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境農村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6 04:07:34
導語:互聯網+環境農村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教育作為熱點備受關注,將互聯網和農村中學教學深度融合,探究“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本質,分析現在所處的互聯網教學環境已經具備開展互聯網+教育?!盎ヂ摼W+”農村教學資源模式,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村中學教學資源配置中的優化作用,促進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教學資源合理分配,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和課件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教育;網絡生態環境
目前城鄉教育還存在明顯差別,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越來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借助互聯網研究農村中學教學資源分配模式很有必要,它能夠最大程度均衡教學資源,可以使指向農村的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更便利、成本更低廉,實現師資按需流動。
1“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本質
“互聯網+教育”被一些人狹隘的認為是教育連上互聯網,等同于線上課程。但它不是把老師板書變成講稿課件那么簡單,也不是老師全程講授學生只負責聽,因為這不利于幫助學生們獨立創新的思考[1]。首先要建設好滿足教育應用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建設[2],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和課件資源共享。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其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個性化教育,以便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另外利用“互聯網+”通過團隊合作,知識分享,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感受到知識的鮮活性,更加貼近生活,趕上時代潮流。
2“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環境
2.1農村教學基礎設施保障
近年來教育的重點向農村教育傾斜,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3],中央政府為此每年投入340億元。農村教育硬件建設,包括設備都達到國家基本標準,讓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享受同等條件,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設施。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這大大減輕了家長們的負擔,政策一實施,輟學率立馬能降下來。
2.2健康高質量的網絡生態環境
在國家發展的方向越來越明確的同時,政府應該建立一個健康高質量的網絡生態環境,主導正確的輿論方向。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網絡實時監測技術,利用大數據等平臺監督低俗、虛假、誹謗、亂收費等不良的網絡信息的出現,及時打擊查封。例如最近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公司被政府約談,說明政府越來越重視建設良好精神文明的網絡環境[4]。大力倡導人們文明上網,健康上網,遵守互聯網法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不要傳謠造假,制造不良惡劣的社會影響。國家應該組建和不斷完善管理一個大型公益的教育資源網官方平臺[5],對于優質的網絡資源,政府應該優先推薦,并且定期更新,教育資源盡量做到免費公開開放給廣大網民學習和使用。這樣遠在農村的師生也能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刻充實自己,真正享受到互聯網的便利和豐富。
3“互聯網+教育”的有效實施
3.1“互聯網+教育”提高農村教師教學水平
農村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定期接受教育培訓,培養信息技術能力、課程資源整合能力、課堂學生、老師的互動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通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可獲得豐富的課件資源,實現網絡同步授課和優秀教師遠程授課,使偏遠山區與大城市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和大力幫扶。老師授課可以直接用名師線上講課,然后課后補充,分成小組討論,也可以選取部分視頻講解,或者教師看完視頻,學到其中的教學方式或手段,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班內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學生情況,另外制作講課教案,可以加入農村積極又有特色的元素,貼近農村生活。老師應該定期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老師還可以使用手機微信小程序點名,投票,收發作業等等,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的活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綠色的上網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學習上培養獨立的學習能力,努力為學生解答來自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問題。
3.2“互聯網+教育”提高農村學生學習能力
讓手機走進課堂走進生活,通過移動互聯網,因地制宜讓孩子的學習更加貼近農村生活。農村電腦普及不大,但手機幾乎每家庭一部,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可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又可以讓孩子空閑的時候也能夠自主學習,學自己喜歡的課程。互聯網+時代使今天的知識不再是靜態的層級和結構,而是動態的網絡與生態。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學生過于掌握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反而失去發現互聯網鮮活的知識。碎片化的知識越來越多,一定程度補充了傳統教育的缺陷?,F在比較流行的像TED演講那樣的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又叫作“慕課”,學生們可以透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函授等形式進行的遠程平臺教育。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使老師成為學生學習任務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指導者。由教育聯網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老師要求學生手機或電腦下載網上教學視頻app,農村學生從名師名課中學會自主學習,課前通過網絡學習授課內容,課堂以小組形式解決和討論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課后老師通過微信群答疑和協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更加尊重學生的意愿。因為內容豐富和多媒體生動,學生只要帶著問題去學,以符合自己的學習習慣來學,從小培養自學能力,長大后肯定受益匪淺。另外學生自控力還需完善慕課的學分制來鞭策和約束,定期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并以作業形式向老師匯報,培養正確的是非觀,良好的辨別能力。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手機找資料,做作業,參與投票,發送作業,班級交流,拍照記錄儲存,排隊時閱讀電子書,復習,使用計算功能來計算等等其他手機功能,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學到的知識或者技能。
3.3“互聯網+教育”方便教師管理
根據2017年國家出臺的《農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已經有多項支持措施,包括輸送更多的教師、鼓勵大學生志愿去農村服務、出臺農村教師補貼政策、啟動國家培訓計劃等。從農村教師支持計劃到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農村學生學校生活也得到大大保障[6]。利用互聯網管理教師資源,能夠了解老師在各地區的分布情況,及時調動優秀的資源支援農村教育,讓老師的流動充滿活力。首先應從教職工、管理人員等構成元素中采集數據構建新數據庫,然后通過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技術平臺,構成一個教育人事管理平臺。通過組織協調一支優質的教育隊伍,充分發揮教育人力、智力、財力。使用教育內部各種有利條件,高效率地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例如,城市里有規模較大、教學水平高的中小學校,他們可以提供好的教育設施和器材,還有大批優秀的教師,可以建立一個輪崗制度,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共享,搭建一個老師之間學習和交流平臺,另外應該制定政策使農村老師與城市同等待遇,另加高補貼?;蛘呓M織城里老師定期下鄉幫扶,有較高的教學補貼,餐飲補貼,交通補貼等。通過教學資源的流動,這樣使人人都有去農村教學的愿望,既幫扶了農村教育,也滿足了老師自己的發展需求。另外青年教師數量偏少,可以安排大學生支教或任教,要有農村任教經歷才可以成為一名正式的老師,其他老師要評職稱也必須到農村工作過一年或兩年以上。政策實施前,要先保障教師的基本生活需求,興建教師宿舍或者飯堂,為農村教師購買五險一金。
4總結
政府應該積極組織農村教師培訓,學習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互聯網手段,積極組織農村與城市教師交流活動,關心農村學校建設,加大對農村教學設施的投資,尤其是互聯網設施,設計一個教育資源系統,包括教師資源,教學設施等形成的物聯網,充分調動城市的資源去幫助完善農村教育。教育在不斷發展,現在賦予互聯網為輔助手段,創造出新的形態。老師學習主觀意識不強,易于受新的事物沖擊,打鐵還需自身硬,希望農村教師不要排斥,不要懼怕,應該以互聯網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接納和擁抱“互聯網+教育”,迎接其所帶來的歷史際遇與挑戰。
參考文獻:
[1]周珂,“互聯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J].雞西大學學報,2016,16(9):1-4.
[2]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99-103.
[3]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雜,2015,6(4):14-21.
[4]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9.
[5]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6]張麗艷.“互聯網+教育”是促進落后地區資源共享的好方法[J].吉林教育,2016,(24):57.
作者:李莉 鐘坤榮 單位:惠州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
- 上一篇:企業會計信息化實施策略
- 下一篇:MR技術營銷理念在交互式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