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4:50:00

導語: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分析論文

一關于德育的定位問題

這里面的問題很多,我主要談德育與智育的區別問題,可以說,它是德育工作是否有實效的關鍵,它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

1智育主要解決知不知的問題,而德育主要解決信不信的問題

德育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學任務?,F在不少人把德育變成智育,用智育辦法來進行德育,這就不可能有較強的實效性。因為智育要解決的是知不知的問題,而德育要解決的是信不信的問題。智育主要告訴學生道理,讓學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更重要的是這個道理你信不信。因此不能簡單地講知識,而要把道理內化為學生的信念。人應該誠實,這個道理學生都知道,但怎樣把它變成學生的價值觀,這是德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現在有些思想品德課上成了知識課,光講道理,甚至課上又解詞,又分析含義,上成了語文課,這是不對的。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內化上、信念上、價值觀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在“信”上下功夫。

2智育主要解決會不會的問題,而德育主要解決行不行的問題

智育要解決學生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而德育要解決行不行的問題?,F在有些教師上思想品德課講得多,練得少,說得多,行得少,因此造成學生知行脫節,講起道理來可以頭頭是道,可落實到行動上全吹了。這樣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德育必須解決行不行的問題,一定要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關于德育的目標問題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是高度統一的,在德育目標上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種經濟并存,多種價值觀念并存,把學生都培養成共產主義接班人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實事求是地講,對多數人來說,應該首先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一小部分人可以培養成共產主義接班人。因此,在德育目標上把單一的目標變為多層次的目標才更切合實際,更接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

提出多層次的目標看起來好像是降低了德育標準,其實不然。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道德水平,實事求是地提出多層次的目標,既適合現階段多種經濟成分的情況,又能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在實際教育中,我們應該分清哪些是我們反對的,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提倡的,要分出層次。應該首先做到最基本的——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這基礎上再向高層次前進——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

三關于德育的內容問題

德育內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小學德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教學生“學會做人”。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德育內容必須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要具體,強調一個“小”字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中小學生,因此必須從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從小事做起,以小見大。德育缺乏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假、大、空”,抽象的口號式的教育過多。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中小學德育必須突出“小”字,從教學生坐立、行走開始,讓學生做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

目前我們的教育內容還有“成人化”傾向,一些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過高,過于抽象,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盡量小一點,要盡量使他們能看得見、摸得著,具體、形象、直觀;要求要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這樣才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執行。有些教育內容比較抽象,可以把它具體化,把它分解成具體的細目。

2內容要貼近實際,講究一個“近”字

德育缺乏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脫離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學生對脫離實際的內容不感興趣,致使德育成為“無效勞動”、“低效勞動”甚至“負效勞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特別強調“近”字,力圖使教育內容貼近學生,貼近時代。

(1)要貼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貼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

在計劃經濟制約下的德育是“純而又純”的理想型教育,教師只講現實社會中的真、善、美,不講假、惡、丑,學生帶著理想化認識走向社會,一碰上假、惡、丑就不知所措,甚至被污染。

現在是由理想型教育轉為實事求是型教育的時候了,要擯棄空話、大話、套話,要講真話,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的時期,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惡、丑。要讓學生有思想準備,讓他們看清主流,也要知道有支流。要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信息篩選能力,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抵制能力、批判能力。適應社會、改造社會是我們的兩大任務,我們培養的學生價值水平應該在社會平均價值水平以上,應該讓他們有較高的價值取向,不但能做到潔身自好,還要逐步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具有先進道德的共產主義者。這是我們的德育所追求的目標。歷史上真正的志士仁人都有較高的道德選擇能力,能夠做到“出于污泥而不染”;都能挺身保衛先進的道德,“寧可掉腦袋也不丟掉原則”。這樣的人靠單純灌輸的方法是培養不出來的,靠“純而又純”的理想型教育也是不行的。

我們的德育既要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這就要求我們把一些新觀念列入德育,特別是以下一些觀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自主、自立、自強、自信的觀念;競爭的觀念;社交和合作的觀念;時間和效益的觀念;信息的觀念;民主和法制的觀念;拼搏和進取的觀念;務實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照章納稅的觀念;權利與義務觀念;文明消費的觀念;互惠互利的觀念;等等。

還要包括一些新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影視及傳媒指導;文化生活指導;人際交往指導;安全與防范指導;反迷信講科學指導;艾滋病與性病的預防教育;生活和職業指導;網絡信息篩選;等等。

(2)要貼近學生年齡的實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

德育實效性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脫離學生年齡的實際,憑主觀想象設計內容。有的學校給初中學生講民主與法律,讓學生背刑法條文,背離婚的條件,背財產法,枯燥極了。假如同樣的內容我們編上十幾個法律故事、刑法案例,有抓流氓的,有偵破的,有審案的,每個故事中滲透法律常識,學生一定愛學。如果再讓學生參觀監獄,與公安人員、律師、法官座談,學生定會歡迎。實踐證明,凡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學生就歡迎,教育就有成效。

