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悲劇價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8 08:26:00

導語:人心悲劇價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心悲劇價值分析論文

[摘要]《竇娥冤》中的悲劇主角竇娥是世界文學畫廊中一個著名的悲劇典型,她善良敦厚又堅毅剛強,敢于向黑暗社會作斗爭。作品通過善惡的斗爭,以善良的竇娥毀滅告終,表現了作者對被壓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的封建社會的強烈控訴與抗議,使得竇娥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悲劇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竇娥悲劇價值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學術界公認的、特征鮮明的悲劇杰作,歷來被評為元曲四大悲劇和中國十大悲劇之首。王國維說:“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這是從中國和世界戲劇史的高度做出的評價。

在元代,社會秩序失范,官吏貪墨,階級沖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導致冤獄重重,悲憤屢屢發生。關漢卿緊扣當時的社會現實,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統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在劇中成功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剝削、被損害的婦女的代表,成為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而走向反抗的婦女典型。劇中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義的。

對于“悲劇”的定義,前哲時賢多有探討。美學上真正意義的悲劇性在于:悲劇沖突是正面主人公與暫時強大的邪惡勢力之間不可避免的斗爭沖突,結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難、失敗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劇結局,來喚醒人們的悲痛、憐憫、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從而激發起人們那股潛流在靈魂深處的良知。歷史上大部分悲劇均是這樣的,悲劇主人公都是一方面有正義善良個性特征,有美好的理想愿望,另一方面又必須使他們遭受種種迫害而不屈服,最后為了理想而拼搏獻身,體現了一定歷史階段的人性美和勞動人民的人情美。因此,悲劇一向被稱之為崇高的詩,恩格斯和魯迅曾經對悲劇下過這樣的定義: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濒斞刚f:“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薄陡]娥冤》就是一部極具震撼力量的悲劇經典名著。

所謂“歷史的必然要求”,所謂“有價值的東西”,具體到《竇娥冤》中,便是竇娥的生活愿望。竇娥是一個溫順善良的弱女子,但她的性格中又有倔強剛強,敢于反抗的一面。

竇娥是人生苦難的化身。她出生在書香之家,家境貧寒,三歲喪母,幼小的年紀過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窮困之苦。父親為了抵債,七歲時忍心將她出賣,做了蔡婆的童養媳,使她成為高利貸的犧牲品,這加重了她幼小心靈的創傷。她在蔡家平淡地度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豈料十七歲成親不久,丈夫便亡故了。一個二十歲無兒無女的寡婦從次開始面對著無邊的苦難。

這時她的生活愿望是:守節盡孝,用今生受苦以修來世。儼然一個封建社會孝女、節婦的典型。這是竇娥的選擇,雖然這種選擇有明顯的時代局限,但每個人都應當有選擇生活道路、決定生活方式的權利,只要這種選擇不妨害他人,其他人便不能以任何借口加以干涉,強迫其改變。從尊重人的權利、順從人的意愿角度說,竇娥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歷史的必然要求”是“有價值的”。然而,飽受折磨的竇娥萬萬沒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難還在后頭,竇娥的這個愿望沒能實現,卻被張驢兒和官府粉碎了。

在劇中,竇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債來收取“羊羔兒利”,無力償還其債務的賽盧醫起了殺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難之際意外地被張驢兒父子救出。可是,張氏父子不懷好意,乘機要將蔡氏婆媳占為己有,竇娥堅決不從。張驢兒懷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備下毒藥,伺機害死蔡氏,逼竇娥改嫁;可是,陰差陽錯,張的父親誤喝有毒的湯水,張驢兒逼婚不成,藥死了自己的父親,并以此誣陷竇娥殺人,竇娥沒有屈服,她一身清白,不怕與張驢兒對簿公堂,選擇了“官休”。

這時她對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執法公正。這是自從法律產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實現的心愿,也是考察一個社會吏治明暗的唯一標準??墒?,竇娥的這個愿望被官府粉碎了。

經歷過人生磨難的竇娥,本來很珍惜與蔡婆婆相依為命、相對平穩的家庭生活。她對早年守寡、晚年喪子的婆婆孝順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條。如果生活沒有波瀾,她會恪守孝道與婦道,做一個賢惠的媳婦的。但蔡氏被張驢兒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應承了張氏父子蠻橫無理的“入贅”要求。面對張驢兒的強暴行為,竇娥沒有委屈順從,而是以蔑視鄙棄的態度與張驢兒針鋒相對。在這里,她的抗爭,不僅僅是恪守婦道,更是一種維護自身人格尊嚴的行動。尤其是當張驢兒借張老頭暴死事件作為霸占竇娥的籌碼時,她相信官府不會容許這滅絕人性的衣冠禽獸的胡作非為,所以,她要與張驢兒“官了”,以為官吏會主持公道,會維護她的清白與名聲。然而,竇娥沒有想到,她所處的生存空間已經惡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她所寄予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團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殘民以逞,濫用酷刑,將無辜的竇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竇娥忍受著劇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認,無辜受罪。“法場”一折,竇娥敢于犧牲自己的性格和體恤親人的細致感情結合在一起,更進一步展示了她的高尚情操。被押赴刑場時,她央求劊子手繞到后街去走,“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這就是竇娥的悲劇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顯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淵的過程。

