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探討

時間:2022-07-11 03:27:55

導語: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探討

法律素質是現代社會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農業高校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群體,更應當具有較高的法律素質。當前,我國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程度較低,時常出現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度出臺的情形,嚴重損害了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也存在較大的障礙。2014年10月份,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文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農業類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具有獨到的優勢和實力。因此,農業類高校應當注重法治化建設,以提升農業類高校的法治化水平和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1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的內涵

1.1依法治校的理論依據

關于依法治校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兩種學說:一是特別權力說,另一種是法律保留說。特別權力說認為,公權力分為特別權力和一般權力。特別權力主要是農業類高校等自治組織和群體實行自治的管理權力,該權力不受司法機關的審查,一般由自治組織自行實施;一般權力主要是農業類高校等高度自治組織之外的其他機關,包括行政機關、立法機關等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諸如此類的權力要受司法機關的司法審查,由國家法律進行調整。目前,由于農業類高校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在管理上也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如高校常年以學生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為由開除學生,就涉嫌違反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除非學生有違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情形,才可以開除學生學籍[1]。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五十四條之規定,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學??梢越o予開除學籍處分:(一)違反憲法,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破壞安定團結、擾亂社會秩序的;(二)觸犯國家法律,構成刑事犯罪的;(三)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受到處罰,性質惡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試、替他人參加考試、組織作弊、使用通訊設備作弊及其他作弊行為,情節嚴重的;(五)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情節嚴重的;(六)違反學校規定,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場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個人、組織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七)屢次違反學校規定受到紀律處分,經教育不改的。但是,近年來卻屢屢爆出高校開除或取消大學生學籍的情形。例如,湖北籍學生小陽隱瞞糖尿病史報考山東中醫藥大學,入學后小陽被查出患糖尿病,被山東中醫藥大學取消入學資格。因此,要求高校也接受法律調整的呼聲日漸高漲,法律保留說就是其中的一種聲音。法律保留說認為,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事項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的,諸如受教育權、學位的授予等方面的基本權利也應當接受國家法律的調整,并由司法機關予以審查,這是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該學說近年來逐漸受到高校、教育界和司法界的重視。例如,每年出現了大量的農業類高校大學生訴高校開除學生學籍的案例[2]。司法機關通過審查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依據國家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參照教育部的規章,依法作出公正的判決。司法機關的參與成為“法律保留說”最好的例證。

1.2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的內涵

在我國高校法治化建設是依法治國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依法治校的現實體現。關于高校法治化建設的概念,雖然在相關學者之間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是總體來講,它應該具有以下幾個要素:第一,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以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為基礎,特別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關的實施條例、教育部的規章等;第二,高校的法治化需要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關的實施條例、教育部的規章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指導下建立完善的農業類高校規章制度體系;第三,高校法治化建設的目的或者說最終目標是限制和正確運用農業類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力,從而真正實現管理行為的規范、有序和有效。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法治化建設具體是指高校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基礎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并以此為依據限制和正確運用管理權力的過程。高校法治化建設可以有效的規范高校對學生的管理行為,從而保持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使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邁入有法可依的法治軌道。具體來講,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2.1高校的法治化建設應當體現法的精神

高校的法治化建設首先是進行制度的法治化建設。在當今人類社會,只有建立起一種以崇尚文明為基礎的制度,才能真正地促進人類幸福與自由。為什么說制度建設如此重要,或者說制度建設為什么比其他建設更為重要呢?歐美國家的法治化實踐告訴人們,一種有效的制度具有和法的意志一樣的特點,也遵循著一個規范的邏輯,強制、引導、教育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趨利避害,有章可循。農業類高校的法治化建設,要求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上要有一整套體現國家法律意志,特別是國家教育法律意志的章程和制度。高校法治化建設的最主要要求是高校對學生的管理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約束管理者、被管理者和高校管理行為的章程和制度,從而實現尊重高校大學生權利和規范、引導高校大學生行為的目的。高校法治化建設是最近幾年高校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民主和法律機制應該貫穿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全過程,實現高校管理和法治的有機結合。

1.2.2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保障基本權利

高校法治化建設將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有效和有序,使高校大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更加明確,也更加具體。因此,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大學生在高校法治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高校不能漠視大學生作為學生的基本權利,不能以強制的手段和方法對待大學生。要建立健全高校大學生申訴機制、表達機制、參與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監督機制等,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并采用正當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2.3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確保高校的權力受到有效的監督

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實現自治權的體現,是構成高校自治管理最為重要的核心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權力天生也具有擴張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如果沒有法律的制約和約束,權力必然走向高度的專橫。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力作為法律賦予的一種行政權,同權力的特點是一致的,但是該權力也不能缺乏約束,因此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也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和調整。

2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在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2.1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內涵

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主要由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三個方面組成。其中,法律知識是高校大學生在高校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法律認識和經驗的總稱。具體來講,大學生應當具有的法律知識包括一般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知識兩種類型。一般法律知識主要是一些法律常識,包括法律基本理論和主要的部門法知識等,如憲法、刑法、簡單的民事法律等基本法律。這也是大多數農業類高校畢業生所具有的法律知識;專業性的法律知識主要是那些與大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如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等。法律意識是大學生對于法治理論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反應、觀點、思想和評價的總稱。法律意識從結構上來看由三個依次漸進的層次構成:法律情感、法律認知、法律信仰。法律能力,是大學生所具有的運用法律規范和指導個人行為,解決矛盾和沖突,維護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的能力。

