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變革邏輯
時間:2022-10-20 11:15:06
導語: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變革邏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以大數據、5G、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核心支撐的智慧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培養觀念滯后、培養方式陳舊、培養效果欠佳等問題日漸顯現。為此,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亟待進行重要變革,以適應傳媒生態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的變革應遵循三重邏輯,即必要邏輯、互聯網邏輯以及知識賦能邏輯,并在相互膠著與彼此滲透中實現全方位的形塑,從而激活編導教育的活力。
關鍵詞:智慧全媒體;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變革邏輯
智慧全媒體建設在大數據、5G、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下,日漸成為當代社會重要的社會景觀與普遍特征,并日益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全媒體作為傳媒生態的再造體系,不僅在5G、4K、VR等新技術的支持下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員以及全效的“四全”格局,而且在用戶至上的理念觀照下重構了產品服務的智能化和日常生活的場景化。在智慧全媒體的強力滲透下,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人才需求。作為傳媒前沿的重要專業,廣播電視編導仍然帶著傳統的“廣電思維鐐銬”在舞蹈,人才培養觀念的滯后、培養方式的陳舊無不消蝕著青年學子對美好未來的熱情,使人才培養效果與新時代的期待形成“意義的斷裂”。為此,編導人才培養亟待進行變革,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傳媒生態對人才的需求。
一、必要邏輯:培養體系的重要意義及現實困境
智慧全媒體時代下,精準把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內在必要邏輯,是其人才培養體系變革的前提。培養體系的必要邏輯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首先是專業存在的必要意義。作為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的交叉學科,編導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較高文藝素養的,可從事音視頻節目策劃、編導與制作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梢哉f,編導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媒體技能型人才,促進了我國傳媒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也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了積極力量。從目前來看,編導專業發展呈現出幾個特點:一是開設院校眾多。該專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上至“雙一流”院校,下至民辦院校,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本科高校達到191所①。二是專業應用性強。該專業在基礎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更加強調其實踐和應用價值,學生需要掌握節目策劃、拍攝、后期等各項專業技能。三是專業包容性強。專業兼容文學和藝術培養的雙重標準,學生既要擁有良好的文學功底,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和素養,所以對學生在專業學習領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作為傳媒專業的重要分支,廣播電視編導始終要保持時代的敏感性,跟隨技術的腳步不斷前進。智慧全媒體在技術的引領下對媒體業態以及傳媒教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媒體業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新聞生產、藝術創作、傳播路徑的技術層面。對傳媒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如果人才不能與智慧全媒體的生態進行匹配,那么傳媒教育的效果則喪失了其應有的意義。在智慧全媒體的影響下,雖然各大高校在積極深耕編導專業改革,但是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傳統“廣播電視”思維依然發揮著主導作用。編導專業早期培養人才的目標直接與“廣播電視”掛鉤,所以專業的主干課程依舊按照“采”“編”“播”的內容生產流程規劃課程和教學體系。例如,課程設置仍然以“視聽語言”“電視攝像”“新聞采訪”等傳統課程為主。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沒有融合新教學體系,造成學生新媒介素養與創新意識的缺失,難以適應全媒體傳播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二是教學主體的全媒體運用能力欠佳。很多新技術的應用僅僅停留在表層,技術的專業性并不能真正發揮,這與教師隊伍有關。因為編導專業的任課教師大都是藝術學、新聞傳播學出身,不一定真正懂技術,所以專業的技術實踐必然會受到限制。三是日益僵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是專業發展的瓶頸。傳統的培養體系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雙方對媒體行業存在失望情緒,課程和教學實踐體系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要。頂層專業設計者管理組織松散,缺乏跨界思維、國際視野,最終導致專業發展滯后,變革勢在必行。
二、互聯網邏輯:觀念與思維的重塑