3內容要注意知行統一,講究一個“實”字

德育缺乏實效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虛而不實。道理講得多,行為指導少,存在嚴重的知行脫節現象?,F在不少學生講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而一落到行動上就吹了。假如我們的教育不能對學生的行為發生影響,這樣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光說不練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碼不是完善的教育?!吨泄仓醒腙P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别B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卻是教育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是教育的“質”的指標。狠抓“養成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當然我們所說的“實”字還不只是行為上的變化,它也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變化,總之是讓良好的道德融入學生內心,成為學生良好的品德。

4內容要講究層次,強調一個“序”字

德育實效性差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刀切,不分層次,不講“序”。不講序必然造成德育內容的混亂,降低德育實效。

人的成長是有序的,這個“序”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研究這個“序”,揭示出這個“序”,并按這個“序”來安排內容。那種突擊性、運動式的做法打亂了教育的序,也就是違背科學規律。運動式、一刀切的教育往往是“雨過地皮濕”,并未使良好的道德在學生身上生根。為了使良好的道德深入學生的內心,就要改變無序的狀態,按照科學的序進行教育。

德育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這個序,就會妨礙學生成長,所以在教育中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易到難安排內容。進行什么教育,使用哪些方法,都要事先計劃好。教育內容、教育時間、教育空間都要科學地進行序列安排,使之橫向一體化,縱向序列化。

為了克服德育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我們必須制訂序列化方案。制訂序列化方案的依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要求;另一條是學生的年齡、心理狀況和道德基礎。

制定序列化內容可以參考幾種理論:

1)“循環說”理論。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時間的循環往復,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級訓練過的,到中、高年級還要經常進行重復訓練,否則難于鞏固。

2)“階段說”理論。各個年齡段要有各自的教育重點,要研究各種教育的關鍵期,抓住關鍵期進行教育。注意階段性,也要注意各階段之間的聯系。

3)“中心擴散說”理論。教育內容相當繁雜,我們不可能對所有內容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中心,中心抓準了,就可以把許多其它的教育內容帶動起來。因此,制訂序列時,要分析哪些教育在哪個階段是最主要、最關鍵的。

這三種理論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處,可以取其所長,補其不足,使我們的序既有中心,又有階段性,還要有必要的循環。進行低層次教育要為高層次教育打基礎,進行高層次教育也要注意鞏固和強化低層次教育的內容。這樣才能使教育內容既分層次又互相聯系,循序漸進,逐步升華。例如:

愛祖國、愛人民教育序列:愛父母、愛親人→愛老師、愛同學→愛集體、愛他人→愛祖國、愛人民。

勞動教育序列: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里的事幫著干→集體的事搶著干→社會的事主動干。

金錢觀教育序列:金錢不是白來的,需要辛苦的勞動→花錢要節制,不要揮霍浪費→金錢不是萬能的,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取財有道,不義之財不可取。

消費觀教育序列:生存性消費→發展性消費→交際性消費→精神性消費→道德性消費。

道德教育序列:自我修養→我與家庭→我與學?!遗c社會→我與大自然。

5內容要生動、活潑,講究一個“趣”字

德育實效性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內容呆板、枯燥。有的學生說學思想政治課如同嚼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內容上要強調“趣”字,讓教材有可讀性,能吸引學生。要做到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每課都有精美的插圖,文字精煉,配上名人名言,增強藝術性、趣味性。例如,在進行艱苦樸素教育時,教材上可以畫兩幅圖,一幅圖是穿著各種名牌服裝的中學生,一個個漂亮、瀟灑,個個都如服裝模特;另一幅圖是穿著普通服裝的名人,有、居里夫人、雷鋒等。這樣的教材學生看了,立刻會明白,我們要追名人而不追名牌。這樣的課文比簡單說教效果會好得多。

總之,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們就要改革教育內容,強調五個字——小、近、實、序、趣。

四關于德育方法問題

德育實效性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太簡單,或是硬性灌輸,或是簡單訓斥甚至諷刺挖苦,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教師一味說教,他們以為說多了學生就記住了。前面講過,其實質是沒有分清德育與智育的區別。

在方法上,德育與智育也不同。德育方法更多的是靠滲透,而不是像智育似的只要講清概念、觀點就行了。它需要盡量隱蔽一些,迂回一些,避免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德育方法與智育不同,不能靠教具或靠現代化教學設備,它更多的是要靠人格的力量,靠教師的道德影響力,以德育德。

1言教+身教+境教

搞好德育關鍵是教師。教師本人必須有較高的道德素養。身教勝于言教,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身教,要以身立教。言教、身教、境教(教育環境)有機地結合才是最好的教育。

2鼓勵學生主動參與

德育解決的是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這兩個矛盾除了必要的灌輸外,很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通過“說一說”、“論一論”、“看一看”、“演一演”等形式,把講授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主導與主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作業中不但布置學校的活動,還有家庭和社會中的活動,以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有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采用“道德澄清法”給學生出個兩難問題,讓學生討論。有個孩子的母親臨死時想吃一頓飽飯,可家里窮得一片面包都沒有,兒子到商店偷了一個面包給母親吃。這個兒子的做法對不對?通過討論,學生深化了對孝敬、誠實這二個道德的理解。

