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發展探討
時間:2022-01-16 02:07:21
導語: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廣播電視事業也步入了快速發展期,廣播電視臺無線網的傳輸覆蓋是一項基本的公共服務職能,需滿足固定接收、移動接收等不同類型的接收需求。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廣播電視臺需加強對無線傳輸覆蓋的維護與管理工作,認真履行其應盡的職責,改善無線廣播電視的播出質量,檢查核實無線傳輸的實際覆蓋范圍及效果,維護當地及周圍地區的無線電波傳輸秩序。該文主要針對目前我國廣播電視無線覆蓋面臨的諸多問題,對當代社會背景下,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應如何發展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幾點基本的發展思路,以期能夠有效促進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絡化;管理;發展思路;戰略探討
近幾年,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數字廣播、地面數字電視、IPTV等各種新媒介大量涌現,使得無線廣播電視在覆蓋網中所占據的主導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新時期形勢下,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開始逐漸朝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傳播與普及應用給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帶了新的契機,但同時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發展態勢也令廣播電視部門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共存的情形下,無線廣播電視應牢牢把握契機,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科學技術變革的研究力度,不斷完善當前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的運行與管理機制,進而促進我國的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更好更快地發展。
1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面臨的考驗
長期以來,無線傳輸覆蓋扮演著在各個地區領域之間傳播信息的重要角色,承擔著部分社會公共職能,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質。例如宣傳國家最新的政治決策、發展戰略需求等。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波、碼分多址、頻分復用等新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有線電視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對無線廣播電視的傳統地位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在部分偏遠地區,無線信號較差難以保證人們收聽到的廣播質量,數字化的收聽質量不盡如人意,重影現象十分嚴重。由于無線傳輸容量不大,且信號質量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作用,在新時期環境,顯然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視傳輸業的發展。因此,廣播電視臺應就如何有效促進無線傳輸覆蓋的問題展開深入詳細的探討,指出在新環境背景下有關我國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的幾點基本的發展思路。
2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發展的思考
2.1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的特點及其優勢
盡管由上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利用無線傳輸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整體來看,無線傳輸覆蓋具有許多有線覆蓋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當今社會,無線網絡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無線傳輸有著相當廣泛的用戶基礎以及設備基礎,更加容易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應用,并且在可擴展性、成本等方面都有著較為突出的優勢。為此,廣播電視部門應積極地進行技術革新,探索并構建出能夠有效促進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長久可持續發展的高效運行與管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公眾創造出良好的信息傳輸系統,提高人們接收信息的質量與效率。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的特點主要有:頻率寬、發射容量小、覆蓋范圍廣、用戶群基礎寬泛、操作便利等。
2.2從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發展看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的發展
有線技術與無線技術的發展并不是互相對立的關系,相反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近幾年來,有線技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廣播電視的無線傳輸與覆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條件。有線技術與無線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與優勢,如果能夠將兩者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必然能夠有效促進有線、無線技術的科學持久的發展。例如,在覆蓋了光纜的地區,可以將LMDS作為備份,建立起一種拓撲結構;或者在一些沒有電視光纜的地區,選用數字MMDS進行替代,如果地形較為復雜則可以替換為數字電視、衛星電視直播系統等??梢?,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要想取得長久可持續的發展,首先需要先克服模擬電視的弱點,實現雙向移動接收,滿足當代社會對多功能業務的需求。有線技術與無線技術相結合能夠有效推動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的創新與發展。
3發展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的基本思路
3.1明確廣播電視業務運營在無線領域的發展戰略
近幾年來,國內的通信競爭主戰場逐漸由有線領域逐漸轉移至無線領域,隨著4G、5G牌照的發放,更加確立了無線傳輸在多媒體公共服務中的主導地位。隨著“三網融合”政策的推出,各大通信運營商紛紛開始完善各自的業務平臺,實現了在短時間內向無線移動視頻以及電視服務的大量轉移。在此背景下,如果廣播電視的無線傳輸覆蓋不能將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那么無線市場的發展必將受到某種程度的擠壓,其公益性會被逐漸削弱,進而導致媒體公信力與廣告吸附力下降,對廣播電視在公益性與經營性社會公共服務中的主導地位。
