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大學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10 03:18:50

導語:廣播電視大學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大學建設論文

【摘要】社會化是個體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必經途徑,社會化主要包括傳承人類知識與形成價值觀兩個方面。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社會化逐步邁向終身化。廣播電視大學由于其網絡化的教學特征,成為終身社會化的重要方式。廣播電視大學在對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對社會規范教育重視的不足、辦學機制不盡合理以及學習型組織建設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廣播電視大學應該設定更加合理規范的制度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標準化建設。

【關鍵詞】社會化;廣播電視大學;終身化

1社會化理論的基本內涵

人的本質屬性在于其社會性,自然人通過訓練、教育、培養等社會化過程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個體通過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學習互動,將社會規范內化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這一過程稱為社會化。國外學者普遍認為社會化是將外在文化內化的過程。他們認為“社會化即是學習社會與文化的信仰、價值、規范與社會角色的過程。”[1]社會化是個體對社會規范的內化過程。我國學者對社會化的研究則更為具體,風笑天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從性格與行為特征、生活技能、社會規范、角色認同、社會交往、生活目標、自我意識等方面對個體社會化進行了考察。[2]學者鄭杭生則從社會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社會化進行了探討。隨后,有諸多學者對社會化進行了研究。綜合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就社會化的內容而言,社會化可以分為傳承人類知識與內化社會規范兩個部分。1.1傳承人類知識。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是個體立足于社會的前提。人類的知識是不斷積累更新的,尤其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周期更短。因此,傳承人類知識在當今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擁有一定的人類知識是社會成員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前提。知識的傳承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一定的知識技能是個體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謀生手段,人類只有掌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自理生活。并且在此基礎上要掌握一門或幾門職業技能,這樣才能自謀生活。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對基本社會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不能較好地掌握社會知識與技能的人,往往不能被社會接納,只有較好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人才能在社會中有較大發展。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目前在技術方面仍處于追趕狀態,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面臨著急迫的產業升級的需求,而社會大眾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是進行產業升級的基礎。因此,傳承知識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1.2內化社會規范。每個社會都有一套自身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體系,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應接受這套行為模式。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個體接受與內化社會價值、社會規范體系的過程。價值體系對個人的行為起著穩定和導向性的作用。社會規范以一定的社會強制力為基礎,但是如果社會成員不能將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價值,那么社會規范的實行將是十分困難的或者是不可持續的。這點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來說尤為重要。市場化改革三十多年來,我們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因此,社會教育也主要是圍繞經濟建設的需要去做,將人文精神、道德性的關懷不斷虛化以至邊緣化。[3]隨著市場觀念的推廣,崇尚經濟,貶抑道德,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一些人的信條。人們不擇手段地掠奪財富,與此同時卻迷失了自身,陷入了精神的深淵。[4]因此,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著忽視社會規范培養的傾向?,F階段我國已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時代,其標準不僅僅是高水平的物質文明,更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明。而一些社會成員價值觀的扭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所以,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應更加重視內化社會規范的功能。

2廣播電視大學是社會化的重要場所

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化的終身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社會化的終身化主要是指在現代社會知識爆炸的條件下,社會成員必須通過不斷地通過學習互動等方式將社會知識與規范內化于自身,這一過程已經超出了正規學習的年限,貫穿于個體的一生之中。廣播電視大學依托自身特點成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2.1社會化的終身化。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化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定時段的學校教育之內,終身社會化成為社會共識。鄭杭生認為人的社會化就是指個體通過各種方式,逐漸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其間社會文化內化于個體自身,形成符合社會角色要求的規范。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成為獨立的社會人,具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永無止境。因此,社會化是一個貫穿人生始終的長期過程。[5]社會化的終身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2.1.1時展的需要社會成員要想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有效生存并取得成功,就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接受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只有全面的終身社會化才能夠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知識爆炸呼喚新的學習方式,在一個知識爆炸的世界里,只有采用新的學習方式,才能學會駕馭知識爆炸的浪潮。2.1.2新技術革命的需要知識經濟的到來,新技術革命的突破,特別是網絡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知識的快速更新,無論是個人或是組織要想保持競爭性并獲得成功,就需要不斷接受教育和培訓。因此,進行終身學習成為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的手段。終身學習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科技高速發展的需要。終身學習強調始終如一,學習貫穿人的整個一生;認為教育應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堅持終生教育的理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2.1.3豐富多彩的個人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人們的休閑時間越來越多。生產的高度自動化,帶給了社會成員大量的閑暇時間,如何有效地利用閑暇時間,使人們更富有活力和創造力,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新時代。因此,提高文化修養,追求智力、能力的發展,成為人們的追求?,F代人充分利用閑暇時光,不斷地學習、提高,豐富自身,使其過得愉快幸福。馬丁特羅教授認為,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授課方式更加靈活、多變。相比精英教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授課方式更多地依賴于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函授方式進行教學。我國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社會對于教育的需求更加的多樣化,終身化學習成為現實。在一定意義上高等教育的發展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學的特點恰好契合了終身學習的需要,成為社會化方式的重要補充。2.2廣播電視大學是其他社會化方式的重要補充。學校是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之一。學校對社會新成員進行系統化的訓練,正因為有了學校,社會化才成為一種人類有意識的自覺行為。[6]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學校應引導學員參與到實踐中,在活動中自覺養成品德,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社會文明越進化,學校教育就越普及。一定時段內的學校教育,無法滿足日新月異且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廣播電視大學利用自身優勢與普通高校相結合成為其他社會化方式的重要補充。廣播電視大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形成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構建開放的學習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高等教育進一步開放,成為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廣播電視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應為個人的教育選擇培訓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F代遠程開放教育系統在現代教育體系之內有著諸如打破空間性、時間性、距離性等自身獨特的優勢,與其他社會化形式的結合,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成為其他社會化方式的重要補充。廣播電視大學面對廣泛的社會個體,彌補了普通高校教育的不足。其一,廣播電視大學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教學與管理的網絡系統。發揮廣播電視大學面向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的網絡信息中心的作用,實現實時交互式辦學的“直播課堂”和VBI數據廣播系統。其二,普通高校等教育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大學的教育網絡實現普通高校和廣播電視大學系統教學資源共享。廣播電視大學的網絡教育系統,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將提高教育教學的先進程度,突破時空限制,為全社會所共享。近年來,廣播電視大學的在校人數年年攀升,社會影響與日俱增,這都是社會對廣播電視大學的認可與肯定。

