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旅游節目對城市文化的表達

時間:2022-04-14 02:59:19

導語:淺談電視旅游節目對城市文化的表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電視旅游節目對城市文化的表達

摘要:“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反之城市也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及產物?!睘榇?,現如今,突出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化,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地城市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央視開辦的電視旅游節目《魅力中國城》《鄉村大舞臺》等欄目,在宣傳城市旅游資源的同時,把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城市發展理念進行了全景式多形態的表達,達到了情景式地傳播和強化,受到了近百家城市主政者的認同、市民的認可?;诖?,本文擇取一檔以“小現場大聯歡”形式宣傳城市節會、旅游、特產、文化等風貌的電視節目《鄉村大舞臺》為例,并從城市地域特色展示、城市文化底蘊的開掘及城市民俗風情的描摹等方面闡析其欄目如何表達城市文化,實現有效傳播的效果。

關鍵詞:十堰文化;電視旅游節目;《鄉村大舞臺》

一、引言

針對城市文化的發展,曾強調:其應結合自身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屬于這座城市的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于此,電視臺作為官方媒體,電視又作為聲畫合一的傳播媒介,其因具有傳承文化的優勢,故可以作為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渠道。此外,伴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并主要體現在外出旅游方面。而人們對于旅游信息的捕捉,則義不容辭地落在對傳播媒介的依賴上,比如電視。電視旅游節目的興起,便順勢而為地為受眾和旅游業之間架起一座信息的橋梁,促使電視旅游節目在宣傳城市資源的同時,也情景式地傳播和強化了城市文化。為了更為明晰地闡析電視旅游類節目與城市文化的內在關聯,本文結合CCTV-17農業農村頻道《鄉村大舞臺》欄目,并著重分析2019年11月30日那期有關湖北十堰文化特色的節目內容[1]。

二、城市地域特色的展示

城市作為人類聚集的中心,不僅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且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兼具的薈萃之地。并且,鄭衛民于2005年基于廣義文化視角,認為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便是城市文化,它包括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風貌等。為此,城市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其所蘊含的區域特色也隨之不同,從而電視旅游節目要學會呈現不同城市的區域特色。比如,《鄉村大舞臺》欄目雖然于2019年11月30日刊播了有關湖北十堰的文化風俗和2020年1月4日刊播了湖北隨縣(類屬隨州)的文化風俗,而且兩者均類屬于湖北省境內,但是因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名片,即湖北十堰市作為鄂、豫、陜、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其地域文化至今有著“巴俗、秦風、楚歌、豫音”的說法,而且大山的封閉性與穩定性和漢江、鹽道人流的開放性與流動性,促使這座城市的原住民既傳統保守又開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個性,并呈現呂家河民歌村、皮影絕技、堵河剪紙、鄖陽鳳凰燈等文化特色;而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的隨州因是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而蘊含著炎帝文化、編鐘文化、紅色文化、廉政文化等文化特色。通過以上分析,也足以說明城市因地理環境的差異而在《鄉村大舞臺》的拍攝下被賦予個性化的文化符號,并最終借助“鄉村大舞臺”的節目符號給以視聽語言的展示及傳播,從而培養出受眾的地域情懷和城市空間秩序[2]。

