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生電影冷思考
時間:2022-03-27 03:00:43
導語:網生電影冷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美國的花蝴蝶:IP電影的源起與發展
從1929年開始,美國迪士尼公司米老鼠的形象出現后,通過角色授權,米老鼠和公主們為迪士尼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衍生品提供的收益甚至遠遠超過電影本身。而一個好的故事也會出現接二連三的續集,在好萊塢頗為盛行的系列電影,也屬于同一IP的開發利用。這就是IP電影的最早例子,通過一部電影所誕生的卡通形象,再由此制作實體產品、周邊,乃至最后成立主題公園,上升成為一種文化。從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最先推出的電影打響名聲,為后續的系列電影做好鋪墊。這就是一個IP的魅力所在?,F如今,美國漫威公司的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托爾、綠巨人、金剛狼等等超級英雄的經典形象也深入人心,開創了IP電影的新模式,使得IP文化得以獲得新的發展。毋庸置疑,漫威的成功與其對IP的巧妙運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娛樂多元化的沖擊下懂得如何變通,將自身的漫畫IP優勢轉嫁到電影上重獲新生,抓住之前的漫畫粉絲群體,在原有基礎上拓寬市場,把情懷和技術通過一部部電影傳遞到觀眾心里。漫威的IP電影與迪士尼的不同,前者是引入漫畫IP融于電影產生效益,而后者是以電影創造IP延續系列,也就是傳統的系列電影發展模式。綜上所述,IP電影這只“花蝴蝶”給美國所帶來的,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傳播上的效益都是十分顯著的。而位居世界票房排行榜第二的中國,對于IP電影這塊肥肉似乎也很眼饞。
2中國的龍卷風:大加褒獎下的IP電影
如果把刮在中國電影圈的IP風比作“龍卷風”的話,真是一點都不為過。也許是看到了美國“花蝴蝶”帶來的不菲效益,抑或是個別導演嘗鮮改編IP嘗到了甜頭,導致IP電影在中國基本和票房畫上了等號。而同時為了博關注、賺流量,IP電影又被貼上了小鮮肉的標簽,更甚的是,好好的小說、話劇IP,愣是拍成了讓“作者悔、原著黨罵、腦殘粉舔屏、制片方拿錢裝傻”的局面。這樣的惡循環真的就是IP電影漂洋過海本土化的最終結局嗎?對于IP電影,中國絕對是握著一把好牌,但我們更應該學會的就是怎么打好。IP真正被中國電影人提上議程是始于2014年。這一年,中國電影產業被稱為“網生代”元年,“小時代”系列、《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由小說或者歌曲改編而成的作品在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再加上早先趙薇《致青春》的票房大賣都是IP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廣大觀眾對他們的“大加褒獎”。標志著中國走進IP時代,之后的IP電影大概分為網絡小說類、音樂類:動漫類、游戲類、其他綜藝話劇類五大類。而在改編過程中,來自于電影、觀眾雙方所產生的問題也為中國IP電影的良性發展帶來考驗。1)電影方:本末倒置。吸金為主的商業IP電影。在國外,書粉漫迷一聽說某某IP要被改編成電影,都是歡呼雀躍,而且制片方與原作者方面都是竭盡全力,從選角到改編再到后期剪輯制作,無不用心,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而中國的粉絲之前也是這樣的,歡欣鼓舞,而最后換來的卻是一次次失望,直到最后的望而卻步、嗤之以鼻。正是這一個個利欲熏心的電影制作方,把大把的精力都投入到前期宣傳、后期排擋上,把大把的制作經費都投放到買版權、請明星上,不在劇本改編和制作上下功夫,那最后的結果必定是毀IP、丟觀眾、砸招牌。以《九層妖塔》為例,該片改編自網絡小說IP《鬼吹燈》,最后將劇本改得連原作者張牧野(筆名“天下霸唱”)都看不下去而起訴導演和電影公司。可這樣的一部電影最后卻在2015年國慶檔排名第三、狂攬7億票房。以票房、吸金為主要目的的商業IP電影將心思都花在了怎么讓觀眾掏腰包消費,卻忽略了電影這門藝術所給予人們的真正價值是深刻長遠的。