方面對脫離社會發展需要的德育內容產生懷疑,另一方面也不能將社會需要有效地轉化為自身修養的動力。二是德育的某些內容不能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需要。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德育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在德育過程中,沒有受教育者的道德需求,教育者所傳達的道德規范便不能轉化為教育者的道德觀念。而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任何品德都有其產生的根源——道德動機。道德動機是品德的深層內在的動力系統,是一種由道德需要所推動的、引起道德行為的內驅力。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如果德育內容的設置忽視學生的精神滿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回答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生活、工作、交友、擇業等現實問題,德育內容脫離學生成長實際,就會引發學生的疏遠、不信任感,影響德育的實效性。
2.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學
德育失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德育違背教育對象的心理規律,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當。一是德育方法單一,忽視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如果將復雜的德育過程簡單等同于道德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個人的“管束”,忽視學生日常在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那么,道德規范就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就人為地削弱了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把避免灌輸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把建立一種無灌輸的教育作為首要任務。
3.社會環境的影響
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社會等多方面的合力,其中社會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信息時代的今天,網絡的開放性和信息內容的多元性,為學生擴展求知途徑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和效益利益觀念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互助關系越來越弱化,一些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由于受到西方國家的某些腐朽思想和墮落生活方式的侵蝕,許多人的價值觀、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物欲誘惑的惡浪隨時都在吞沒著那些思想意志不強的人。學生作為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信息的活躍受眾,比普通人更能感知到這種氣氛。
二、增強德育實效性的策略
1.德育必須以提高素質,培養創造性為目標
現代德育需要培養創造性。首先,品德心理學認為,青少年能夠對道德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而不只是服從周圍成年人的道德判斷的推理是其道德成熟的標志?,F代德育應喚起青少年的主體創造性,利用社會道德規范、思想理論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正確處理社會道德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是個體道德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個體品德發展對德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其次,創造并不僅僅局限于科技領域,思想領域同樣充滿了創造。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經濟全球化、WTO的加入,客觀上必然帶來許多新的道德現象、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道德思想和思維判斷也不斷地演化。只有教會學生創造性地把握社會的思想道德原理,才能在新的道德演變中減少迷失,才能駕馭社會道德的發展,從而不斷融入社會的變革之中。
2.德育內容一定要融入社會,貼近生活
德育內容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規范,一定的社會關系的體現和反映,包括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規范等。德育過程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這不僅因為人在德育過程中的多方面活動和交往具有社會性,而且德育要求和目的直接反映社會的要求。在德育內容的選擇方面,德育應該緊緊地圍繞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設定德育內容,使之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應重視社會現實的發展,與時俱進,融入社會,貼近生活。唯其如此,學生才能適應學習現代社會思想道德規范??梢郧泻袭數厣鐓^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使德育內容更加具體化和現實化,“有的放矢”才有德育的實效性。在德育中不應該刻意回避社會的陰暗面,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處理問題,出污泥而不染,而不是同流合污,增強對現實中不良誘惑的抵抗力。對于優良傳統教育,應該發展,將傳統與現實進行新的組合,給出新的呈現形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優良傳統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而不再僅僅是歷史中的片斷。同時,德育并不局限于德育課,德育應與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相結合,切實做到“教育性教學”。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內容之中,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抗挫折的能力、完善的個性等,從而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3.德育途徑應該是知情意行協調發展
德育途徑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應利用的具體渠道,也稱德育組織形式,是一個涉及德育工作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性問題。在選擇德育途徑上,依據品德心理的知、情、意、行四個構成部分協調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精心設計,開展多角度、多層面的德育活動,克服德育形式單一,以及一個模式一陣風的做法。充分利用教學、班集體、各種課外校外活動,團隊工作、家庭、社會教育網絡,在建立制度規范的基礎上,不斷發掘新形式并根據地域特色,走出適合實際情況的特色途徑。學??梢蚤_辟一些主題教育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應該持久深入下去,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出適合學生鍛煉的崗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設立德育基地,提供品德實踐機會,彌補單純靠課堂的教學不足,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接觸社會,體驗生活。
4.德育方法一定要有的放矢,為學生喜聞樂見
德育方法是指為完成德育任務所采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的總和。在選擇德育方法時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的狀況和需要。例如,童年期學生由于自我意識不成熟,行為以“他律”為準繩,可以更多使用榜樣示范和行為養成;青少年期以后的學生,自我意識已逐漸形成,“自律”能力加強,可以進行自我教育、說理教育和社會實踐等方法。人的品德行為是通過實踐和練習形成的,德育方法的實效性是和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我國古代就非常強調通過“躬行實踐”的方法來培養人,但并不是任何活動都能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品德。德育方法的實效性,在于能否探討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法。應該注意把德育要求盡快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要求,摒棄那種成人式的說教,把理論探討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喚起學生的思想道德體驗和創造感,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論或印象理念,而是切實的體驗和感觸。
5.創設良好的德育情境
道德行為的產生既與健全的人格有關,又與特定的環境有關。德育不能脫離實際的社會環境。德育工作者應注重教學環境設計,力圖創設與實際環境相符合的學習情境,并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情境改組,讓學生著眼問題的不同側面,使學生獲得對同樣知識的多樣理解。德育工作還必須延伸德育的課堂教學,構建多元化的德育途徑,增強德育工作者的影響力,優化德育工作影響源,創建優秀的群體氛圍與群體文化,用優良的校風、教風、班風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個體加強修養,全面發展。在德育過程中,集體對于學生的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集體中的輿論、價值觀念和規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營造集體的正確的輿論和風氣,引導學生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養成關心集體、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平等相處、互相合作等優良品質。
參考文獻
[1]胡厚福.德育學原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曲建武,王海威.大學生逆反心理與德育實效性.思想理論導刊,2003(3).
- 上一篇: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