2.2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在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在現代社會,日益加快的工作節奏和快速更新的知識要求人們要具有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法律素質等綜合素質。在這些綜合素質之中,法律素質是綜合素質的基礎,也是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和國家未來的建設人才更應當具備較強的法律素質。如果大學生在高校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未學習到基本的法律知識,也不具備基本的法律素質,那么在當今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可能連最起碼的遵紀守法都不能做到,甚至有可能利用學習到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危害社會和他人,破壞社會的基本秩序[3]。因此,農業類高校應當大力加強法治化建設,將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作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農業類高校來講,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在高校法治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是高校法治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力量,高校的法治化也是圍繞大學生進行的,因此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成為高校法治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4]。其次,大學生法律素質是高校法治化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一個學校的法治化水平高不高,最終還要落到大學生身上,其法律素質的高低決定了高校法治化建設的水平。最后,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也是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的目標之一。高校開展法治化建設的最終目的之一還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3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的路徑探討

3.1農業類高校法治化的實現需要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

我國農業類高校要想實現高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改革現有的高校管理體制,結合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行教育去行政化。目前來看,通過建立法人治理架構實現去行政化,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一是組建農業類高校理事會。組建農業類高校理事會,受政府委托,作為農業類高校的議事決策機構。理事會成員由政府部門代表、社會人士代表、管理層代表及職工代表等組成,理事會主任由理事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政府部門代表由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推薦,管理層代表和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推薦;社會人士代表由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組織或舉辦主體認可的其他民間組織推薦,理事會下設辦公室,設在農業類高校內部,作為日常辦事機構,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制訂《高等學校理事會章程》,對審議事項、議事程序等做出規定。二是聘任農業類高校管理層。由高校校長及其副職組成高校管理執行機構,校長負責高校日常工作,由舉辦主體會同理事會提名產生,也可由理事會通過公開招聘或高校內部選舉產生,理事會聘任。校長對理事會負責,參與理事會決策,定期向理事會匯報高校運行管理狀況,接受理事會監督。副校長由校長提名,由理事會考察聘任,副校長協助校長開展工作并對校長負責。由校長等高校管理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在理事會的授權范圍內負責高校的經營管理和人事管理。在公立農業類高校推行全員聘任制,原有領導干部的行政級別和工資標準實行檔案管理。積極發揮職工的民主參與,對凡是涉及全體教職員工利益的重大事項,均需按照高校的有關規定召開職工大會予以討論,并由教職工代表大會決定有關重大事項。三是成立高校監事會。監事會作為高校的監督機構,行使對管理層的監督職能。監事會由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審計署等部門委派的代表、農業類高校職工代表以及學生家長代表組成,監事會的成員組成高校監事會,并選舉產生監事會的主席。同時,聘請部分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監督員,列席監事會會議。

3.2建立健全農業類高校法治化管理的機制

正如前面所述,農業類高校的法治化建設首要是進行制度的法治化建設。因此,推進農業類高校法治化建設應當建立健全高校法治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建立各種體現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則的規章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的規章制度。近年來,雖然國家通過立法賦予農業類高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但是高校內部制訂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以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有關的部委規章為依據,將公平、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貫穿其中。制訂的這些規章制度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理念。同時,要對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一次大梳理,及時修改和廢止不符合法治精神的規定和條款,維護學生的基本權利。二是建立健全權利救濟制度。農業類高校內部的規章制度只是規定學生的權利是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學生權利受到侵犯后的權利救濟制度。例如,教育法規定了申訴的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的內部規章制度缺乏這方面的具體規定,學生的權利受到侵犯后卻不知道申述的具體程序,從而轉向司法機關求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本來在高校內部就能解決的問題,被推向了外部解決途徑,浪費了司法資源。因此,農業類高校應當建立健全學生權利救濟制度,并在高校內大力廣泛的宣傳,做到人人知曉。當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和侵犯時,或者高校在作出有關的處罰時,學生能夠找到合適的救濟方法。通過建立內部的權利救濟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和高校之間的矛盾社會化、外部化和復雜化。三是強化農業類高校的監督機制。人們通常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權力只有受到監督才能更好的行使。因此,為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確保高校正確行使對學生的管理權力,要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外部監督機制。在建立內部監督機制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紀檢部門、審計部門的作用,同時吸收熱心和具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參加,監督高校正確行使對學生的管理權力。在建立外部監督機制方面,要及時將本校的學生管理信息予以公開,拓寬外部監督渠道,如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等,充分調動農業類高校外部參與監督的積極性。

3.3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法律素質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不但需要農業類高校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和完善內部體制機制,更需要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將提升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過程貫穿于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生活之中,從而讓學生浸染在法治文化之中。一是豐富教學的內容。目前,農業類高校內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主要是通過高校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而實現的。但是,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講,法律基礎課程內容龐雜、理論繁多,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掌握這么多的知識也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豐富教學的內容。如農業類的學生可以多學習一些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包含農業、水利、漁業、林業等方面的內容,或者結合社會上與大學生生活有關的事例進行授課。這樣一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實現學生學有所用的教學目標。二是改進授課方式,一方面可以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利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中獲取有用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可以結合一些案例開展法律實踐教學,比如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案件審理情況、參觀監獄聽取服刑感受等,強化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從而增強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三是在校園內部增強學法的環境??梢岳眯?、校園廣播等媒體宣傳法律法規知識,或者在特殊的紀念日如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憲法宣傳日等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同時,農業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三下鄉的有利時機,向廣大農民宣傳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政策,在幫助農民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識。農業類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法治化進程也影響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因此,農業類高校要實現法治化建設的目標,除了加強制度建設以外,還要重視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從顯性的制度和隱性的文化兩個方面推進高校法治化建設進程。

作者:韓學平 林瀛海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吉利,張榮興.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影響和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100-101.

[2]胡沁熙.高校法治化建設對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影響:以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為視角[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1):95-97.

[3]尹丹,趙明媚.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地位[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1):145.

[4]張旭,李斌.高校學生日常行為管理法制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7):98-100.