而且這種完全本末倒置的電影制作觀念在成功的撈金之后,便會掀起更嚴重的“拜金主義”風氣。2)觀眾方:審美偏頗。重流量輕質量的粉絲經濟。國產IP電影的電影觀眾群體大多以“80后”“90后”為主體,尤其是IP電影改編的網絡小說、游戲、音樂等都是他們的最愛。受眾年輕化所導致的就是他們對事物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所體現出來的優點就是卓越的創新能力和不隨波逐流的個性。但另一方面的不足就是對自己喜歡的人與事物近乎偏執的追求。這就誕生了這么一個群體:粉絲。對于一些“原著黨”來說,對書、對作品的癡迷狂熱追求,通過IP轉嫁到電影上也無可厚非,結果去心甘情愿貢獻票房卻失望而歸,然后吃虧買教訓下次提前做好功課,這算是理性的粉絲。而一些明星的粉絲卻顯得沒那么成熟。從韓流席卷,到鮮肉縱橫,以女粉絲為主的粉絲體在不斷擴大,而其“瘋狂”程度也在不斷飆升。片方利用其中得“明星效應”來吸引眼球,搞粉絲經濟!而粉絲們也猶如食不果腹的魚紛紛上鉤。這也是IP電影質量不及格而票房卻飄紅的重要原因。還有的粉絲為了給自己喜愛的明星做宣傳,不惜去一些微博、豆瓣、知乎等電影評分網站充當水軍,惡意刷高評分,混淆視聽。更惡劣的就是對任何對電影有不滿聲音,對明星客觀分析的網友展開人身攻擊,淪為不折不扣的腦殘粉。而這樣的現象現在卻正在走向低齡化。非但不會為喜愛的明星帶來光環,反而會因為自身的無知降低對大眾對其的好感度,得不償失。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事物人都會不自覺地有些青睞。但是在電影行業里不顧演員的演技、努力、品行,一味地以顏值、身材、背景論高低的話,那這樣的審美就是畸形的,這樣的追星也是盲目無知的。所以,理性地追星,客觀地看待分析作品,不僅是為了摒棄IP“爛”電影助力,也是為推動國產電影進步成長提供一個公正健康的環境。
3學會講故事:走出泥沼,讓IP重煥新輝
IP迎合資本產出,而忽略了本身的電影質量和文化屬性。IP“龍卷風”的襲來讓人都以為會吹去籠罩國產電影的平庸“霧霾”,將電影水平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卻沒想到刮來了一股利益銅臭的拜金風,攪亂了電影市場。當然,在電影產業商業化的推動下,電影的票房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它代表著觀眾的選擇與認可,但畢竟僅僅是一串數字,還要和口碑、質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考量,才是一部電影的完整品質立體坐標。而IP電影在中國也有著很多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例子,尤其是在話劇領域,比如由開心麻花同名話劇改編的《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等為數不多無明星大腕,沿用話劇原演員的品質電影。這就是一種突破,對自己劇本和實力的信心。我相信讓IP電影走出泥沼,重煥新輝也是指日可待。講好一個故事,最重要的就是領會原IP的真正內涵,抓住精髓再在基礎上藝術加工,讓其更適應電影熒幕,將一種文化用另一種文化形式傳播,擴散升華。讓IP電影成為一個轉播媒介,而不是一個“爛”片象征、金錢產物,才對的起粉絲、觀眾、電影本身。同樣,對于IP電影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下中國電影圈IP熱,其實是原創能力下降的表現,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對原創的尊重度不夠高,以及原創者本身收入比較低所導致。電影終究還是一門藝術,情懷與藝術靈魂終究是冷冰冰的數字無法代替的。當然,電影是獨立的,是與IP相輔相成、互利互贏的,而不是IP的衍生品,所以電影是需要思考和創造的,不能因為別的IP火,改改就當劇本拍電影撈金,這樣的捷徑是令人惋惜的倒退。在這大IP時代下,無論有沒有IP,都希望國產電影能夠闖出一片天,而不是反復耕這一塊田。
參考文獻
[1]周星.2015中國電影創作的重要影片啟示分析[J].藝術百家,2016(1):24-35.
作者:孫豪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 上一篇:古裝電影敘事策略分析
- 下一篇:研究生畢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