3廣播電視大學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廣播電視大學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既有廣播電視大學自身的問題,也有客觀社會環境的因素。客觀認識廣播電視大學存在的問題是進一步建設廣播電視大學的前提與基礎。3.1對社會規范教育的重視不足。對于個人來說,社會規范的內化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現階段廣播電視大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應用知識技能而輕社會規范培訓的傾向。首先,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同時與技術對應的社會規范也在快速變遷。培訓社會成員接受與適應新的社會規范,應成為廣播電視大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廣播電視大學在這個方面還有待加強。以課程設置來說,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培訓占據了絕大部分教學資源。而與社會規范相關的課程,如馬克思主義教育等課程設置則處于邊緣的地位或者是在實際教學中被忽視。其次,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對道德教育的忽視。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忽視了對社會成員道德規范的建設,出現了道德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的局面,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國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廣播電視大學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自身特色,更重視對于學員個人品德的培養。社會成員一旦踏入社會,進行系統學習的機會十分有限。因此,廣播電視大學可以運用自身優勢對個人的品德進行系統培訓。3.2辦學機制的不合理。合理的機制,是任何組織高效運作的前提。廣播電視大學經過多年不懈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與普通高校相比,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實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投入機制不夠合理。對于廣播電視大學整體來說,往往缺乏系統的整體規劃,現有的資源也缺乏更加有效的整合,制約了廣播電視大學整體辦學實力和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其次,基于終身社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探索不夠深入。伴隨著在社會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廣播電視大學并未形成一套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廣播電視大學在課程資源建設缺乏規劃、水平不高,新媒體研發與應用乏力。這些直接影響網上教學的成效。最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度低。網絡教學是廣播電視大學的主要授課方式,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在現階段的網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未能形成良性互動,學生對教學過程參與度不高,使教學資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3.3學習型組織建設不到位。社會化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對于廣播電視大學來說其教學形式與內容,同樣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社會的進步對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廣播電視大學現有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以現代遠程教育為主要手段的廣播電視大學應有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術,來不斷回應社會的需求。廣播電視大學的主要職能是對知識的學習、創造、傳播和應用。知識在不斷地更新,教學也應不斷更新。尤其對于廣播電視大學依托網絡技術,對社會成員進行培訓,更需要緊跟知識更新的步伐,只有這樣廣播電視大學才能履行其社會職能,實現辦學目標。就廣播電視大學現有的情況來講,無論是組織管理機制還是教授內容都難以適應終身社會化的要求。

4政策建議

在社會化過程中,廣播電視大學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廣播電視大學必須設定更加合理規范的制度體系并推進標準化建設。4.1設定更加合理規范的制度體系。廣播電視大學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制度的規范、保障和約束。廣播電視大學應該按照現代大學的辦學規律,制定出適合自身特點的制度框架,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從辦學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學制度三方面入手,重新定位廣播電視大學的職能。根據廣播電視大學的特點,建立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中心、教育者引導學習為前提、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互動模式。通過相關制度建設,確定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方向、模式和道路,彰顯辦學理念和特色??偨Y、吸納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成果,借鑒國內外經驗,立足自身實際,制定、修改、完善學校的其他的規章和制度。當務之急是要根據廣播電視大學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要求,探索學生基于網絡自主學習與面授結合的學習模式,更加強調學員的全面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標準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適應全民終身學習的多種證書制度等。廣播電視大學最大的任務就是人才培養。在多年的探索過程中,廣播電視大學基本上形成了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客觀地看,廣播電視大學還未形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革。首先,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改革。這是廣播電視大學教育改革的前提。廣播電視大學不但要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同時也要適應全民終身學習、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社會化的途徑。廣播電視大學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職成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差別很大,這樣的學生不適于過分強調學術性培養目標,應更加注重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轉變。教師授課不僅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教授,同時也要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傳授。學生的畢業論文可以是學術性論文,也可以是實際的調研報告與案例分析報告。4.2推進標準化建設。社會成員的進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標準。社會成員能否成功接受一定社會規范,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標準。廣播電視大學的服務對象千差萬別,因此有必要推進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對于廣播電視大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標準化是現代組織合理化與專業化的結果;是實現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是提高生產質量與合理利用資源的保證。廣播電視大學的標準化建設可以分為人才質量的標準化和人才培養過程的標準化。廣播電視大學學員的學習動機、起點等特征各異,必須在此基礎上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標準,制定具有社會公信力的人才質量標準。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遵循特定的人才質量標準。廣播電視大學在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基本特征,注重適應社會的需求,建立起標準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此,應尤為強調的是,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應突出對學員個體社會規范內化的考察,克服重技能知識培訓而輕道德品質修養的傾向。應參照國內外一些成功的經驗,將社區實踐等活動納入到考核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朱力.社會學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0.

[2]風笑天.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0(6):118-131.

[3]尉天驕,白煌.論人的社會化[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3):132-138.

[4]何煦.論生態文明的人學價值[J].湖北社會科學,2009(4).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83.

[6]朱力.社會學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7.

作者:李曉晨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