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9 09:29:00

導語: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分析論文

電視談話節目進入我國觀眾的視野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并曾作為主要節目樣態占據各家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有人統計過,2006年全國電視談話節目超過200個,但大部分節目都只是曇花一現,好景不長,其中的根源是值得探討的。

關于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學術界有很多觀點,本文采用葉子對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方式,即訪談節目是電視節目中專訪節目形態和談話節目形態的統稱,本文把研究范圍界定在談話節目中,即“由主持人邀集嘉賓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展開討論的群言式言論節目?!睆脑摱x中可以看出,電視談話節目作為電視節目具有大眾傳播的屬性,同時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交談又帶有人際傳播的特點,因此嚴格說來,電視談話節目是在大眾傳播中融合了其他傳播類型的節目樣態,但這種融合到底是“大眾傳播的人際化”還是“人際傳播的大眾化”。理論界存在著爭議。同時,也有觀點明確指出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人際交流有質的不同,上述兩種表達似乎過于簡單,并沒有體現電視談話節目的本質屬性。

從嚴格意義上講,電視談話節目包括制作過程和播出過程,前者以傳播為目的,后者是傳播的真正實現,是大眾傳播,但傳播的效果則直接決定于節目的綜合制作水平。因此。孤立地對播出過程進行分析顯然是不全面的。本文擬對電視談話節目的全過程以及參與各方的傳播關系進行細致的梳理,對其本質進行分析,從而概括出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模式,找到電視談話節目實踐中出現的某些問題的根源,并探討其解決辦法。

我們先來分析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

制作過程一般包括前期籌備、談話現場錄制和后期剪輯制作三個緊密相聯的階段。談話節目的前期籌備是確定話題、設計談話內容、選擇節目表現方式等,這個階段是由策劃、編導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F場錄制是節目的真正實施過程,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談話交流通常以“準直播”的方式進行(大多數的中國電視談話節目沒有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濃重的人際傳播色彩。一般的談話節目錄制兩到三個小時,而播出只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所以,編導要對現場的談話進行濃縮,并保證節目仍具有“現場談話”感覺和氛圍,這就是節目的后期剪輯制作。

很明顯,談話節目制作是組織行為,目的就是制作一檔可以播出的節目。它有嚴密的前期策劃和管理,節目內容、節目形態、節目時長、嘉賓的選擇、話題的選擇、談話的方式、談話的節奏、話題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規劃下進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時也要遵循預定的原則和規劃。這一前一后的規劃和刪削也決定了電視談話現場的組織傳播特征。在電視談話現場,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的談話是以制作節目為目的的,也形成一個組織,有強烈的目的性。盡管現場交流是沒有文稿的、即興的、面對面的,反饋及時的,但主持人和嘉賓的交談不僅僅是說給對方聽的,也是為了談給現場觀眾聽的,更是說給電視機前的聽眾的,這與人際傳播的自發性、隨意性、自由性的特點有明顯區別,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電視談話節目是在大眾傳播平臺上的播出的,這對它的可視性、藝術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電視談話節目制作播出的全過程,其傳播模式可以定義為組織傳播通過大眾傳播平臺的延伸——公開交談的藝術展示。

電視談話節目現場的傳播模式決定其談話現場的特定場景和氛圍。傳播過程的展開依托一定的社會場景,“社會場景形成了我們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礎”,。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中會有不同的舉止、或受到所在的地方和參加者的影響,場景的區別會影響到傳播過程的結構和性質。對于電視談話節目的談話現場來說,正如張頌先生提出的,場景是“實境”與“虛境”的結合:主持人在和現場的嘉賓交流是實境;通過媒體平臺和大眾交流是虛景。對此,約書亞·梅羅維茨也有類似的表述,即媒介平臺使“表演的社會舞臺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社會場景”,談話現場是物理場景。媒介創造出的是“信息場景”。談話現場的這種虛實結合的傳播場景構筑了新的交往模式和傳播模式。生活中面對面的談話是沒有虛境的,交流對象總是可感的,確定的;電視媒體給電視談話節目增加了“虛境”,而對這個“虛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體現了一個主持人的職業素養。崔永元講過自己早期作為主持人參與《昨日童星》節目錄制時的一個疏忽:“有個嘉賓說到張嘎子,我就想去看照片,上去了,把照片拿下來,自己看看,再給了別人”。如果是普通人際交流這一系列動作毫無問題,但當時導播立即指出,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照片拿過來,在鏡頭前展示一下”,“讓大家看完以后,再拿過來給觀眾”。顯然,這個所謂的疏忽就是忽略了電視的特性,沒有顧及到場外觀眾對看照片的視覺需求,只讓自己和現場觀眾看清楚實際上并沒有達到節目的傳播效果。媒體創造出的這個信息場景從本質上區分了生活中的傳播和大眾媒體的傳播,即使被大家認為是最像生活中面對面傳播的電視談話節目也從本質上和生活有了距離,不僅多出了一個信息場景,原來的物理場景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兩個場景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雜糅在一起互相影響制約。虛境傳播決定了實景傳播的性質和目的,實境傳播是虛境傳播目的的執行。

電視談話節目現場傳播關系也是復雜的,是一對對傳播關系的有關聯的疊加形成的一個系統的傳播的網絡,是一個組織傳播的現場?!笆欠褚越M織成員的身份參加信息交流,是區別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鍵所在?!泵恳粋€參與談話的人員是作為節目的一員參與其中的,作為節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場外觀眾進行交流。我們可以用圖來顯示談話現場的人員狀況:

