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時間:2022-11-11 09:12:04

導語:解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新媒體作為引導輿論的主導物能夠影響大學生對實踐的判斷,突出社會的熱點問題并引發大家思考[1],但是很多時候也會存在一些錯誤的信息,這種錯誤信息可能會導致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做出錯誤的判斷,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致使其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新媒體時代下,如果大學生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可能會被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所誘騙,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教師要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幫助大學生懂法知法,在一定情況下能夠應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一、獨立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工作,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進程[2]。尤其是獨立院校學生,他們往往更快地進入社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可以更好地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同時保障社會秩序。獨立院校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使學生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能夠具有自身優勢,通過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不僅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還可以在競爭中為自己提高競爭力。

二、新媒體時代獨立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知識匱乏。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遠遠不足,法律知識比較零散,沒有較為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大學生往往會被互聯網中的信息所引導,所接觸到的法律知識大多是關于婚姻、交通等法律,沒有相對全面的知識[3]。很多時候學生只對案件本身感興趣,而對解決案件適用的法律知識不感興趣,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普及。(二)缺乏法律信仰。獨立院校的大學生是一個相對感性的群體,他們在遇到緊急事件時,往往會感性地判斷、解決問題,而不利用法律的知識來解決問題[4]。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理性層次,大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法律信仰,不被社會上的不良因素所影響,才能真正做到利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三)法制觀念薄弱法制觀念是大學生對待事物的看法或態度,法律知識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很多時候大學生對于法律了解程度不夠,而導致其在遇到事情時,不懂拿起法律的武器解決問題。因此,只有提高其法制觀念,大學生才會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新媒體時代獨立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策略

(一)發揮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能動性。獨立院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該發揮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將法律意識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具體實踐中,獨立院校要從多種途徑入手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一方面,獨立院校可以利用課堂這一主渠道,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5]。在專業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外,還應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從而了解和認識我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律體系,掌握我國憲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內容,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必要時,學校還可以增開法律類選修課程。另一方面,獨立院校可以積極開展法制課外實踐活動,如聽法律專家講座,開展明確主題的法制討論會、模擬法庭、專題論壇等活動,在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此外,獨立院校還當利用好校外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到社區法律援助站做義工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法律知識,還能夠鍛煉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水平。(二)大學生應加強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首先,大學生可以嘗試建立法律知識學習的體系,通過系統框圖或模板幫助自己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大學生在課堂上應積極配合教師,認真學習,把學校安排的民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知識分類整理,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法律知識,還能建立一定的法律知識體系,在日后的生活當中可以應用自身整理的法律知識體系來幫助自己判斷事物。其次,大學生應積極參加校園組織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參加校園組織的法律知識普及講座,還可以通過學校和政法部門、法院之間的橋梁,積極參與具體的案例,在聽證會上積極記錄,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自己對法律的認知,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還能根據具體的案例總結經驗,應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后,大學生應重視自身的法律心理。法律心理和日常生活聯系很密切,一般是對于法律現象的感性認識。大學生要注重自己的法律心理的培養,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正處于走向社會的起步階段,應在面對壓力時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抵抗住外界的壓力,才能夠保護好自己,防止因為消極而走向犯罪的道路。(三)優化社會環境,建設法治社會。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培養獨立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有很大的作用[6]。對此,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要負責機構,應該以法治建設優化社會環境,有效引導獨立院校大學生形成法律意識。第一,對政府法制網站進行優化改版,及時將全市政府法制機構的日常工作動態、新頒布的規范性文件、規范性文件征求意見草案、緊急通知等通過網站公布。第二,學校可以開通微博、微信、廣播等媒體平臺,解讀相關法律法規。在此過程中,可圍繞高校附近的小區、企業、公園等公共場所進行法治宣傳。第三,積極開展“學習新憲法、弘揚法治精神”為主題的系列普法宣傳活動,在法制宣傳日組織社區普法活動。政府只有不斷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營造更加公平、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四、結語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影響著我國的未來發展,只有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我國才能具有實現法治中國的基礎。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很多問題,包括思想品德、世界觀等方面在潛移默化中被輿論、不良信息等影響。本文從校園、學生自身和社會三個層面進行分析,認為完成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需要學生的努力,也要依靠上層建筑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薛誠,徐科峰,楊波,等.理工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教育探析[J].中國冶金教育,2017(1):46-48.

[2]周志勇,邱芳萍,馮志榮,等.“校園貸”與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研究:基于廣東省獨立本科院校的調查數據[J].老區建設,2018(6):80-86.

[3]馮奕,萬天虎.獨立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J].職工法律天地,2017(2):295.

[4]涂云新.依法治校語境下高校學生申訴的功能、本質和機制創新[J].海峽法學,2017,19(2):73-80.

[5]程果儀,張夢媛,梁鈺沁,等.社會轉型時期高校女生婚戀觀研究分析:以南寧本科院校為例[J].教育觀察(上旬),2018,7(7):16-19,111.

[6]孟曉麗.法律思維在心理咨詢個案中的技法運用研究:以皖北高等師范院校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5(9):56-59.

作者:王紅權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