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探究

時間:2022-09-16 03:53:12

導語: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探究

本文作者:石景峰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系

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推進,人們法律意識日益增強,法學專業也成為人們比較認同的專業。傳統觀念里,法學專業與檢察官、法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即使在法律專業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的情況下,每年高考報考法學專業的學生也非常多。如何能夠讓這些學生成為合格的法律人才,教學工作成為最關鍵的一環。為了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和社會環境,改革教學方法、打造應用型人才,成為許多法律教學工作者潛心鉆研的課題。作為一名講授法學專業課程的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探討法學專業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就業技能,打造應用型人才。

一、結合司法資格考試,夯實學生的

法學理論基礎與其他專業畢業生相比,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帶有顯著的行業特點。一是職業化的門檻高。只有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資格考試,才可以獲得從事司法工作的初始資格,司法考試制度的實施提高了法律職業的門檻,而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因其是所有國家職業資格考試中過關率較低的,被民間譽為“天下第一考”?,F在,各院校法學專業都比較重視司法考試過關率,以其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和促進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二是與法學專業相關的工作較少,檢察官、法官、律師成為法學專業學生的首選。而從事其他工作則被認為與本專業脫節。學生都比較看重司法工作崗位,無形中增大了法學專業的就業壓力。針對以上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司法資格考試,夯實學生法學理論基礎,為學生司法考試做好服務。法學學科教育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理念和知識,而司法考試注重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和分析判斷的能力。為此,在教學計劃的設計上,可以將專業課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必修課應該只涉及專業基礎課,如法學理論、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具備法學專業的基本理論修養和專業基礎?,F有的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增加如法律思想史等課程,以利于學生建立基本的法律理念和正確的思考方式。現有的一些必修課,比如法學邏輯、中國法制史、國際經濟法等,司法考試涉及的內容不多,可以改為專業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規劃職業生涯,對法律某一領域的知識作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特長,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并選擇學習對未來就業有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專業課程。因此,法學本科生的第三、四學年,可以通過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選修課等方面的系統學習,使得學生對未來職業有必要的準備,打下入門的基礎。比如,未來的職業去向是公檢法部門的,可以重點選修證據學、司法文書、司法邏輯、刑事偵查、訴訟程序、法庭論辯技巧等課程。在課時量的設計上,由于司法考試的范圍主要以專業必修課內容為主,應加大必修課的課時量,減少選修課的課時量;教學方式上,專業必修課應注重考試輔導式教學,比如教學過程中加入司考特點、司考重點內容以及歷屆司法考題的講解等;專業選修課應采用如專題報告、講演、座談、社會調查等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既節省課時,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真正做到即學即用

傳統法學教育側重理論教學,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適應過程。這給畢業生及其所在單位都帶來一定的困擾。現在的法學本科教育不僅要夯實學生法學理論基礎,而且要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即要求學生不只會學而且會用。因此,在所有教學環節中,應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目前,英美法系國家的案例教學模式受到普遍推崇。然而,法學教育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自身獨特性?,F有的以講授理論為主的教學方式與中國實行大陸法系的立法模式是分不開的。大陸法強調系統性、抽象性、理論性、概念化、科學性和純粹性,成文法的立法模式為系統的教育提供了現成的材料。法學教育不在于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而在于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導。法學教育所要求的內容并不是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而是對法律組成部分的分析。筆者認為,普通法系的案例教學方法源于其獨特的法律發展軌跡,如果對這些教育模式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和環境把握和理解不足,勢必削弱其應起到的效果和意義。在中國的立法體例和模式之下,摒棄現有的從一般到個別的法學教育方式,完全采用從個別到一般的案例教學方法并不可取,甚至有可能產生水土不服的效果??梢钥紤]在講授基本理論、原則的基礎上,適當應用案例作為對理論問題進行說明和解釋的方法,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原則的理解和認識。課堂教學中基本應做到每堂課都有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提高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就職業技能教育而言,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尤其應加強分析、判斷、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此,在課堂教學上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角色分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完成案情分析報告、證據收集和整理、庭審程序和內容、主要爭論焦點的歸納和總結以及裁決意見,直至出具法律文件等。教師可以對每一組同學的表現,包括文字的和口頭表達的內容進行評判,并且應該讓學生知道教師評判的標準和思路,以便總結進步。這樣可以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和配合集體的工作,并在對案件發表個人意見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對同學們擔任各種角色的表現,也可以進行橫向比較,使得學生在職業角色的演練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訓練與提高。在實踐教學上,學校(學院)應同司法機構和相關單位廣泛聯系,建立了若干教學實習點。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課堂上要經常組織案例討論、模擬法庭等活動,而且應經常聯系各教學實習點,組織學生進行法庭審理的旁聽活動和其他觀摩、考察活動,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