如圖所示:左邊的平面代表電視談話節目錄制現場,右邊的平面代表場外觀眾接受信息層面,在這個立體三角形中,先是談話現場平面有三組一對一的傳播關系:主持人←→嘉賓、主持人←→現場觀眾、嘉賓←→現場觀眾;每組傳播關系又和剩下的那個傾聽對象形成了新的傳播: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嘉賓、嘉賓和現場觀眾←→主持人,這六對傳播是有及時反饋的,沉默、掌聲、笑聲、語言都是反饋的形式。再看連接兩個平面的傳播關系,兩個平面之間聽不到反饋。每一個現場的人員組成元素都會單獨向觀眾傳播信息:主持人→受眾、嘉賓→受眾、現場觀眾→受眾;而現場的每組交流又會共同向觀眾傳播信息:主持人和嘉賓→受眾、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受眾、嘉賓和現場觀眾→受眾,最后現場所有成員集體和受眾形成了傳播關系:主持人和嘉賓及現場觀眾→受眾??梢钥闯?,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關系實際是兩個交流過程的嵌套,即現場構成的每對交流關系又通過電視平臺和場外觀眾構成新的交流關系,正如卞之琳《斷章》里描寫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談話現場,各參與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同時話語權也有不同的等級。這也是組織傳播的特征,因為人際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往往是平等的。雖然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都參與節目的錄制,但是他們節目參與的程度、在節目中的地位、話語權力大小是不同的。在談話過程中,主持人始終掌控著談話的主動權,控制著話題走向。他有提出問題,適時轉換話題、打斷談話的責任和權利。比如崔永元曾在不同場合談過他如何打斷談話而不傷害觀眾的妙招,當然他這是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表達拒絕,但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拱手讓出談話現場的控制權。嘉賓則只有決定是否回答的權利;現場觀眾為了配合節目的錄制,也只能在主持人同意的情況下才擁有話語權。

在分析了電視談話節目制作的全過程以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談話現場是整個節目制作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受其傳播模式的嚴格制約。電視談話節目不是把私密的人際交流公布于眾,而是“將已經是公開的事情變得更加公開?!闭缂s書亞梅羅維茨所解釋的:“‘公開一公開’的事件是指那些在電子媒介的幫助下超越了空間一時間的范圍,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因此,只分析談話現場的面對面是不全面的,“大眾傳播人際化”和“人際傳播的大眾化”觀點顯然都有只針對談話現場這個片段,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模式概括如下: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一種組織傳播,其傳播方式組織內和組織外傳播兩個部分,談話現場是組織內傳播,而組織外傳播就是大眾傳播。大眾傳播規定著談話現場組織傳播的目的;根據大眾傳播的目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流程有充分設計和規劃;傳播場景是對策劃文案的一定程度的再現和靈動發揮,傳播場景中每個個體都是節目制作團隊中的成員,依照大眾傳播目的的規定性,以組織中的特定的身份進行溝通,享有與特定身份相聯系的權利和義務。

認識清楚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模式對提高節目質量有重要啟示的。

節目組的品味決定著談話現場組織的氛圍。談話現場組織雖然是經過策劃團隊和主持人反復商定的結果,但是這個臨時組織常常只存在幾個小時便被解散了,伴隨著強烈的燈光的炙烤,錄像機的監控,讓這些關系復雜的成員暢所欲言,形成融洽的交流氣氛,難度可想而知。對談話現場組織的有力支撐和掌控其實更多地來源于現場背后的團隊的力量——節目組。組織“能創造意義,具有價值觀和規范,因其共同的事件和儀式而代代相傳”,所以一個組織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崔永元多次談到《實話實說》節目組的“人文精神”,認為這種組織文化才是節目品位的保障,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品味不是在談話現場形成的,不是靠技巧支撐的,它更多地來自整個節目團隊的文化品味?!端囆g人生》的制片人王崢在談到團隊精神時總結為“用藝術點亮生命”,這是他們整體制作群體的價值取向的體現。通過屏幕我們看到的是談話現場的氣氛、格調,但實際上反映了整個節目制作集體的品位。既是策劃又當過談話節目主持人的阿憶說:“主持人臨場把握固然重要,但幕后方案的力量是決定因素,它可以限制明星嘉賓的矯情和囂張。這種結構非常像是,幕后預案布好溝渠,主持人像個拿鏟的農民,嘉賓的話語水流沿著預定溝岸行走,遇到臨時阻塞,農民就用鏟子輕輕疏導引流?!?/p>

談話現場的組織氣候影響著節目品位的體現程度。普爾和麥克菲把組織氣候定義為“不斷由成員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和再產生的集體態度”,在談話現場,組織氣候就是指談話的氛圍,這是一種看不見、說不出但是可以感覺到的氛圍,它會對淡話參與者的心理起到某種暗示作用?,F場氣氛的和諧融洽程度決定了大眾傳播的效果。談話氣氛不僅感染著現場參與者,還能延伸至屏幕外,吸引電視機前的觀眾。在這個臨時短暫的組織中,任何一個交流方都是良好交流氛圍的締造者,只不過其間存在權限、功能的差別罷了。主持人要善于激發嘉賓的自我表露的欲望,善于在嘉賓之間、嘉賓與觀眾之間斡旋,使各種聲音、各種觀點充分表達,崔永元無疑是調節現場氣氛的高手,而《對話》節目高素質觀眾的參與對現場水乳交融的氛圍的形成功不可沒。

以上兩點,應該作為電視工作者打造優秀電視談話節目的參照。

摘要本文分析了電視談話節目的基本過程以及參與各的傳播關系;在此基礎,本文概括出電視談話的傳播模式,對其中存在的些些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策。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