3.2緊緊抓住廣播電視發展的戰略機遇
(1)地面數字電視。就目前的發展現狀,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是必然趨勢,對于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口。2010年,數字電視全面普及,模擬發射逐步關閉。由于歷史原因,模擬發射的關閉并不能在一夕間完成,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加快數字化電視發展,擴大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范圍。有線電視網絡基本上已趨于完善,需求也正逐漸達到飽和狀態。而無線數字化網絡技術憑借其便利性、覆蓋范圍廣、成本低等諸多優點給我國的無線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中央臺在全國進行傳輸覆蓋建設。為了切實執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發揮國家主流媒體作為政府喉舌的作用,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建設無線傳輸覆蓋站點,形成一張交錯完成的覆蓋網絡,推動中央臺數字化覆蓋工程的發展。廣播電視部門應充分利用好這張網絡,做好規劃建設工作,實施特別的管理,尤其是在站點、頻點、技術方案等方面要盡可能地做到高度統一,采取積極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推動當地無線傳輸覆蓋網絡建設的工作。
3.3結合不同手段,實施廣播電視全覆蓋
目前廣播電視的傳輸覆蓋主要有3種主流技術手段,分別是:直播衛星、無線網、有線網,3種技術各具特色。其中,無線傳輸覆蓋的優勢尤為突出,如果能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現立體交叉覆蓋,對于全國廣播電視的全面傳輸覆蓋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與此同時,將3種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即形成3張網絡的“融合經營”,能夠改善如今我國各地廣播電視節目固步自封、各自為政的僵局,提升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與廣告吸附能力,增強各個頻道的市場競爭力,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強主義文化的侵襲,滿足用戶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
3.4整合無線覆蓋網資源,建立一張無線全覆蓋網絡
自直播衛星開通以來,數字電視的用戶數量直線上升,而有線網絡則在開拓西部地區用戶市場時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積極推出新政策,要求廣播電視部門上下合作,共同努力創造發展機遇,利用市場經濟動作,整合各地區的無線傳輸覆蓋網絡的資源,最終組成一張覆蓋全國的網絡,實現無線廣播電視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確保政策信息暢通無阻的傳播。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應在充分掌握我國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基本情況的前提條件下,對頻率、頻道等實行統一規劃,整體上以大功率的覆蓋為主,而直播衛星、小功率發射等則作為一種盲點補充,構造出一張清晰化、系統化的無線傳輸覆蓋網絡。
3.5整合集團內部無線資源,實施統一的運營與管理
我國在實施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時要始終堅持公益性的原則,逐步抽離各地區廣播電視公司的部分職能交予當地廣播電視技術中心負責,由其統一承擔無線傳輸覆蓋網的建設、運營與管理等相關工作,而傳媒公司僅需負責節目制作以及市場開發等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無線資源的有效整合,確保電視廣播節目的質量與公益性,不斷強化無線傳輸覆蓋網的發展與革新。
3.6公益與經營協調發展,有線與無線相互補充
要想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公益性與經營效益協調發展,首先應轉變傳統的“公益為主,經營為輔”的觀念,形成事業與產業并重,共同發展。在推動無線傳輸覆蓋發展時,可以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利用開放整合,讓投資的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這有利于無線廣播電視的長久發展。此外,還可以利用地面數字電視、直播衛星等各種技術手段,豐富節目種類,傳播更多具有公益性質的節目,當時機成熟時,可以開展部分經營性業務,同時兼顧無線傳輸覆蓋網發展的公益性與經營性。
4結語
總而言之,無線傳輸覆蓋在我國的發展已數十年,黨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工程的建設,并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支持??紤]到我國的基本國情,現階段的目標是實現全國各地區人民都能享受到由電視廣播無線傳輸提供的各項服務,這就要求各個地方的廣播電視臺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統一,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整合各自的無線網覆蓋資源,交織成一張完整的網絡,實現高質量信息無阻礙的傳播。此外,無線網在傳輸覆蓋的發展過程中還應適當結合有線技術,實現業務、地理以及形式等方面的互補協調,提高電視廣播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快無線傳輸覆蓋網的發展進程。
作者:王定一 單位:寧夏隆德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王梅,阮太中,王健,等.重慶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發展思考[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6(2):77-79.
[2]陸慶機.廣西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事業五十年發展成就[J].視聽,2008(12):26-28.
[3]國家廣電總局無線電臺管理局.構建現代廣播電視傳播體系——我國廣播電視無線傳輸發射事業發展掃描[J].中國無線電,2009(8):45-47.
[4]蒙笛.無線廣播電視覆蓋網發展的思考[J].新聞傳播,2013(6):169.
[5]何桂芝.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做好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作——北京市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作調研[J].廣播電視信息,2009(5):34-36.
- 上一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思維探討
- 下一篇:廣播電視監測系統中廣播接收機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