再如采用“活動法”。教師布置學生每人買20張晚報到大街上賣,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賣光,然后教師帶他們去問賣報的老奶奶,賣20張晚報掙多少錢?老奶奶說,掙不了多少,才一塊多錢。學生說,我費了那么大的勁才掙一塊多錢哪!他們深刻體會到金錢來得不容易,再也不能大手大腳花錢了。學生只有親自參與才有深刻體會,有了體會才能深信不移。

3指導“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最終必須變成學生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動。教育過程是個內化和外化的過程,先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這里內因的作用是很大的。學生品德的形成,是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任何有效的教育過程,都應該是在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參加中進行的。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愿望,然后給以指導。我們不是一概反對“灌輸”,但灌輸必須能引起學生自己的思考、對比、反思,讓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約束,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

自我教育對中學生尤為重要,學生到青春期已開始反感教師的硬性約束,教師這也限制、那也限制,往往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這個時期的學生總想與成人平起平坐,他們不愿意聽別人的指責,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這正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礎。指導自我教育法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它的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產生逆反心理,因為自我教育沒有強迫性,更易于學生接受。

自我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道德標準,教師把這個標準告訴學生,使其獨立思考有所依據,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這個標準學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約束。

教師要教給學生自我教育的具體方法,如格言激勵、語言文字提示、自立守則、良心監督、自我檢查,以及仿效榜樣等。現在不少教師是靠管、卡、壓、盯、罵、訓對學生進行教育,而不是啟發自覺。如果我們重視了指導自我教育,把自我教育的鑰匙交給學生,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教師能指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約束、自我鍛煉,學生就能更快地成熟起來。

4講究教育藝術

教育中存在的“低效勞動”、“無效勞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掌握教育藝術,用簡單的方法甚至是生硬的、粗暴的方法解決復雜的、敏感的問題。有了教育藝術,問題一點就破,一句話就解決問題,猶如畫龍點睛。

教育藝術不是生硬說教,而是結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讓學生接受教育,它淡化教育痕跡,其最高境界是達到“不教而教”,表面看來好像不是教育,而實際上卻是深刻的教育,因為教師把教育內容已滲透在游戲、談天、生活之中,是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然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

教育藝術特別強調教育的間接性。間接法是通過學生的無意識在起作用,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接受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以后總不愿意教師把他們當孩子看,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反對過多的束縛、管教,尤其反感那些“赤裸裸”的說教。間接方法正是一種“不教而教”的教育,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二,間接法的教育往往不是呆板、沉重、命令式、灌輸式、強制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自然的、輕松的甚至是愉快的方式,使學生在和諧的、輕松的氣氛中受到熏陶、教育,為學生所樂于接受。其三,間接法是一種滲透的方式,不一定一次見效,但經常滲透,逐步積累,最終會形成學生良好的人格。其四,間接法更多的是運用情感、興趣、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把它與直接法的理性思維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學生健康成長。間接法有這么多優點,但運用起來也較復雜,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機智,是教育的有心人。正因為它用起來比較難,需要精心設計,所以它的教育效果就更好,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要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優勢,發揮優勢。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對后進生要“厚愛”。

2)善于疏導,開渠引流。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進行疏導,把疏與堵結合起來。

3)順其天性,循序漸進。要按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施教,不能性急,切忌“揠苗助長”。

4)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差異、性格差異、認知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5)掌握分寸,寬嚴得當。

6)抓住時機,適時教育。要“遇物而誨”、“遇事而誨”,還要“遇功而誨”、“遇敗而誨”、“遇熱而誨”、“遇趣而誨”、“遇懼而誨”、“遇變而誨”、“遇潮而誨”。

7)適當寬容,以情動情。要善于嚴格要求學生,也要善于寬容學生。適當的寬容有時能收到驚人的教育效果。

5教師+家長+朋友+學生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教育因素。教師不是“教師爺”,不能動不動就吹胡子瞪眼。教師對學生來說應是多種角色,即首先是教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要做到嚴愛結合,剛柔相濟。其次是家長,要有母愛親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第三是朋友,要與學生平等溝通,要有民主作風;第四是學生,教師要向學生學習??傊?,這幾個角色處理好了就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五關于德育途徑

1要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課堂指導制約課外

如講過尊師內容后,要在班內評選尊師標兵,這個活動要搞一學期,因此德育課不要停止在課堂上,要有延伸。

2要由學校向家庭和社會延伸,不只局限于學校內,還要制約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上的表現

例如,學了愛勞動的內容,搞一個“家務勞動承包制”的活動,要求學生在家天天勞動;學了遵守交通規則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社會上遵守交通規則……??傊n內要制約課外,校內要制約校外,使德育形成立體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