三、城市文化底蘊的開掘

城市形象符號不僅是單純的圖像組合,而是一套由文化底蘊所建構成的知識聯想系統。這主要是因為,文化才是一個城市的真正靈魂,而城市反之是文化的載體及濃縮產物。也正因此,才凸顯出文化資源的挖掘及傳播的價值,并無形中從思想、政策、經濟等層面強化了城市文化資本的轉化能力,促使城市文化與城市旅游的融合雙贏?!多l村大舞臺》在十堰通過建構“會場拍攝”和“外場拍攝”的節目形式,全面挖掘武當山道教文化、房陵文化、南水北調移民文化、竹山的堵河文化、一帶一路茶馬古道文化、鄖陽區和丹江口市的古城文化等具有底蘊的歷史過往。為了更為形象地闡析欄目組如何開掘城市文化底蘊,此處以武當道教文化為例。眾所周知,武當山素有“亙古無雙勝景,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于是欄目在呈現此畫面時,采用的是航拍廣角鏡頭,而后開場主持人畢銘鑫再以“一山一水”引出武當山和負責開掘武當山及其十堰其他具有文化底蘊的場外主持人路遙和小白鷺。其中,由武當功夫中延伸出的“武當道茶”便以遠景、近景等鏡頭移動呈現出來,后在會場以中西合璧的英雄會武當的武術表演,道家弦樂等演繹著武當山玄妙飄靈的文化內涵,并輔以現場采訪外國友人的方式宣揚武當山道家文化。此外,欄目組借助路遙和小白鷺兩位主持人的外場比拼的游戲方式將竹山上庸滾龍、鄖陽鳳凰燈舞、竹山皮影戲、竹溪山二黃、國學講堂等文化進行一一得以呈現。此外,十堰作為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生命沒斷線、文化沒斷層、歷史沒斷代。其文化的含義已經不僅是年代久遠的沉淀的代名詞,更是現代十堰人的生活方式。為此,對于十堰文化的開掘,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現代十堰在與“古城”概念的碰撞,從而促使他們各自賦予對方新鮮元素與活力,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當代流行文化、消費文化的有機融合式的發展與共贏。

四、城市民俗風情的描摹

毋庸置疑,任一城市皆有其長期形塑而成的文化背景和價值理念,并主要表現為當地的習俗、情感、傳統及人們的生活實踐,進而外化為具有識別這座城市的風格標識。邁克•布朗(MichaelBrown)在其著作《文化地理學》中認為,文化地理學主要研究人類多樣化及差異化的生活屬性,進而闡釋和利用地理空間研究產生這一空間和地點的文化。2019年11月30日的《鄉村大舞臺》以“小現場大聯歡”的形式,描摹著諸如呂家河民歌、竹溪山二黃等具有十堰市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其中,呂家河民歌作為一種流傳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的民歌,并且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欄目在描摹呂家河民歌這一民俗風情時,將鏡頭鎖定在呂家河民歌發源地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然后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著當地人如何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唱出來的,進而展示著一幅家家都有唱歌人,家家都在唱民歌的風土人情。此外,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戒賭記》《張生跳粉墻》,也在此民歌中得到了別具特色的演繹。而在介紹鄖西三弦兒時,主要通過選擇《織女回鄉》近距離展現了鄖西三弦的魅力。然后通過引出民俗文化學者牛孝文的話語,解釋鄖西三弦是一種土和洋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展示了南水北調這個大主題背景下十堰的艱苦奮斗經歷和兩次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此外,山二黃因于乾隆、嘉慶年間隨荊、襄移民而融進楚調與鄂西北方言,并結合民間音樂而形成十堰當地的地方劇種,其語言由于貼近土語,劇情貼近生活,演員貼近民眾,而形成不拘一格表演特色,成為當地獨特的藝術風格。通過以上闡析及《鄉村大舞臺》的描摹,可知十堰這座城市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異彩紛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俗風情的豐富多彩,并非意味著無所不包,并主要指的是能夠深植于大地,且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在空間上,能夠散發感染力,進而地域拓展性的一種貼切人民身心和生活文化[3]。

五、結語

縱觀《鄉村大舞臺》的刊播記錄,可知具有地域優勢、文化底蘊特色的地方資源能夠為欄目組創造更為寬廣的選材空間,同時欄目組也能基于資源整合視角,給予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其中最為顯著的助推方式便是旅游。為此,通過以《鄉村大舞臺》為例的電視旅游節目對城市文化的宣傳,此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效益不僅能塑造城市的內在靈魂,更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對外形象。

參考文獻:

[1]李韻.基于歷史文化傳承視角下提升城市旅游文化軟實力——以秦皇島市為例[J].智庫時代,2019(11).

[2]丁春文.文旅融合視角下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寧波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09).

[3]馮鐵藜.城市旅游建設中博物館的重要性分析[J].文化產業,2019(07).

作者:張德貴 單位:十堰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