三、加強教學改革,拓寬就業渠道

傳統的法律職業容納有限,絕大多數畢業生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職業競爭來解決就業問題。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法律本科教育理應轉變單純以法律為職業的教育觀,建立法學教育為職業基礎的教育觀,以就業為導向,審時度勢,使得學習法律成為輻射、涉及各種職業的出發點。這一新教育觀要求從職業需求出發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學生不僅具備職業需要的法律知識,同時具有相應的職業技能,不再僅僅是單一型的法律訴訟及法律事務人才,而是成為能夠涉獵多領域職業的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各種人才以及復合型的人才;學生的素質能力亦不再僅僅局限于處理法律訴訟問題,而要擴大為具有運用法律能力能夠處理社會、經濟等等多方面的問題。法學專業畢業生作為高素質的新增勞動力,既可以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定向培養解決就業;也可以在人才市場自行應聘,甚至自己創業,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徑地解決就業問題。學法、懂法、依法是國家與社會管理機關及人員履行職能的基本要求。中國“入世”給政府部門以及公務員帶來的影響最大,曾任人事部公務員管理司司長的劉嘉林說:“要重點加強市場經濟、公共管理、法律、現代科技、世貿組織、計算機、外語等知識的學習與培訓,當前應抓緊培養一大批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嚴格依法行政、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彪S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新形勢下對公務員素質的基本要求,法學學科教學內容應該輻射、包含國家與社會管理職能的需要,使得學生了解國家公務員履行國家及社會管理職能的相關知識,掌握相應技能,通過處理公文、寫作、調研能力以及口才練習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夠從容應對國家公務員考試以及通過面試,提高競爭公務員職位的能力。法學教育,不僅是培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還應該培養從事政府管理的公務員。企業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國有經濟,以占30%的社會資產,創造了70%的國民生產總值,并且提供7400萬個就業崗位。高校法學教育,不能置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不顧,為尋找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結合點,有必要在教學中增加對經濟組織包括非國有經濟的中小企業、外資合資以及股份制企業法律事務的有關課程,讓學生不是單純從公司法、勞動法、合同法等單行法律法規的角度,而是從企業運作、經營、管理的角度認識了解企業、企業主的需求,教授學生了解掌握企業經營運作中有關法律事務的內容、特點、處理及運作方式,培養學生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解決經營管理問題的能力,能夠處理比如合同的簽訂、知識產權、商務談判、企業兼并、融資信貸、勞務糾紛等等企業內部與外部經營管理中的各種經濟、法律事務,為法學畢業生進入各類企業工作打好基礎,從而擴展了就業領域。中國加入WTO后,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來華,他們要了解國情民情、有關的法律法規,經營開拓和事業發展,其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實施“人才本土化”戰略,同時國內企業也祈望接收能到國際上一顯身手的大學生,但法學專業的教育模式不能適應這一新形勢的就業要求,法學教育有必要進行多學科、多專業的開放式教育,為學生多學幾手,成為復合型人才提供便利條件。實際上,在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海商法、國際經濟組織法、國際金融法、網絡法和知識產權法等領域,所謂的行為規則,無不包含了各自的專業知識內容,就是國內的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等,亦是如此。但是這些專業內容,在原來大一統法學教育方式下,學生很難系統掌握,更談不上具有專業能力成為專業服務領域的人才。法學學生進入專業服務領域依舊是個生手,要尋找相應的職業并無人才素質上的優勢,可謂是有學歷無能力。法學教育必須改變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培養學生在完成法學基礎教育后接受相應的專業學習以及訓練,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人才,才有利于就業謀職。確定畢業生職業教育的定位,還需要考慮畢業生在校學習的內容與未來就業之間的銜接,因此應該加強實踐環節。更新實踐教學的內容,豐富形式,改變一直以來僅有實習期間可以接觸實踐的做法,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和參與實踐活動。除畢業生的畢業實習以外,還應該在假期為學生聯系實習單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接觸社會,實踐所學理論知識。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因其就業范圍窄更加難上加難。對現有高等教育的體制、內容乃至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改革應該在現有的教育體制、教師隊伍、教學環境下循序漸進的進行。對課程的教學改革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一方面通過對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的改革適應市場的需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新要求,對教師的工作提出標準和評價。跨入新世紀的大眾化高等教育,面臨著市場化的競爭,如何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在改革中發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為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