當一個人處在順境中時,關心別人是比較容易的。可是,當一個人處在最困難的境地,特別是處在生死關頭,仍能不顧自己的安危,去關心別人,這就難能可貴了。竇娥是一個行將就死的人,她想到的卻是不要讓婆婆看到她無罪被殺而傷心。僅僅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敦厚與舍己救人的高貴品格了。與婆婆話別的一段唱:“念竇娥服侍婆婆這幾年,遇時節將碗涼漿奠!你去那受刑法場尸骸上燒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边@是竇娥與婆婆生離死別痛苦心情最恰當的表現,它既表達出竇娥負屈銜冤而死的凄慘,又反映了幾年來婆媳倆相依為命,她們之間有很深的感情,同時也寫出竇娥對她那年輕亡故的丈夫的懷念。這些都體現了她對親人的愛,是她性格中柔的一面。可見,對自己的親人,竇娥異常溫存,關心備至,不惜為之付出生命的代價。

事實粉碎了竇娥的一切夢想:官府并沒有覆勘,“天地”也沒有為她伸張正義。一切希望和幻想都破滅之后,竇娥開始對人生進一步思考,嚴酷的現實使竇娥認識到不僅僅是一個楚州太守貪贓枉法,造成她的冤獄,而且是天下衙門都一樣的昏暗,百姓們無不受害蒙冤,“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由只否定楚州太守到否定所有官府,對原以為“公正無私”的天地鬼神也開始了懷疑和否定。第三折的[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就是她怨天咒地的心聲。刑前她慷慨激昂痛斥天地日月,詛咒贓官酷吏“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延壽……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惠枉做天……”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自身遭際的感嘆,發展為對善惡對立、賢愚顛倒的社會現實的懷疑和不滿,對世俗觀念里最為神圣威嚴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議和否定。這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壓迫、受愚弄最深,也最善良的人民的覺醒。覺醒后的竇娥在行動上有了嶄新的面貌,表現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爭精神,向命運,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戰。

竇娥本來不想和現實生活作對,可是黑暗的現實卻逼得她爆發出反抗的火花。人間的不公,更使她懷疑天理的存在。面對冰冷、罪惡的屠刀,竇娥以凄厲而大義凜然,熱血噴涌、怒火萬丈之浩然正氣向蒼天發下三樁誓愿:“一愿三尺白練高桿懸,一腔鮮血紅天簾。二愿天公憐我淚哭干,山陽無雨旱三年;三愿上天念我竇娥有冤,天降三尺大雪掩埋我竇娥的尸體?!彼暶鳎骸安皇俏腋]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兒])她要蒼天證實她的清白無辜,她要借異常的事象向人間發出強有力的警示。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巖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激發世人對不平世道的憤慨,催促世人為爭取公平合理的社會而抗爭。因此,《竇娥冤》所表現的反抗性,是時代的最強音。

竇娥并沒有提出驚天動地的口號,也沒什么宏偉的人生目標,她只是從自身條件出發,提出了能夠生存下去的最起碼的要求。在家庭倫理關系中,竇娥是貞節、賢孝的化身,具有苦己利人、舍己為人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長久形成的美德,劇作家把這些被民族群體認可的美德賦予女主人公,就使女主人公的毀滅更能引起觀眾的憐憫和憤慨,產生敬意,從而接受道德的洗禮,凈化心靈,使之與主人公的美好品德出現共鳴,激發起人們反抗邪惡的自覺和勇氣,這正是悲劇價值的體現。

在現實生活中竇娥沒有力量保衛自己,也沒有復仇的手段。她的抗爭之所以有力,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她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從這個角度看,竇娥是強大的,官府可以殺死她,卻不能使她屈服,不能打倒她。她是用自身的毀滅來肯定和張揚了有價值的東西。竇娥悲劇形象的價值,不在于提出了新的社會理想,而在于對舊的現存社會提出了懷疑。為正義和理想而斗爭而進取,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氨瘎【竦膶嵸|是悲壯不是悲慘,是悲憤不是悲涼,是雄偉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氣消沉。悲劇的美,屬于崇高和陽剛;正因為這樣,悲劇才是戰斗的藝術?!瘪R克思說過:“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p>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A].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85.

[2]恩格斯.致斐·拉薩爾[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6.

[3]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A].魯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97.

[4]陳瘦竹,沈蔚德.論悲劇與喜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5]馬克思.哲學的貧困[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