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中,觀念與思維占據著核心地位。在智慧全媒體語境中,編導人才培養首要的是進行觀念和思維的重塑。在觀念和思維的變革中,互聯網邏輯契合了這個時代的特質,并在此邏輯的影響下,大力推進以用戶為中心,以開放、共享、跨界、智慧為特點的教學實踐。首先,培養體系的互聯網思維。培養體系通過培養方案這一具體的文本實踐來體現,那么培養體系的互聯網思維要重點體現在培養方案上。一方面,從培養目標來看,廣播電視編導培養的不僅是廣播電視藝術工作者,還應是有互聯網精神的全能型人才,既要有編導的專業素養,又要能夠在其他領域游刃有余,培養目標已經從“廣電編導”變成了“全媒體人才”。另一方面,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關系到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甚至直接影響到整個培養效果。在新媒介技術的不斷變化下,課程設置需要融入互聯網精神,具體而言:一是增設互聯網相關課程,諸如“社交媒體運營”等;二是強化“跨學科”的互聯互通,打通編導與社會學、傳播學、計算機等學科之間的壁壘;三是強化課程考核,使課程與時俱進,堅決清除“水課”“老課”和“廢課”。其次,教學主體的互聯網思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主體,其互聯網思維必不可少。面對互聯網思維的普及,教師要積極接受并轉化為學生喜歡的話語體系進行呈現。在互聯網思維的塑造中,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要善于學習新技術、新觀念,將互聯網思維的當代表現、內涵特征等知識弄通學懂,并轉化為課程講授的重要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具有互聯網特質的知識體系。二是要“走出去,引進來”?;ヂ摼W思維重在多種主體的貫通與匯融,由此教師要敢于“走出去”,到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知名企業去學習和體驗,將它們成功的編導創作經驗以及互聯網做法帶入教學中,提高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和融合性。最后,就業觀念的互聯網思維。就業關乎學生的未來,良好的就業前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傳媒格局發生巨變,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大量編導專業畢業生將職業視點轉向了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為此,編導專業的就業要有互聯網意識。一方面,在大三上學期增設契合互聯網特征的就業課程,讓學生明晰網絡社會真實的用人需求,從而提前做好就業準備;另一方面,完善就業培訓體系,做好編導專業就業培訓,融入新媒體生產與運營等內容。此外,還應為即將畢業的同學配備業界老師,幫助學生順利從校園過渡到職場。
三、知識賦能邏輯:人才培養的能力建構
在互動互聯的全媒體生態再造中,技術的智慧表現是在知識推動下得以實現的,因此知識在新時代更需要被強化。對于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而言,知識賦能是其重要的邏輯遵循,以此更好地促進知識的現代性轉化,全面提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作為對自然世界、社會與人的科學認識②,知識不僅包括基本理論話語,而且涵括生產技藝實踐,還涉及思想精神意義。編導專業的知識能力建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基礎理論的內在滲透。無論哪個學科,理論都是其內在的核心支撐,如果沒有基本理論作為支撐,那么就很容易在跨學科的融合匯流中失去其根據。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分支,編導專業的基本理論體系依賴于影視藝術理論,因此影視藝術學中的影視本體論、影視系統論、視覺文化等基本理論需要被強化。與此同時,還要將其他學科的理論融入進來,諸如媒介效果理論、場景理論等,以此拓展基本理論的知識學習,從而契合全媒體時代的知識融合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其次是新技術能力的實踐養成。在新技術日漸主導的今天,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能忽略學生的新技術能力的培養。目前,學生的新技術能力培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數據分析能力。近年來,以算法為運作核心的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等)進入大眾視野,并憑借其技術優勢深入挖掘用戶畫像并進行精準推送。在此基礎上,應主動引導學生學數據分析,并為學生搭建優質特色的實踐平臺,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專業所長,創作熱度高、質量優的視聽作品。二是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和信息傳播能力。人工智能的三大技術———遺傳算法、專家系統、類神經網絡的應用已經開始滲透到新聞業務的各個方面③。編導專業也會涉及新聞傳播領域,要提高學生智能分析數據、AI智能新聞寫稿、撰稿、改稿等技能,積極與專業的人工智能企業合作;與校內人工智能專業合作,提高學生在此環境下解讀與分析信息的能力。三是虛擬與仿真技術實踐能力。以VR、AR、MR為主的虛擬仿真技術營造的沉浸性、虛擬性、交互性給用戶帶來了全新體驗。學校要立足實踐+教學的培養模式,豐富教學資源,例如建設VR演播實驗室、虛擬電視節目制作工作坊等;還要樹立跨學科協同合作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專業實踐中深化對虛擬仿真技術的認知。最后是人文精神的著力培育。在知識的陳述框架中,人文精神雖然不是外顯性的、直接的表現形式,但卻是最有力量的思想武器,因為精神關乎存在的意義和奮斗的動力?;ヂ摼W時代,我們不斷提高著技術應用的能力,但是人文精神更是不可缺失。一方面,注重擔當精神的培養。在傳統的教育中,編導專業的藝術性和實踐性一直被強調,其擔當精神卻常常被忽略。為此,需要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強化大學生的歷史責任、家國情懷以及社會擔當精神的教育,促進內在品質的提升,使其今后更好地服務社會。另一方面,注重批判精神的培養?!芭芯袷钦J識主體的一種獨立懷疑精神、辯證揚棄精神、自覺反思精神和勇于創新精神的集合體,是人類創新能力的內在驅動力”④,是人才培養必需的一種精神動力。無論在教學實踐還是自主學習中,都要貫徹批判精神,培養出善于抓住和解決問題的編導人才,才能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精神定力。
四、結語
在智慧全媒體的時代觀照下,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進行變革的必要邏輯、互聯網邏輯以及知識賦能邏輯為新時代的傳媒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傳媒教育遵循的邏輯要堅持“一條主線,三個方向”,即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線,深化智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人才培養體系、企校合作運作模式等三個方向,從而讓人才培養在多元主體并存的全媒體生態中實現一次意義的升級,為當代社會的傳媒發展注入強勁的生機與活力。
注釋:
①王瑩.新媒體格局下編導專業的“創新型學習”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傳播與版權,2018(03):171-173.
②劉詩白.論現代知識生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4):4-10.
③倪萬.全媒體人才培養中新媒體教學體系的建設[J].青年記者,2019(10):59-61.
④雷鳴.論批判精神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江蘇高教,2011(02):48-49.
作者:趙紅勛 王鑫 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音樂類電視文化節目的發展路徑分析
- 下一篇:電視編導的創作藝術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